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筆記#1】閩南建築的多元樣貌——《金門合院圖鑑:面的構成》新書發表會台南場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9 分鐘
(圖片來源:村復號)

(圖片來源:村復號)


一、書籍簡述

  本書延續先前出版《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一書,本書對金門合院有更深入的調查及研究,蒐集大量案例,進行式樣比對及年代分析,製成屬於台灣的圖鑑。書籍較偏工具書,除有測繪圖說讓讀者了解建築物尺寸、比例及材料運用外,亦搭配照片輔助說明,排版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建築人或想了解合院建築的人閱讀。


二、講座內容

  ※內容為個人現場臨時手記,可能敘述不精確或遺漏,內容有被筆者整理或簡化,僅供參考。

(一)出書緣由

  1. 為什麼要出這本書籍?
  • 過去圖鑑書籍大多以日式建築為主,較少台灣、在地性的建築研究,故希望也能製作一本以金門閩南建築為主的圖鑑,同時也是延續之前金門縣文化局出版《金門閩南傳統建築圖鑑:合院》的研究。
  • 外國在取得建築類型的文獻相對容易。
  • 金門修復速度較快,許多建築修復完成後與原貌略有差異,故想記錄修復前風貌。
  • 金門建築是否就與台灣本島的閩式建築無關聯?其實在鹿港亦有發現相似的建築構造及式樣,可以相互比對。
  • 本圖鑑不僅是照片的總輯,更包含比例尺寸,供研究者參考運用。
  1. 研究對象為何?
  • 十六世紀至二十世紀金門民居立面。
  • 本書僅收錄宅第(合院),尚未收錄街道、家廟、洋樓等其他建築物。

(二)類型分類

  我必須承認因為對金門傳統建築了解過少QQ,所以這部分很難整理流暢,僅記錄有提及的幾個構造及式樣,因目前書籍不在手邊,待有書時補上細節及修正。

  1. 書籍的閱讀方式

  翻開書籍,左頁的索引為分區索引,右頁的索引是類別的索引,左頁大圖為構造位置索引標示,右頁為構造說明圖、尺寸及名詞解說。

書籍版面(圖片來源:村復號)

書籍版面(圖片來源:村復號)

  1. 內容分類方式

  書籍中先以建築位置分為四區,分別是「門口埕、前落」、「側立面」、「主落」、「深井攑頭」,再依據各區講解構造細部。

(1).門口埕、前落

  • 塌岫牆:隨年代不同,開口由「只有大門」轉變成「有雙開窗、大門」的立面形式,而牆體也有著從「彩繪」、「砌磚」到「花磚」的材料演變。
  • 向寮牆:有結構上之差異。

(2).側立面

  • 小金門(列嶼)與金門的作法又有不同,平門分割成三堵,但在台灣會分成四堵。
  • 門扇正面多為博古圖(如:一馬三箭、棋琴書畫、四季花卉、梅蘭菊等),背面為幾何圖形(如:萬字不斷)
  • 巷頭門:即為側門,單姓村多見,可向外接連其他房舍,金門合院較少後門。門口旁多有貓狗洞,為以前防禦使用。開口作法亦有變化,早期多為磚石混合,後多為石構造。
  • 山牆:可見各式各樣的脊墜,從早期「鏡子」到後來「祥雲彩帶」、「蝙蝠倒吊」的式樣。同時亦可見規尾窗隨年代的做法差異。

(3).主落

  • 鏡面牆:指祖公廳前的牆,有對聯堵,同構法於鹿港亦可見(但鹿港的無寫對聯)。
  • 壽屏:位於神龕後面,設計可開。
  • 中擋壁:有幾支梁(楹)就稱為有幾架,此壁體又可分為全木造或有磚石與木造混合的形式,而磚又可分為半丁紅或煙炙磚。

