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課綱 50希望(三)課程規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課程規劃帶起的就是師資培育、教師員額、教材編印及入學考試等等一連串的「產業供應鍊」,於是往往是兵家必爭之地,去年只是增加一節本土語,就創造多少工作機會,帶動多少產業,連家附近的飯店都因為辦理「本土語師資培訓營」,客滿三天。

朋友是偏鄉國中的校長,今年全校只有6名學生,但他的校門口也是依規定設置了「家長接送區」,然後縣府的各項計畫、任務、活動、競賽一項也不能免;所以他的學生幾乎天天在參加對外的比賽和活動。

而他本人每學年最重大的任務,則是找齊編制數應有的9位教師,並且必須讓他們安居樂業,事實上是非常艱鉅、讓人焦頭爛額的工作。

我建議他,乾脆全力照顧6個學生就好。他說不行,因為課綱有國英數社自,而且明訂節數,所以就要有相對的師資結構。再來各領綱都有明確的學習重點,而會考就考這些綱,他的學生也要升學,所以一定要有這些教師。

6名學生跟600名,甚至6000名學生的學校,準用的是同一部課綱,就會產生這種問題。6名學生的學校應該可以更彈性,也許他的部定不需要這麼多節;領域方面,或許科技節數要更多些,但目前這都是不能鬆動的。

下一部課綱可以更柔性、綁更少一點嗎?讓學校可以分級分類,對課綱可以部分實施或少量實施?或者部定再縮、校訂再多?或者減國英數,增藝術人文?

這恐怕都是很難的,因為節數變動,牽涉到的就是師資結構的變化,現階段各科目教師員額會有的過剩、有的不足;再來牽動整個師培體系,以及大學科系招生名額,再來更會動到傳統主副科生態平衡,然後一路波動到教材、到考試、到補習相關行業......都連帶受影響。

這樣一想,偏鄉小校似乎永遠無法脫離這個龐大體系,以及負載過重無法喘氣的宿命。但如果我們把教育視為一個系統,除了一個孩子都不能少,任一所小校也都不能被犧牲。而既然是綱,能否只訂出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就好,至於各校要用什麼方式去達成,就讓各校去因時、因地、因材制宜。我是魚,就讓我可以自在地游,不要硬叫我爬樹!

這樣的改變當然很難,但既然教育是百年大計,每10年改一些,一百年後應該可以達成。不然,有改跟沒改一樣,沒有改到根本性的系統結構,每次只是表層的知識權力的重分配,結果現場還是跟以前差不多,就枉費一直動課綱。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91會員
112內容數
李惠銘AM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