1.研究主題:都市筋脈推拿術-台中土庫溪改造計畫
2.研究背景:
水作為空間元素是重要的,自古時的生活必需品、風水、安全、調節微氣候等。在從小的住家環境,水早已充斥於環境周遭;多變的型態:止、流、瀑、泉,提供空間更豐富的渲染力。這樣的薰陶,刻畫入骨;影響在大學期間操作空間時,有意無意的將『水』置入於設計中;如今,作為大學階段的終點,想嘗試統整並表現『可塑性』的美妙之處。
大四上因實習而重新有機會長期停留於台中;這次,有別過往,觀察空間的眼睛又更加雪亮了。看見了都市空間的問題;更發覺改造的潛力。之中,混凝土林間大小、長短不一的溝渠更令人深深癡迷。
大四下從實習回到校園,感受到金門慢慢變了;期中最有感觸的非浯江溪不可,東門臨時市場將成為歷史。對此感到惋惜,卻也期待;這會是續金門城鎮之心,後浦將再次迎來的新風貌。
前幾年台北河濱公園、台中綠川、柳川到現在金門浯江溪整治;顯現近期各界積極活化都市舊空間,受此影響,結合想嘗試表現水『可塑性』挑戰,而操作水岸空間。原先其實是計畫操作浯江溪開蓋計畫;但它已成為實質上的現在進行式(動土)後,而想轉移基地,尋求未來也可能有改造機會的溝渠。
台中過去以台中火車站前中港路向外輻射形成市區空間(中區、東區、北區、西區、南區);其餘區域(北屯、西屯、南屯)均為農耕區,替未來都市擴張埋下紋理。然而現今觀察,這樣的紋理似乎構成都市的空白;四周的喧囂,像是禁聲了。一切靜止--除了潺潺水聲,彷彿身處平行世界。
生活離不開水,因此成為都市景觀;例如:清明上河圖、魚河岸等作品,呈現出各國水岸風貌。現代地景如同建築,有全球化趨勢,甚至韓國清溪川已成為河岸改造的代名詞。利用此次課題,找尋屬於台灣文化的水岸風貌、歷史。
3.研究目的:
現況溝渠堤岸由欄杆包圍,使河岸即使在乾季,也無法讓人親近。透過改造堤岸景觀,運用溝渠串接都市節點,這些節點可以是現在既有設施,或是額外多創造出來的。讓土庫溪有別於柳川、綠川在藍帶上的均質性,產生更有張力的縮放空間;好比麵條與臘腸的關係。
4.研究範圍:
土庫溪(麻園頭溪)過去同為灌溉渠道,現今身分負責都市防洪伴隨一些私人排污。觀察範圍北自水楠生態公園起,南至環中路五段與土庫溪交會點;設計節點、範圍仍待討論,預期形式是設計數個節點搭配幾種水岸變化型態(像水管模組一樣能多樣排列組合)串接於節點與節點之間,創造縮放的對比感。
上圖:土庫溪範圍
以上先大致介紹,有任何調整會再更新;由文章標題預言,之後還有其他系列。
2023.8.27-4:03初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