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2年將告尾聲,是該把過去一年遲遲未動筆的文章完成。而若是要列出2022的每月大事紀,必會提到6月美國最高法院推翻羅訴韋德案的判決,將墮胎是否合法一項決定歸還給各州政府。此判決當然引起各界激烈的爭論,而各位可能會對以下這句話有印象:「《使女的故事》已經不是個虛構故事」(Now 'The Handmaid's Tale' is not just fiction.)。這篇文章就要來聊聊《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究竟有何魅力,讓只要提到女性身體自主權的文章都會提到它。
《使女的故事》是作家Margaret Atwood於1985年發表的中長篇小說,而Margaret Atwood本身就以刻劃性別相關議題聞名,筆者在大學時代讀英文系時曾讀過此位作家所寫的短篇小說"Rape Fantasies"。回到正題,《使女的故事》也是從一名女性的視角敘述,然而這名女性並非在大都市打拼的女子,而是身處在政教合一的國家Gilead,而在這個國家的前身就是美國,在經歷一番動亂而後所形成,一切都看似立基於聖經,男性掌握權力,女性則按是否具有生殖能力而遭劃分為不同類別。而《使女的故事》主角就因為擁有生殖能力而遭歸類為使女。在人類生育力低落的情況下,使女擁有神聖的生殖能力卻是整個社會的財產,分配給社會位高權重的男性。不但剝奪了身體自主權,使女懷胎十月生下的孩子也無法自己養育。換句話說,使女雖然存在卻不為社會與他人承認,只能過上壓抑與解離的生活。整部小說都是透過一名使女的眼睛看世界,故瀰漫沉重壓抑的氛圍。往往看了幾頁必須停下來喘口氣才能繼續閱讀。整體來說,《使女的故事》並非真反對基督信仰,而是僅以西方世界較熟悉的基督宗教文化為架構,實則描述極權如何壓迫個體。
2019年,Margaret Atwood出版了《使女的故事》續集——《證言》(The Testaments)。看到Testament一字,不由得會想到基督宗教聖經常分為The Old Testament與The New Testament,顯示整個故事仍是以基督宗教為架構。在這本續集中,會發現Margaret Atwood安排三個敘事者的觀點,讓《使女的故事》世界觀更為完整。(雖然我不覺得這會有什麼額外的商業效益,應該沒有人想要有個《使女的故事》主題樂園。)這三位敘事者不再是使女,而是兩位Aunt與一位來自Gilead外的年輕女性。在Gilead的階級,Aunt負責監視與訓練使女,也就是女性中握有最大權力的一群人。我個人認為這個對比非常有趣,在男性握有核心權力的狀況下,卻有一塊角落是僅有女性可以過問。還有另外一點也讓我覺得非常有趣,不論是Gilead或是Gilead外的國家,都可以看到權力核心如何去控制個人,像是來自Gilead以外的那名女子便在學校教育下深信Gilead是錯誤的,而錯誤就該消滅;但直到她必須潛入Gilead當間諜時,才發現事情並沒有學校講的那麼單純,沒有全然的善也沒有全然的惡。換句話說,我認為時隔三十四年的這本續集其實想討論的議題範圍更大,性別或是壓迫僅是冰山一角,或許Atwood想要關注的其實是人性中的光芒與黑暗。
簡單來說,《使女的故事》與《證言》其實讀來都不是令人心情愉快,尤其《證言》更是隱含性侵害的情節,對大多數人都不是容易讀下去的情節。但也必須佩服Atwood如何細膩描寫人心裡的想法。
這次就跟大家聊聊這兩本小說。最後祝大家新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