(三)出書總結

  針對圖鑑進行總結,可歸納為以下四點。

  1. 延續:延續歷史文化及建築脈絡。(這項我沒記到,憑印象不確定是否正確。)
  2. 符合:明初海盜多造成金門一帶不平靜,影響了建築量體的封閉型態。
       出磚入石的特殊工法。
       五口通商後,海洋貿易帶回殖民式樣。
  3. 使用:除使用當地材料外,因生活圈較近,向廈門及中國沿海一帶取材。
  4. 雇用:由當地工匠施作。

  其中現況保存亦面臨些許課題,如現代生活設備跟傳統建築之間如何不破壞風貌、人口流失祖厝僅於過節時拜拜使用、雖有進行聚落區域分級分區,但並未依實際層級的原則進行修復……等等。

(四)QA時間

  ※現場問答為個人現場臨時手記,可能敘述不精確或遺漏,內容有被筆者整理或簡化,僅供參考不代表講者發言。若有錯誤歡迎告知,會馬上修正,感謝!

  • Q1:方才講座中有提及金門的閩南語為海口腔,請問田調訪問時是使用什麼方式詢問呢?
    A1:使用海口腔進行訪談,因匠師門派眾多,稱呼方式亦不同,本書最前面亦有提供詞彙對照表,可供參閱。
  • Q2:想請問目前金門匠師人員是否充足?
    A2:受過去戰爭影響,曾有匠師傳承中斷的情形,因此匠師手藝技巧有些許不同,但人才大致上是充足的。此外,因地理位置影響,現亦有委託中國廠商製作好再運送至金門安裝的情形;這幾年彩繪專業亦受到重視,也有台灣本島的匠師前來參與修復。
  • Q3:請問現代人居住傳統合院時,要怎麼解決硬體設備問題(如:裝冷氣)?
    A3:安裝在櫸頭上方的女兒牆後,因視線遮擋而不會看到,或是排列整齊即可。現在修復設計時會一併考量管線配置及設備安裝問題,開設計審查會時亦會對此提出討論。
  • Q4:講座中有提及各個合院的年代,請問是如何考據的?
    A4:目前的案例都是以有登錄文化資產的建築物為主,因登錄文資、修復時都有完整的調研,可做為參考。當然在調查過程中亦會有發現相對不完整的部分,就需要進一步釐清確認。
  • Q5:請問如何證明材料的年代?是否有溯源至中國的匠師流派?
    A5:承上述問題,因文資調查時即有相關資料,目前尚未溯源至中國一代的匠師流派及產業,書中亦僅針對宅第項目進行研究分析,未包含洋樓、街道、家廟等類型,待後續持續研究。
  • Q6:想請問為什麼金門可以保留這麼多的傳統合院建築及聚落?
    A6:從古寧頭戰役、八二三炮戰,至這五十年來,金門多因軍方需求才有所改動,而非建商進駐開發,故保存相對完整。相較於廈門拆掉許多老街區改為經濟特區,僅留下少數聚落或巷道,金門在整體風貌上變動較小,後來又有國家風景區管制而受到較少破壞。
  • Q7:請問金門的合院建築中為什麼採用木料較多呢?
    A7:其實木料大多用在室內空間,如桁條、門扇等等,乍看之下會覺得木料使用較多,實則不然,與整棟建築物相比,外牆還是以石材、磚材為主。同時木料的使用可能也跟地域或林業政策有關,例如福州杉等等。


三、心得總結

  一直以來都很想去金門實地探索聚落及建築,無奈不是想出發時訂不到房,就是放假時訂不到機票,故行程一再拖延。很高興能聽這場講座,從建築師做修復及田調的經驗中,了解金門建築式樣及相關用語,但也必須承認,因為所學不足的關係,講座裡十個專有詞彙我可能有九個聽不懂……深刻感受到金門傳統建築完全是不同的領域,很值得深入了解,同時也藉此了解金門在保存及修復上面臨的一些狀況,與大家如何應對及解決。

