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設週記03_計畫草書(簡易版)1.0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死後住這裡我可以接受(˶‾᷄ ⁻̫ ‾᷅˵)

死後住這裡我可以接受(˶‾᷄ ⁻̫ ‾᷅˵)

前言

殯儀空間一直是都市中最不被重視的空間之一,雖為紀念性空間,但和廟宇教堂相比,給人們的觀感卻大為不同,在過去乃至現在,殯儀館、墳場就被視為"不乾淨"的地方,在宗教觀念與對死亡的恐懼所造成鄰避效應下,此類公共服務設施漸漸成為城市的邊陲地帶,蜇服在最安靜的角落,儼然是生活中的異質空間,人們只在特殊節日時才介入到此空間,在結束活動後馬上退出,不會做過多的停留。殯葬設施從來就不只是一個告別的所在,更不只是僅屬於亡者的空間,因此我想藉由建築設計來拉近死亡與人們的關係,並重新思考探討。

動機目的

「慎終追遠、入土為安」一直以來都是華人社會的喪葬觀念,因此往生者通常被安置在傳統公墓掩埋,而各處公墓因偏重風水習俗加上缺乏專人管理,也沒有適當的規劃設計,長久時間下雜亂無章的公墓大大影響了地區的土地利用,也影響了都市景觀。由於對死亡的忌諱與恐懼,這些公墓成為大家口中的「亂葬崗」、「夜總會」,成為不被踏足的場所;而現代往生者多半則是在火化場經過火化後,骨灰以罈貯存,陳放於靈骨塔,不過即使是靈骨塔,就算經過硬體的包裝,在人們的印象中,還是那個冰冷、陰森所在,依然不是一個會親近的場所。而且墓園為鄰避設施,為避免與生活圈互相干擾,所以多設置在偏僻地區,唯有在特殊節日家屬才會再與往生者相見,對於人們來說悼念似乎變成一種義務,墓園紀念性的意義也隨著時間慢慢淡去,而此次目的在於產出能夠反映現代生命態度並提供一個與死亡共存的空間。

議題分析

儘管墓園建築被人們所畏懼,但殯葬設施必然是每個人日後所需,也是一個服務性質的空間,且隨著都市範圍的擴張,土地資源有限,地小人稠的台灣定會面臨死人與活人爭地的情況,如何與殯葬設施共處是我們所需要重視的課題。

墓園之所以成為鄰避設施的緣故,自古認為往生者與生者居住的地方應該有所區隔,加上受到傳統觀念風水的影響,大眾對墓園的既定印象更加的產生心理上的不安,因此演變為亂草叢生的型態,所以通常墓園都設置在比較遠離都市的偏遠之地,這個情況不僅造成有些家屬親友因居住在外地,來往墓園時耗費較長的交通時間,造成舟車勞頓;久而久之墓園無人管理,環境變得老舊不堪且荒煙漫草,導致大眾產生恐懼心態,漸漸的就避而遠之。

另一方面,台灣早期以土葬為主,不過隨著社會發展,龐大的人口導致土地已不堪使用、容納性不足,濫葬的情況漸漸浮上檯面,密密麻麻的墳頭佔據了廣闊的田野,甚至有蠶食生活住宅區的勢頭。近年來為了改變濫葬的問題,許多縣市政府開始提出遷葬的解決方法,又加上火葬的普及,往生者的居所從水平式的墓塚進化為垂直式的靈骨塔,透過適當的空間設計與規劃,讓土地與建築達到最有效的利用,往日廣闊的墳場慢慢轉為一座座的靈骨塔,此舉看似解決了土地使用不足的絕境,還給人們更多的綠地空間,不過靈骨塔卻也存在著它的缺點。

台灣有著各式各樣的納骨塔建築,大都設計成寶塔型式,呈現像是廟宇的風格,對於這種傳統納骨塔裡的室內空間,都較為拥擠、窄、陰暗,人們並不會想久待於此地。 (鄭名岐,2017,生命紀念場域規劃及設計)

於是為了增加人們對於此地的停留時間,與消除鄰避設施的那抹屏障,我想透過以下操作來改變舊有的空間特性。

  • 置入多元機能

一般的靈骨塔空間通常以存放骨灰罈為主,家屬在祭拜完後就旋即離開此地,而納骨空間狹小又壓迫、令人喘不過氣,而在晉塔的儀程完畢後,一切似乎就畫下休止符,但對於家屬來說,悲慟並不是一個可以馬上戛然而止情緒,他們與往生者的連結並不該就終止在此刻,歸家後的無盡空虛感是需要被重視與照顧的。但現有的靈骨塔設施並沒有一個讓心情平復,安靜緬懷往生者的舒適空間,來訪者在結束義務般的祭拜行為後,就馬上離開此處,於是希望導入休息療癒空間,提供情緒沉澱的棲身之所;而對於一般民眾,加入與納骨櫃結合的藝術展覽空間,達到生命教育的功能。

