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規劃原則,3原則輕鬆避開地雷!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如果你完全沒時間了解保險,至至至少要記住這三個保險規劃原則。他可以確保你不會被業務員簽著鼻子走,也能保住你的荷包,避免自己成為冤大頭。
保險規劃三原則:花少錢遠離大風險、先保大再保小,先保定期再保終身、大責任多保障

保險規劃三原則:花少錢遠離大風險、先保大再保小,先保定期再保終身、大責任多保障

原則1:花少錢遠離大風險

白話來說,保險讓我們用少少的錢(保費),轉移極端條件下我們無法承受的損失(保額)


發現自己不幸罹癌治療要花多少錢?不小心把人撞殘廢要賠多少錢?保險集眾人之力,讓我們用少少的錢,在意外不幸發生時,有「足夠」的錢「應急」💪

 

<小測驗> 下列哪種保險是我們要保的保險?

選項1) 重大傷病險A保費每年1萬,繳20年,保額25
選項2) 重大傷病險B保費每年兩千元,繳20年,保額25
                                                            我答好了,看答案>>>>>選項2


你答對了嗎?你會發現有些保險商品,當你把每年保費加總,總保費(你繳的)和保額(保險公司賠你的)沒差多少,俗稱「自己賠自己😢」,例如小測驗中的選項1。


就選項1來說,一樣的錢拿去投資而不是繳保費,能累積相似的金額,和購買選項1的保險有相似的效果。意外發生時,把投資的錢拿出來應急。如果沒發生意外,錢還能拿去做其他運用,例如出國旅遊、小孩教育基金,因為錢是在自己的口袋裡。

 

也就是說,最理想的狀況是:「用最少的錢買到最高的保障」相同的保費、相同的條款時,能提供較高保額的商品就是對我們較好的商品✨。

  

原則2:先保大再保小,先保定期再保終身

先保大風險再保小風險,先保定期險再保終身險。

 

在投保時,我們是有預算限制的,不可能什麼都保,先滿足基本一定要保的,有多的錢再考慮其他的🌟

 

<小測驗> 下列哪種是大風險?

選項1) 車輛輕微刮傷,不需要大修即可修復
選項2) 突發重大疾病診斷,需要長期的高額醫療費
                                                           我答好了,看答案>>>>>選項2 


l 大小風險

大風險是一發生就會家破人亡的風險,可以分為讓你傾家蕩產的😱。例如:發現自己肺腺癌末期,肺癌藥一半自費,一個月藥費20萬起跳,需長期抗戰[1];另一種是讓你失去工作能力的🤕,例如: 意外被撞斷腿,無法再繼續工作。


小風險則是自己有能力負擔的✅。例如:手機被偷,一台手機頂多兩三萬元,褲帶勒一下還是能付,不需要特別買保險來抵抗風險。


記住,萬事萬物都有個價碼,大小風險也是,保費繳出去,就不會再回來了。會傾家蕩產的、讓你失去工作能力的風險,我們才需要聯合眾人之力共同抵抗。自己就能付的錢,真的沒必要多花錢去轉嫁風險。


l 定期終身

定期險和終身險的主要差異是保障時間,就保障時間來說,定期險保障一段時間,終身險保障終身。兩個的繳費時間也不同,終身險通常繳20年,之後就不用再繳了;定期險則是每年都要繳,繳到不需要保障為止,有繳就有保障,沒繳就沒保障。

 

你說這樣的話當然選終身險啊,繳20年就保障終身,多划算啊!你會想到,保險公司也會想到,20年後你不繳保費了,那這時發生意外需要理賠,錢要從哪裡來?🤔


登登!沒錯!羊毛出在羊身上,當然是從你身上來,保險公司會把20年後可能發生的理賠金額,挪到前20年的繳費期間讓你繳完,所以終身險的保費高很多。

 

預算有限下💰,滿足基本的,再要求其他的。定期險保費較低,能讓我們能在有限的預算下,保到足夠的保障。先考慮便宜的定期險,真的預算有多再考慮終身險。

 

原則3:大責任多保障

責任越大,照顧的人越多,要轉嫁的不止風險,還有責任👨‍👧‍👧

 

一生中有幾個時刻需要調整保單:結婚👩‍❤️‍👨、生子👶、買房🏠、買車🚗

 

當你決定和你摯愛的人攜手相伴,當你準備迎接新生命的到來,你要照顧的不只你自己,還有另一半和小孩。你會希望萬一不幸發生意外、你無法照顧他們的時候,他們至少還能吃飽穿暖,也不會因為要支付你龐大的醫療費支出,每天晚餐都捨不得買便當吃。

 

當你買房買車貸款增加,你不幸發生意外,貸款還是每月要還。不會因為你不幸發生意外,貸款就能不用繳了,你不能繳就會變成你的另一半或小孩要繳。如果繳不出來,房子會面臨被法拍的命運,辛辛苦苦繳的房貸前功盡棄。保險至少讓你有一筆錢可以償還貸款。

 

一個人的責任和負債會隨年紀變化,保單也要隨之調整📋

 

小結

不論你已經有保險了,還是正要保保險,都能用這三個原則來檢視。

原則1:是不是買到自己賠自己的商品了?