  類型學一直是我很喜歡的領域,在日本有許多人士在做型錄及圖鑑的出版(前些日子看到國鐵色票集太過震驚),在台灣相對較少,一是做類型研究需要大量的研究對象,二是需要相對漫長的時間,在於資料的累積及建置。作為曾經在事務所畫過圖的人,我能明白一套圖從測量到繪製需要多少時間,那麼多的案例肯定需要耗費數年,參與人員的熱情令人感動。如建築師所說,現階段仍多是宅第的案例,未來可進一步慢慢完善,建構屬於台灣本土的建築圖鑑,也許這是個契機或開頭,讓更多有志之士加入一同參與。

  其實除了傳統閩式建築外,台灣對於戰後建築的類型研究也相對較少,較多著重於建築師的個人生平研究,但其實不論是公共建築或是私有住宅,甚至是地域性的建築物樣貌、材料運用,都是可以被分類歸納的,或許稱不上學術研究,但對於一個時代的風格記錄是有極大的幫助的。我個人與朋友就對銀行、診所及旅社的建築式樣很感興趣,因為這三者都有很鮮明的建築設計特徵,故每次經過一棟老房子我們就會開始猜測以前做什麼用途,回家再翻街景照片或文獻去核對,猜中時就會莫名的開心(笑)。

  目前書籍還尚未好好閱讀完整,或許哪天看完也實地踏查後,再來發一篇心得感想,屆時會有更深刻的體悟。這次講座回來總想發一篇文,來記錄講座筆記及想法,過去平均一年會聽五到十場的講座及課程,但大多只是寫成筆記,回來後並未加以整理並把心得寫下,覺得最近時間較充裕,可以進行書寫。

  分享講座內容的同時,希望也能幫上其他讀者對此書的初步了解,當然能實際閱讀跟走訪是再好不過了。我也會很推薦學生多參與講座,通常講者會分享許多經歷,那是在學校課堂裡學不到的知識,若有相關疑問,除可以在講座現場提問,也可以聽到其他與會者的經驗分享,真的是非常棒的場合。也很謝謝李建築師在講座後回答我對金門文資修復經費來源的疑問,大學時就知道里埕設計工坊,曾經想過是否要衝一發金門應徵實習生,後來還是因為距離太遠、花費太高把自己勸退了,希望近幾年就能去金門實際走一趟!