  • 增加綠植栽空間

近年來環保葬盛行,顯示大眾對於多元葬法持開放態度,本設計除了可導入綠色葬法以外,也希望藉由植栽的溫潤感,來化解大眾對冰冷封閉殯葬建築的既定印象。導入植栽除了可平衡建築的生硬感,也能打造療癒花園,提供景觀治療/欣賞,另外也能達到墓園公園化的效果。

預期成果

成為一個街坊鄰居都願意踏足的空間,不是記憶中對殯儀場所冰冷陰森的刻板印象,不再僅供舉辦喪儀與悼念亡者,因死亡而產生的負面情感能在此得到改變與療癒。之於一般大眾來說是散步休閒空間、藝術展覽空間、也是生命教育,學習死亡觀念的場所;而對於亡者及家屬,則是一個追思緬懷、悼念、加深生者與往生者的連結場所。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金大建築全體
155會員
697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金大建築全體的其他內容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16
又名:讓我爸媽花得錢有點水花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4/06
2022年10月中為了觀賞同屆同學製作的音樂劇,特地回趟金門。那不是我第一次進劇場,也不是我第一次欣賞音樂劇,它不是經典大作卻讓台下的我感受到一種與在地連結,身歷其境在某段集體記憶下的感動,這個感動促使我後來關注、欣賞台灣本土音樂劇,尤其是歷史類型的題材。最近覺得累積了許多,似乎可以寫一篇綜合分享。
Thumbnail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2025/01/04
紀錄一下自我提問,我一直在思索,建築已然成為我生活的部分,然而卻很難分享,什麼是建築,什麼又空間。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台灣過去的生命紀念館,因為沒有加入"觀光"的元素,給人一種必須避而遠之的感覺,非常可惜,筆者建議未來可以開國際標,以西方教堂的形式,例如西敏寺那樣,變成具有觀光等多功能的教堂,儘量推廣環保葬,骨灰可以放在地下室,另外因為西方人的骨灰是可以自己帶回家的,因此也就不必一定要放在公共空間,
Thumbnail
這場告別式的時間是確定拆除日到拆遷日期前,陸續來參加的送行者,多半有與這棟建築重疊的回憶。清冷的廊道盡頭透著光,中間那段黑暗,勻稱地鋪著枯黃的落葉。如若人間的紅毯是祝福是喜慶,那枯黃落葉的走道應該是道別是落幕。
Thumbnail
這場告別式的時間是確定拆除日到拆遷日期前,陸續來參加的送行者,多半有與這棟建築重疊的回憶。清冷的廊道盡頭透著光,中間那段黑暗,勻稱地鋪著枯黃的落葉。如若人間的紅毯是祝福是喜慶,那枯黃落葉的走道應該是道別是落幕。
Thumbnail
今年遇到夫家和娘家長輩過世,從家人的喪禮中感受到了不少南北差異。 1.靈堂 因住宅型態的不同,靈堂設置有差異。 在雙北(多為公寓、社區大樓)操辦喪事,多把靈堂設在喪葬會館、殯儀館。 在離開雙北的非城市地區(多為透天厝),多把靈堂設在住家。 2.遺體存放 雙北會將家人遺體存放在殯儀館的
Thumbnail
今年遇到夫家和娘家長輩過世,從家人的喪禮中感受到了不少南北差異。 1.靈堂 因住宅型態的不同,靈堂設置有差異。 在雙北(多為公寓、社區大樓)操辦喪事,多把靈堂設在喪葬會館、殯儀館。 在離開雙北的非城市地區(多為透天厝),多把靈堂設在住家。 2.遺體存放 雙北會將家人遺體存放在殯儀館的
Thumbnail
自去年底陸續有風聲傳出,山下極樂納骨塔旁的墓區,政府即將公告要拆遷了。六張犁這區域靠山,算台北的偏郊,早期很多有主、無主墓區,很是雜亂,土地並不值錢。但隨著台北市有價值土地越來越少,拆遷墓地蓋公園,成了一種讓土地增值的方法。
Thumbnail
自去年底陸續有風聲傳出,山下極樂納骨塔旁的墓區,政府即將公告要拆遷了。六張犁這區域靠山,算台北的偏郊,早期很多有主、無主墓區,很是雜亂,土地並不值錢。但隨著台北市有價值土地越來越少,拆遷墓地蓋公園,成了一種讓土地增值的方法。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