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守議題,撼動韓國的力量》試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本篇文章為時報文化試讀活動。

本書作者是韓國JTBC電視台的社長,這間媒體曾經報導過前南韓總統朴槿惠的醜聞及權勢性侵事件,不僅引起韓國內部社會譁然,甚至上了國際主流媒體版面。韓國社會文化可說是性別與財產分配都極度不平等(純屬個人刻板印象),能有一間媒體願意挺身而出報導這些事件,實在罕見。而《堅守議題》一書,讓人得以瞭解電視台社長的理念與心路歷程。在書中,作者提出很多觀察,並帶點沉重的提出批判,像是隨意辱罵「垃圾記者」,也省思在所謂後真相時代媒體的責任。

本書所提及的現象絕非韓國獨有,各國的新聞媒體都面臨同樣的挑戰,像是美國影集《新聞急先鋒》(The Newsroom)就探討了相同議題,也跟本書作者傳遞同樣訊息:「即便時代與讀者愈發追求快速與容易消化的內容,專業媒體依然要緊守傳遞事實這一天職」。然而我個人認為媒體從業人員有這般理念固然值得敬佩,可我認為社會大眾需要願意思考,才可能有正向回饋,這裡所謂的思考並不只是查證與批判新聞內容,還包含了對自己的省思。

