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達尼號沉沒事件所以被當代臺灣觀眾所知,多半來自1997年由詹姆斯卡麥隆執導的浪漫史詩災難電影,該電影獲得了第70屆奧斯卡金像獎11座獎項,其中蘿絲(凱特溫斯蕾飾)與傑克(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蕩氣迴腸、死生與共的跨階級虐戀,感動無數影迷;主題曲My Heart Will Go on更在1998年成為全球最暢銷曲目。然而鮮少有人知道,1997年4月23日在百老匯首演,由Maury Yeston作詞作曲的鐵達尼號音樂劇創作同樣極為成功,獲得了該年東尼獎最佳音樂劇、最佳劇本、最佳曲詞、最佳背景、最佳編曲。
2013年該劇登上倫敦西區首演,2023年倫敦版10週年亞洲巡演,首站即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8/31~9/10),演出為100%倫敦卡司,25人編制,並有現場演奏。
一、人物介紹
讓我們忘記電影版的內容吧!本劇貼近史實,所有角色均為事件真實人物,為的是紀念與鐵達尼號一同逝去的亡靈。與多數音樂劇不同,本劇沒有主角推動劇情發展,而是透過所有演員群像依照航程時序,來展現1912年4月14~15日沉沒的那一夜以及那一個輝煌時代。
設計上Maury Yeston透過三人一組,呈現不同階級/性別的時代群像:
二、劇曲
第一幕各曲無限歡愉壯闊,時而浪漫旖旎,不僅描摹鐵達尼號的雄偉,也展現了這一時代的自信、夢想。在首曲〈In Every Age〉將鐵達尼號與金字塔、長城、大教堂等相比,這座海上漂浮之城是人類科技與藝術的結晶,然後在〈Godspeed Titanic〉的悠揚樂聲中,洋溢著豪情自信出港,〈What a Remarkable Age This is〉頭等艙眾人讚嘆起這個時代。在這些讚美下,穿插著〈Barrett's Song〉〈To Be The Captain〉〈Lady's Maid〉〈The Proposal〉〈I Have Danced〉〈No Moon〉等曲,演繹著不同乘客/船員的夢想與擔憂。其中〈Lady's Maid〉唱出底層小人物的移民夢,夢想雖小,但是對未來的憧憬對照觀眾已知的沉船結局,內在張力十足,教人既激昂又難過;〈The Proposal / The Night Was Alive〉由鍋爐工與電報員合唱,是一首相當優美的抒情曲,唱出鐵漢柔情;〈No Moon〉描述了撞擊冰山前的景色,旋律優美一如平靜無波而星光璀燦的夜,現在我們知道這種特別平靜的海面,代表附近有大量浮冰、甚至有冰山,然而當時乘客們卻只能讚嘆著這樣的景色;接著是為頭等艙貴賓所創的助興曲〈Autumn〉響起,然而永不沉沒的鐵達尼號正航向巨大危險,曲子後半接回〈No Moon〉,We go sailing, sailing.......反覆唱著,推著鐵達尼號狀撞上冰山,一切嘎然而止。
第二幕描繪鐵達尼號擦撞冰山之後的情形,節奏也一改從容變為慌亂的快板。其中〈The Blame〉〈To The Lifeboats〉〈We'll Meet Tomorrow〉,從船長/船東/設計師三人的相互怪罪責罵中,到婦女小孩上救生艇與男人生離,再到男人們留在鐵達尼號上與妻兒死別(無助地希冀明日再聚),情節急轉再三,不僅讓觀眾了解了鐵達尼號沉船的原因,也看到了人性的光輝、醜陋、不捨。對照第一幕,足堪玩味,尤其〈To The Lifeboats〉後半「混雜」著〈Lady's Maid〉〈The Proposal〉 ,求生主調下喧嘩著未竟夢想,聞之落淚。在此慌亂之後,是一曲優雅的〈Still〉,史特勞斯夫婦選擇留在鐵達尼號上,結縭40餘年彼此不願分離的愛,格外讓人嘆息。不得不讚美VALDA AVIKS的演出,雖高齡78歲(2023),但舉手投足皆深情,且帶有一種老人的豁達內斂。看著她為尚在船上的女服務員綁上救生衣,真可以感受到對年輕生命即將逝去的惋惜;再看著史特勞斯先生為她穿戴整齊,兩人舉起香檳珍惜一生相守不棄、共同赴死,或者正是明白此生執手無憾才能如此淡然地接受死亡吧!劇終再次唱起了〈Godspeed Titanic〉,生還者與罹難者,站位一上一下,光線一明一暗,時空一今一昔,第一幕的豪情自信不再,唯有祝願生者與亡者,都能順風好走。
三、觀後心得
如Maury Yeston所說:
夢想越是遠大,招致的失敗才越是悲壯。......鐵達尼號的悲劇之所以成為如此沉痛的傳奇神話,正是因為建造這艘船的夢想是如此偉大而高貴。(《節目冊》2023, p7)
從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科技文明日新月異,對速度/規模/力量的盲目追求,當毀滅性的失敗來臨,所有努力都無法挽回結局的同時,沉澱下來的會是什麼呢?儘管有些討論認為:「男人留下,妻孺離開」未免強化男性自我犧牲的道德性,強化了妻孺弱勢的卑從性,但無論如何這當中確實有某種東西深深撼動著我們。
我喜歡〈The Proposal〉,一封給情人電報,喁喁細語。
也喜歡〈To The Lifeboat〉,掙扎求生,割捨夢想。
也喜歡〈Lady's Maid〉,追逐小小的美夢。
也喜歡〈The Blame〉,推諉卸責,自我懺悔。
......太多曲子令人難忘了。
眾生點滴,百年前如此,而今仍舊相同。我們追逐著未來,或小心翼翼、或大膽恣意;離別時刻,或頻回首、或淚眼不語......便是這些各異的生命姿態,溫熱真切的跳動,令人不捨嘆息。
Godspeed, 祝順風。原是一句厚重的祈願。
四、推薦閱讀
順道一提,臺北表演藝術中心的座位與前排距離太窄,不是很好坐。不過我個人覺得音響勝過臺北流行音樂中心、國父紀念館、小巨蛋。感謝自己有買票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