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把拔馬麻下定決心要帶孩子來尋求幫助(3)—好希望有更多時間可以詢問怎麼帶孩子

raw-image


成人可以為自己選擇要不要安排諮商,開始諮商之後,因為主角是自己,當然就可以直接與心理師討論任何問題。孩子的狀況就不一樣了,通常都是大人決定的,而且諮商過程發現的任何變化,心理師與父母都需要合作來討論,包含在諮商過程對孩子的觀察,父母對孩子變化的觀察,以及父母更在意的,到底該怎麼做,所以今天要來分享兒童心理諮商非常重要的環節—親職諮詢

每一位心理師安排的方式可能不太一樣,但是時間、次數、討論主題與內容,都是父母可以討論調整的,比較常出現的感受可能包含:

1.有好多問題想問,可是時間永遠不夠:當孩子結束當日的諮商,心理師可能會簡單描述對孩子的觀察,也可能稍微詢問孩子在家或在學校的變化,父母可以主動說出近期對孩子有沒有比較特殊的觀察。隨著諮商的進展,父母與心理師之間有越來越多資訊的交流,父母可能會期待把孩子大小事都拿出來討論,這時候就可以考慮與心理師約定一次完整的親職諮詢時間,而不是很匆忙的在孩子結束後只能講個幾句話而已。

2.我知道孩子在這邊玩得很開心,也進步很多,可是他在家還是會亂發脾氣:諮商可以當成一種特殊的人際關係,孩子在諮商情境中體驗原本在生活中可能缺乏的感受,例如被支持、包容、接納的安全感,隨著情緒的穩定,接著才會開始改變自己的想法與練習新的行為。如同孩子的成長,也如同任何人學習的經驗,產生新的觀念、練習新的思考與做法本身就需要時間,尤其將諮商過程學到的經驗應用在日常生活中,而且很可能繼續面對各種挫敗。孩子進步的曲線並不是一條往上的斜直線,反而像股票一樣起起伏伏。這時候父母除了持續與心理師討論,更重要的是看見孩子的優勢與進步的行為,接納因為壓力與挫敗而產生的負面感受。

3.我到底哪裡沒做好,心理師這樣講一定代表我很失職,壓力好大:很多父母可能有一種害怕的經驗,那就是孩子還小的時候帶出門,尤其是人來人往的大賣場、公車、捷運、火車、餐廳,當孩子哭鬧或是令人尷尬、生氣的舉動時,總覺得周圍的路人好像都在看著自己,如果是離不開的地方像是大眾運輸,那真是令人崩潰。這時候也可能覺得,反正不認識,我才不管路人怎麼想,但如果是親戚、長輩在場呢?「以前都是這樣帶大的,你聽我的就對了」,雖然知道是好心,卻也可能覺得好煩。以上這些經驗有沒有可能帶到親職諮詢中,確實會有一些連結,一種面對專家在審視自己的教養的感受。

心理師的立場在於幫助孩子改變,而孩子的改變最重要的參與者就是父母,所以父母的感受與想法非常重要,絕對不是「我必須完美不犯錯」的不合理期待,因為孩子的一舉一動,讓父母本身感受到的任何負面情緒也都是真實的。親職諮詢過程中,心理師雖然可能提供一些策略、原則,但真正如何具體執行,仰賴的是最熟悉孩子的父母,也只有父母有機會想出最棒的作法。因此父母可以將過去嘗試的任何想法,以及目前遇到的任何困難,都拿出來與心理師討論也不需要急於在短時間內看到成效。

4.我開始懷疑真正要諮商的其實是我自己:延續上面談到的壓力與感受,如果覺得自己也需要被幫助,那會是很棒的自我覺察,因為想要坦然面對自己的困難來求助,這需要莫大的勇氣,而且不需要一個人承擔一切壓力。每個人都會從成長過程中累積各式各樣的負面經驗,嚴重一點或許已經是創傷,不那麼嚴重的也可能是一種沒有被滿足的需求,例如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親子關係、被同學霸凌的經驗,有的甚至可能是現在進行式如職場壓力。每個人都扮演了很多角色,所以要面對別人的期待也很多。如果說親職諮詢的重點在於父親、母親的角色,而這樣的角色本身帶來的壓力,甚至其他角色帶來的困擾,例如員工、主管、朋友、女婿、媳婦等,都可以考慮另外安排的個別諮商來幫助自己。先把自己的情緒與需求照顧好,才能自在的照顧孩子,就好像飛機的安全宣導都會強調,氧氣面罩掉下來的時候,自己先戴好再來幫孩子戴好。

5.我真的很想抱怨,我老公或老婆就是豬隊友:教養壓力一向對夫妻關係有重大的影響,這邊先來看看以下的表達是否似曾相識。

raw-image


 「你看看你兒子什麼態度,叫他不要玩手機而已就直接跑回房間,還摔門,都是你寵壞的!」

「每次跟我抱怨,我都已經告訴你我是怎麼做的,你又不聽,我跟你講這些搞得我壓力也很大!」

 其實可以回想任何吵架的經驗,可能會發現想要好好講話的時候,都需要花更大的心力來克制自己罵人的衝動,而憤怒情緒的背後,往往就在警告自己有某個需求一直沒有被滿足。上面這兩個火氣很大的句子,其實可以看到委屈、無助、失望、不知所措帶來的焦慮、難過、生氣,把這些尖銳的外殼拿掉再重新翻譯

 「我很擔心兒子沉迷於手機,可是他這麼大的反應讓我不知道該怎麼勸他,我就會覺得你可能對他少了一些限制,要是你可以跟我一起好好跟孩子談該有多好。」

「我知道你帶孩子很辛苦,所以我都很想告訴你我是怎麼做的,可是當我看到你還是用原來的方法,又這麼挫敗,我一方面覺得很難過,但是到底該怎麼跟你說,你才不會生氣,我其實也會緊張。」

 試著看到情緒,也看到情緒背後的委屈,無論想要安慰還是提出建議,就不至於說出自己也後悔的氣話。想要抱怨的時候,如果火氣還很大,先暫時離開現場,慢慢呼吸一下,再來想清楚該怎麼開口,例如好好說出自己的擔心,用這樣的方式互動,相信可以成為彼此的神隊友。

分享幾年下來的兒童臨床工作經驗,花了很多時間沉浸在孩子遊戲中的想像世界,也同樣花了很多時間與爸爸媽媽們一起討論,期待這些故事與經驗,帶給父母更美好的教養,也帶給孩子更幸福的成長。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