  最後,推薦幾本也是屬於類型研究的建築書籍(非工具書)、網站及活動,若有興趣大家也可以參考看看。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故事採集者的沙龍
32會員
10內容數
記錄那些在離職時所思所想與所做的故事。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2022年接到一個拍攝計畫, 不是要做修復整修紀錄,而是要做拆除前的保存紀錄! 實在很難得看見,老宅要拆除還願意花錢做拍攝甚至是3D保存。 可見屋主對老宅的情感及用心! 後勁林家古厝是傳統閩式合院格局的建築 是屬於泉州風格的建築 拍了這場紀錄才了解到原來閩式建築還有分泉州
Thumbnail
2022年接到一個拍攝計畫, 不是要做修復整修紀錄,而是要做拆除前的保存紀錄! 實在很難得看見,老宅要拆除還願意花錢做拍攝甚至是3D保存。 可見屋主對老宅的情感及用心! 後勁林家古厝是傳統閩式合院格局的建築 是屬於泉州風格的建築 拍了這場紀錄才了解到原來閩式建築還有分泉州
Thumbnail
走出在地金門味,我和自己步行。在金門停留多天,我不想成為觀光客,而是真正融入在地生活的旅人,所以不急著去觀光景點,而是走了大大小小的傳統閩南聚落,每天晨昏在 金城鎮 水頭聚落 的小巷弄中漫步。 傳統是根,不論在哪裡,不管是哪裡人,根沒忘,心才在。
Thumbnail
走出在地金門味,我和自己步行。在金門停留多天,我不想成為觀光客,而是真正融入在地生活的旅人,所以不急著去觀光景點,而是走了大大小小的傳統閩南聚落,每天晨昏在 金城鎮 水頭聚落 的小巷弄中漫步。 傳統是根,不論在哪裡,不管是哪裡人,根沒忘,心才在。
Thumbnail
記錄2023/08/24《金門合院圖鑑:面的構成》新書發表會台南場的講座內容及現場問答。 本書蒐集大量金門合院案例,進行式樣比對及年代分析,製成屬於台灣的圖鑑。除附有測繪圖說讓讀者了解建築物尺寸、比例及材料運用外,亦搭配照片輔助說明,排版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建築人或想了解合院建築的人閱讀。
Thumbnail
記錄2023/08/24《金門合院圖鑑:面的構成》新書發表會台南場的講座內容及現場問答。 本書蒐集大量金門合院案例,進行式樣比對及年代分析,製成屬於台灣的圖鑑。除附有測繪圖說讓讀者了解建築物尺寸、比例及材料運用外,亦搭配照片輔助說明,排版邏輯清晰,內容淺顯易懂,適合建築人或想了解合院建築的人閱讀。
Thumbnail
在上一篇中(台灣古蹟巡禮(15-1)~百年家族霧峰林家宅園(一):台灣四大名園之首『萊園』|林獻堂博物館 ),我們介紹了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裡的『萊園』以及『林獻堂博物館』。這一篇,將來介紹園內的另兩個景點『蓉鏡齋』以及『景薰樓』。
Thumbnail
在上一篇中(台灣古蹟巡禮(15-1)~百年家族霧峰林家宅園(一):台灣四大名園之首『萊園』|林獻堂博物館 ),我們介紹了霧峰林家花園林獻堂博物館園區裡的『萊園』以及『林獻堂博物館』。這一篇,將來介紹園內的另兩個景點『蓉鏡齋』以及『景薰樓』。
Thumbnail
金門保存了豐富的文化景觀與戰地歷史,穿梭在閩南傳統合院、洋樓建築群、防空洞、碉堡,是換宿期間最享受的事情,身為喜愛老屋生活的我,更想了解建築其中的奧秘,這次彙整了觀察老屋外觀的故事與設計工法的專有名詞。
Thumbnail
金門保存了豐富的文化景觀與戰地歷史,穿梭在閩南傳統合院、洋樓建築群、防空洞、碉堡,是換宿期間最享受的事情,身為喜愛老屋生活的我,更想了解建築其中的奧秘,這次彙整了觀察老屋外觀的故事與設計工法的專有名詞。
Thumbnail
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在台北市中正區寧靜的巷弄中,藏著一棟百年日式木造建築,不經意走過時,會以為是某棟民宅,但其實它是一座開放給公眾使用的閱讀、展覽,和講座空間,沉浸在滿是綠意和陽光灑落的舒適氛圍中,挑本自己喜愛的書靜靜閱讀,讓繁雜的思緒沉澱,感受老屋新生的魅力。
Thumbnail
文/頂新和德文教基金會 在台北市中正區寧靜的巷弄中,藏著一棟百年日式木造建築,不經意走過時,會以為是某棟民宅,但其實它是一座開放給公眾使用的閱讀、展覽,和講座空間,沉浸在滿是綠意和陽光灑落的舒適氛圍中,挑本自己喜愛的書靜靜閱讀,讓繁雜的思緒沉澱,感受老屋新生的魅力。
Thumbnail
在金門的日子,開心極。整日玩耍,稀里糊塗地耍了兩年半的嘴皮子,擱著筆;啜著酒;叼著菸,半吊子地認真做設計。
Thumbnail
在金門的日子,開心極。整日玩耍,稀里糊塗地耍了兩年半的嘴皮子,擱著筆;啜著酒;叼著菸,半吊子地認真做設計。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