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志文章】什麼事值得做?先想想別人會否因此感到快樂

【勵志文章】什麼事值得做?先想想別人會否因此感到快樂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曾經有人跟筆者抱怨:「做人真難,總不知道自己做的東西是否合人心意。」對的,我們並不是活在非黑即白的世界,正常人每天需要做超過三萬個不同的選擇。幸好,大部份選擇都能透過大腦不加思索便能夠自動解決。然而,我們人生還是有很多選擇需要親自操刀,不能夠透過直覺而行。這時,我們又應該憑藉什麼理據作出最好選擇呢? 

  

筆者思考了這個問題超過10年,直至現在也未敢說已經參透了當中迷思,但最近筆者的確有點靈光,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們人生中做出任何選擇都必定會對身邊人有所影響,根據蝴蝶效應,南美洲一隻蝴蝶拍打翅膀,產生的威力足以引起遠在幾千公里外的美洲大陸的一場巨大龍捲風。這告訴我們不要看輕自己任何一個決定,我們行善的選擇會導致自己對世界帶來善良的果報以千百倍計算;如果我們做出的選擇出於壞心腸,當中負面後果也會以千萬倍計算。所以,我們在選擇的時候,第一步要思考我們的選擇是出於好心,還是出於壞心腸,憑藉這個簡單的二分法,相信已經能夠排除一半的選擇。特別留意,有時候壞心腸不一定是指作奸犯科的大事,我們一點貪心和私欲,也能夠當作壞心腸之一。 

  

我們進一步思考,我們的選擇會否讓別人感到開心,如果能夠的話,這就是我們能夠選擇落實執行的選項之一。如果那個選項能夠讓別人越開心,這個選擇就更加應該成為我們的首選,反之亦然。沒有一個方法能夠讓天下所有人都感到開心,這是現實的情況,但如果我們方案能夠讓最多人開心,這方法就更加可取。假如一個方法能夠讓一百個人開心,兩個人略為不快,這個方法肯定比另一個方法讓兩個人開心,一百個人不快為優勝。 

  

總括來說,要判別一樣事情是否值得做,我們第一步是思考我們做這事是否出自善良心態。接著,我們需要思考這事是否會讓別人感到愉快,如果這事能夠讓越多人得到快樂,這事就越應該要做。 


更多文章: 

https://www.benarticle.com/

avatar-img
Ben哥哥有話兒的沙龍
5會員
145內容數
Ben哥哥透過一篇篇文章和大家分享心理學知識,希望對於大家人生有一些啟發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墨非定律是指,當有兩個方法能夠處理面前問題,而其中一個方法將會導致災難性情況時,我們往往會選擇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墨非定律告訴我們,事情總是較可能向最壞情況發展,我們必須及早準備。2023年1月11日,美國聯邦航空局指令國內所有航班停飛,原因是他們控管系統出現故障,需要進行緊急重新啟動,啟動時間長達
專家凡指在某些範疇獨當一面的人,由於他們學歷或工作經驗,造就他們在這些範疇有較多認知,能夠透過分享自己看法,影響其他人行為。不少人都會被專家光環效應所影響,搬字過紙地將專家論調點宣揚出去,結果專家的影響力像病毒般散播在大眾當中。然而,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類從來不認識的東西,即使我們現在自以為了解的東西,
很多人會抗拒「執二攤」,因為我們覺得如果別人重視自己的話,理應第一時間尋找自己協助,而非當其他人放棄或失敗時,才找自己補上。當大家看完今天這個真實故事,或許會對「執二攤」有另一種想法。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是知名雕刻家,他最著名作品就是大衛像,相信無論你對藝術有多少了解,必定見過大
最近,筆者發現公司有些同事經常會將自身責任推到一些不相干同事身上,這種文化如此下去,將會導致被強蹄責任同事感到不快,也會導致這些本身責任所在的同事覺得自己推卸行為是合理的,繼而養成習慣。於是,筆者走到所屬部門主管表達想法,當時筆者語氣平淡,完全沒有挑釁意味。誰知,這位主管聽到筆者這樣說,馬上表現激動
喜歡比較是人們的天性,我們在學校會和其他同學比成績;職場上會和其他同事比薪金、職位及晉升機會;公司與公司之間會比較規模和發展速度;反正人們能夠將任何事情都加以比較。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和他人比較並不會讓我們有長足進步,因為人們之間能力和擁有資源各有不同,很難透過比較讓我們獲得很大進步。打個比方說,
最近在一個YouTube節目中看到主持人一段十分有意義的感想,值得和大家分享。這 位 YouTuber剛從外國回流香港,打算在香港置業,重新開始,但他朋友紛紛跟他說:「現在香港樓價很快就會下跌,你還是先將錢儲下來,等待時機再出手吧。」這位YouTuber跟這些朋友說:「明白的,我明白你們推斷香港樓價
墨非定律是指,當有兩個方法能夠處理面前問題,而其中一個方法將會導致災難性情況時,我們往往會選擇這個方法。簡單來說,墨非定律告訴我們,事情總是較可能向最壞情況發展,我們必須及早準備。2023年1月11日,美國聯邦航空局指令國內所有航班停飛,原因是他們控管系統出現故障,需要進行緊急重新啟動,啟動時間長達
專家凡指在某些範疇獨當一面的人,由於他們學歷或工作經驗,造就他們在這些範疇有較多認知,能夠透過分享自己看法,影響其他人行為。不少人都會被專家光環效應所影響,搬字過紙地將專家論調點宣揚出去,結果專家的影響力像病毒般散播在大眾當中。然而,這個世界有很多人類從來不認識的東西,即使我們現在自以為了解的東西,
很多人會抗拒「執二攤」,因為我們覺得如果別人重視自己的話,理應第一時間尋找自己協助,而非當其他人放棄或失敗時,才找自己補上。當大家看完今天這個真實故事,或許會對「執二攤」有另一種想法。   在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琪羅是知名雕刻家,他最著名作品就是大衛像,相信無論你對藝術有多少了解,必定見過大
最近,筆者發現公司有些同事經常會將自身責任推到一些不相干同事身上,這種文化如此下去,將會導致被強蹄責任同事感到不快,也會導致這些本身責任所在的同事覺得自己推卸行為是合理的,繼而養成習慣。於是,筆者走到所屬部門主管表達想法,當時筆者語氣平淡,完全沒有挑釁意味。誰知,這位主管聽到筆者這樣說,馬上表現激動
喜歡比較是人們的天性,我們在學校會和其他同學比成績;職場上會和其他同事比薪金、職位及晉升機會;公司與公司之間會比較規模和發展速度;反正人們能夠將任何事情都加以比較。不過,大家有沒有想過,和他人比較並不會讓我們有長足進步,因為人們之間能力和擁有資源各有不同,很難透過比較讓我們獲得很大進步。打個比方說,
最近在一個YouTube節目中看到主持人一段十分有意義的感想,值得和大家分享。這 位 YouTuber剛從外國回流香港,打算在香港置業,重新開始,但他朋友紛紛跟他說:「現在香港樓價很快就會下跌,你還是先將錢儲下來,等待時機再出手吧。」這位YouTuber跟這些朋友說:「明白的,我明白你們推斷香港樓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