對於這本書,會誠心推薦給非常熟悉韓國政治與文化的讀者,畢竟書中提到的事件並非人人都熟悉,會需要花上一些時間查資料,而有些影響閱讀體驗。

主要是分享我看過的文學作品,但偶爾也會有其他類型的書。可能是簡單分享我讀完的感想,也可能是稍微冷僻的文學分析。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MidnightMurmur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此篇文章為采實文化試讀活動,僅有部分內容 故事主角是名平凡少年,成績不上不下,也沒有特殊長才,面對同學欺侮往往選擇順從,默默暗戀著校花,偶爾幻想自己會搖身一變,讓人再也不敢使喚自己;或是幻想校花能注意到自己無聲的付出。然而,隨著新聞大肆報導小行星將在一個月後撞上地球,一切都開始改變。恐慌打破原本
《歐本海默》(Oppenheimer)這部片在上映前就引起不少關注,上映之後各種行銷手法更是讓這部電影不斷在諸多媒體出現。這部片名平淡無奇,又是美國科學家的傳記故事,為何能在各國引起風潮,我並不打算探究背後原因,只想聊聊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 ●看電影之前要先重拾物理跟歷史課本?! 諾蘭的電影總
趁2022結束前來還稿債,這次來聊聊《使女的故事》與《證言》(對,就真的是聊聊而已)
個人創作,純屬有趣
在2022,絕對不缺推理小說讀,但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也不剩》魅力依然不減。
究竟《刺殺騎士團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若從文學角度來看,村上春樹如何把玩西方文學的傳統,融入自己的風格呢?
*此篇文章為采實文化試讀活動,僅有部分內容 故事主角是名平凡少年,成績不上不下,也沒有特殊長才,面對同學欺侮往往選擇順從,默默暗戀著校花,偶爾幻想自己會搖身一變,讓人再也不敢使喚自己;或是幻想校花能注意到自己無聲的付出。然而,隨著新聞大肆報導小行星將在一個月後撞上地球,一切都開始改變。恐慌打破原本
《歐本海默》(Oppenheimer)這部片在上映前就引起不少關注,上映之後各種行銷手法更是讓這部電影不斷在諸多媒體出現。這部片名平淡無奇,又是美國科學家的傳記故事,為何能在各國引起風潮,我並不打算探究背後原因,只想聊聊我看完這部電影的感受。 ●看電影之前要先重拾物理跟歷史課本?! 諾蘭的電影總
趁2022結束前來還稿債,這次來聊聊《使女的故事》與《證言》(對,就真的是聊聊而已)
個人創作,純屬有趣
在2022,絕對不缺推理小說讀,但阿嘉莎‧克莉絲蒂的《一個也不剩》魅力依然不減。
究竟《刺殺騎士團長》到底是個什麼樣的故事?若從文學角度來看,村上春樹如何把玩西方文學的傳統,融入自己的風格呢?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儘管它的劇情走向並不難猜、有些部分還是無法走出韓劇的「套路」,但光是開始這樣的議題,或許也可以說是個不錯的跡象,加上完整又有趣的劇情內容,它絕對值得觀眾好好追一下。
Thumbnail
這回來說「工商記者」是什麼? 小報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靠腥、羶、色與標題黨、帶風向(但可能沒人管的故作誇張)的方式來引起人購買欲。日本古日曾有部日劇,在講原先大報的大記者因某些原故放下放到同集團的小報,在小報的總編前輩帶領下,了解小報運作,自己也成了小報總編,也帶起放下放的大報流放記者(有點像庶務二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下午4點半左右,我正走出茶行之際,公視記者蕙文剛好來訪,她帶著大福餅與大家分享。我不是甘黨黨人,平時不愛甜食,但是看到日式大福餅,我立刻改變了原則,坦率地跟著邊吃甜食邊品茗,享受這稍晚的下午茶時光。   出於作家慣有的敏感特質,我記得上次蕙文曾帶領一位傑出的獨立記者來店茶敘,又得知她與韓國電視媒
Thumbnail
若對韓國的近代史有了解均知道,在擁有現今直選總統及相對自由的制度前,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踏入千禧年代,亦曾出現威脅韓國媒體工作的事件,但來到今年則再度出現了相關爭議,且為臨近國會議員選舉之際掀起波瀾。為何有政府官員發表的言論掀起箝制言論自由的憂慮?為何該官員會被一面倒聲討?
Thumbnail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
提問的內容越是清晰,強者、聰明人越能在短時間內做判斷、給出精準的建議,他們會對你產生「好印象」,認定你是「積極」的人,有機會、好人脈會不自覺地想引薦給你
Thumbnail
儘管它的劇情走向並不難猜、有些部分還是無法走出韓劇的「套路」,但光是開始這樣的議題,或許也可以說是個不錯的跡象,加上完整又有趣的劇情內容,它絕對值得觀眾好好追一下。
Thumbnail
這回來說「工商記者」是什麼? 小報文化有一個特點就是靠腥、羶、色與標題黨、帶風向(但可能沒人管的故作誇張)的方式來引起人購買欲。日本古日曾有部日劇,在講原先大報的大記者因某些原故放下放到同集團的小報,在小報的總編前輩帶領下,了解小報運作,自己也成了小報總編,也帶起放下放的大報流放記者(有點像庶務二
Thumbnail
小報文化小記者生存紀事EP01 小報文化是台港資某報紙的特色,即使它的記者數和資源是數倍於傳統平媒的。這讓台水傳統平媒很不適應。我個人把臥韱採訪配合同事在外頭公共場地拍攝的沒爭議的鐵則,主要是要以踢爆台灣不公不益不文化的亂象,滿足觀眾自以為偉光正的三歡來批評見報的新聞,這對公部門影響力很大,他們還
Thumbnail
最近網傳有中共紅媒記者在台灣盯梢政論節目,一定要播出所謂「政治正確」的節目出來。 對於這樣的事我深有同感,在許多年的政治評論中也曾經遇過相同的情況,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本來我在一家文學網站寫文章,常常針砭時政,後來到一家網路報社投稿,這家網路很夠意思,報社剛成立,需要一些社會議題的討論,我一來
Thumbnail
對電視台來說,有畫面配上記者旁白就可以說故事。 所以想帶的風向目標很明顯: 1、塑造抗議的年輕人沒公德心的自私形象 2、強調抗議活動是擾民,造成"公眾"困擾 (大概是前一次企圖用黑道亂場塑造暴力形象不成,所以改說人沒禮貌太吵鬧) 看他們家的新聞就能預測明天活動要注意什麼有心人士了。
下午4點半左右,我正走出茶行之際,公視記者蕙文剛好來訪,她帶著大福餅與大家分享。我不是甘黨黨人,平時不愛甜食,但是看到日式大福餅,我立刻改變了原則,坦率地跟著邊吃甜食邊品茗,享受這稍晚的下午茶時光。   出於作家慣有的敏感特質,我記得上次蕙文曾帶領一位傑出的獨立記者來店茶敘,又得知她與韓國電視媒
Thumbnail
若對韓國的近代史有了解均知道,在擁有現今直選總統及相對自由的制度前,經歷過不少風風雨雨。踏入千禧年代,亦曾出現威脅韓國媒體工作的事件,但來到今年則再度出現了相關爭議,且為臨近國會議員選舉之際掀起波瀾。為何有政府官員發表的言論掀起箝制言論自由的憂慮?為何該官員會被一面倒聲討?
Thumbnail
在這個人手一支手機,人人都可以是新聞人的時代,新聞的價值是什麼?是這部片帶給我最大的省思。 《驚爆焦點》描述波士頓郵報中的一個部門─「Spot Light」這個僅僅四人的,一個報社裡作專題報導的部門,某天在新任總編上任後,丟出一篇關於天主教性侵醜聞的專欄評論,問著當下各部門的編輯,為什麼沒
接連兩天,我決定放空腦子,觀賞幾部有意義的電影,以滋潤自己淡漠的歷史感。今日,我聚精會神看完韓國電影《首爾之春》,心情受到很深的觸動:撇開由全斗奐主導的軍事政變這一史實,如果我們作為廣義的轉型正義的參與者,將用多大程度的理性和依據來判決這等軍事獨裁者的罪行?   依照我的淺見,若要清算或審判這等
Thumbnail
本文將深入分析媒體如何引領社會進步,以及《臺灣國際報》如何推動臺灣與世界接軌的使命。深入報導、國際新聞和多元媒體環境對於改變未來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