原則2:保得是大風險還是小風險?規劃得是定期還是終身?

原則3:需不需要留保障給家人?

<Next steps> 現在就看看自己的保單吧😀!


謝謝!

謝謝看到這裡的你!這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希望有幫助到你。如果文章有幫助到你,我真的很開心,也想邀請你給我點讚或贊助我,寫一篇文要花不少時間,你的鼓勵是我繼續創作的力量,謝謝你!有什麼想了解的主題也歡迎讓我知道,謝謝!


註[1]: 財團法人台灣癌症基金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保王的沙龍
1會員
2內容數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如果你完全沒時間了解保險,至至至少要記住這三個保險規劃原則。他可以確保你不會被業務員簽著鼻子走,也能保住你的荷包,避免自己成為冤大頭。 原則1:花少錢遠離大風險 原則2:先保大再保小,先保定期再保終身 原則3:大責任多保障 白話來說,保險讓我們用少少的錢(保費),轉移極端條件下我們無法承受的...
Thumbnail
如果你完全沒時間了解保險,至至至少要記住這三個保險規劃原則。他可以確保你不會被業務員簽著鼻子走,也能保住你的荷包,避免自己成為冤大頭。 原則1:花少錢遠離大風險 原則2:先保大再保小,先保定期再保終身 原則3:大責任多保障 白話來說,保險讓我們用少少的錢(保費),轉移極端條件下我們無法承受的...
Thumbnail
購書連結 想買保險,但不知道自己該買哪種,越看越霧煞煞? 或者已經買了好幾張保單才發現實際的理賠項目好像跟自己想得不一樣? 如何判斷自己該買什麼?買錯了又怎麼處理?本書都有解答!
Thumbnail
購書連結 想買保險,但不知道自己該買哪種,越看越霧煞煞? 或者已經買了好幾張保單才發現實際的理賠項目好像跟自己想得不一樣? 如何判斷自己該買什麼?買錯了又怎麼處理?本書都有解答!
Thumbnail
“保險是保險,投資是投資。買對保險跟做對投資決策一樣關鍵,保險規劃得宜,投資的基礎就領先一大步。”這是我反覆閱讀第三章認為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作者自己提到在美國的經驗觀察,70%的家庭保險都買得不盡理想,除了不了解保險結構,再來是沒有同時納入投資與稅務規劃作通盤規劃考量。以下我們就從了解保險結構開始。
Thumbnail
“保險是保險,投資是投資。買對保險跟做對投資決策一樣關鍵,保險規劃得宜,投資的基礎就領先一大步。”這是我反覆閱讀第三章認為最重要的核心概念。作者自己提到在美國的經驗觀察,70%的家庭保險都買得不盡理想,除了不了解保險結構,再來是沒有同時納入投資與稅務規劃作通盤規劃考量。以下我們就從了解保險結構開始。
Thumbnail
為什麼保險很重要 很多想投資,財富自由的人一開始最犯的錯誤就是,一股腦投入選擇什麼投資方式和研究投資標的,卻完全把保險視為成本置之不理 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就像走在冰湖,不知道什麼時候腳下薄薄的冰片會破裂,害你失足落水。 天有不測風雲,生病和意外是我們難以避免的風險,不僅可能動到你原本的生活費,在不
Thumbnail
為什麼保險很重要 很多想投資,財富自由的人一開始最犯的錯誤就是,一股腦投入選擇什麼投資方式和研究投資標的,卻完全把保險視為成本置之不理 這其實是非常危險的!就像走在冰湖,不知道什麼時候腳下薄薄的冰片會破裂,害你失足落水。 天有不測風雲,生病和意外是我們難以避免的風險,不僅可能動到你原本的生活費,在不
Thumbnail
關於投資理財,我最先學習到的觀念是「投資任何標的時,進出場的決斷都必須是自己的判斷,而非被迫。」為了達成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因為生活上的突發事件導致我們必須被迫變賣資產以填補突發的資金缺口,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學習「保險」。
Thumbnail
關於投資理財,我最先學習到的觀念是「投資任何標的時,進出場的決斷都必須是自己的判斷,而非被迫。」為了達成這件事情,我們不能因為生活上的突發事件導致我們必須被迫變賣資產以填補突發的資金缺口,所以在這個基礎上,我第一件要做的事情是學習「保險」。
Thumbnail
023 保險規劃三原則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談了存錢、記帳、消費、借貸這些觀念,並且知道「累積足夠存款」這件事情是以生活開銷為判斷標準而且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調整,累積存款至少要能夠支應未來6個月的生活開銷(理想是12個月)才算是足夠的....
Thumbnail
023 保險規劃三原則 在前面幾篇文章中,我們談了存錢、記帳、消費、借貸這些觀念,並且知道「累積足夠存款」這件事情是以生活開銷為判斷標準而且會隨著時間變化而有所調整,累積存款至少要能夠支應未來6個月的生活開銷(理想是12個月)才算是足夠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