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屎成金的故事

2023/11/12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故事要從1958年說起。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Colorado University)醫學院外科醫生 Ben Eiseman皺著眉頭,沉重的腳步聲迴盪在外科病房的走廊上。他手上有幾個病人一直在拉肚子,抗生素明明用了好幾個禮拜,卻依然不見效。今天的糞便檢查終於出爐,這幾個病人的糞便無一例外的長出了困難梭狀桿菌(Clostridium Difficle)。以當時的醫療水準,這種細菌非常難治療。在醫院這種頻繁使用抗生素的環境下,長出超級細菌也只是早晚問題。


"可惡!再這麼拉下去,會出人命的!"

"到底有沒有抗生素可以殺死這該死的細菌!"


Ben醫生絞盡腦汁的想著。


突然他靈光乍現,不如以毒攻毒? 既然沒有抗生素殺的死困難梭狀桿菌,那不如試試用其他的細菌來打敗它? 這想法並不荒謬,甚至有幾分道理!因為正常人身體裡本來就有極少數的困難梭狀桿菌,只是腸子裡其他的細菌種類和數量眾多,它們難以出頭,只能苟延殘喘。但是抗生素的使用改變了一切,本來數量遠勝困難梭狀桿菌的乳酸菌、比菲德氏菌或腸球菌數量銳減,但是困難梭狀桿菌天生就有抗藥性,數量並沒有減少。少了跟它們搶地盤的老大哥,。它們肆無忌憚的生長,盡情的在腸道的每一寸黏膜生長,充分享受被釋放後的自由。


"把這些細菌重新注入腸道對抗困難梭狀桿菌,或許是個突破口?。"


說做就做,他找到幾個志願貢獻糞便的捐贈者。把他們的糞便用離心機離心,然後取出液化的部分,以大腸鏡噴灑在受感染的腸道。


過了幾天,有三位病人奇蹟似的開始止瀉,最後健康的出院。


這就是上世紀糞便移植的濫觴。


Ben Eiseman醫師他鼓勵並熱心的指導許多外科醫師。在科羅拉多大學退休,於2012年去世。直到死前,都是令人尊敬的先行者。


從1958年後,這門學問沉寂了好一段時間。原因無非人們的觀感問題以及醫學倫理問題。首先糞便自古給人的感覺就是"無用的排泄物"或是"不潔的存在"。普羅大眾不喜歡,自然沒人願意贊助研究或參與臨床試驗。其次,就醫學倫理的角度來看,醫師守則第一條就是不傷害病人,即"Do no harm"。糞便裡不是只有好的細菌。萬一你把困難梭狀桿菌治好後,病人卻被另一個細菌感染了,那怎麼辦?


但是糞便移植的概念卻從未消失。2013年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JM),世界上最好的醫學期刊之一,發表了一篇以糞便移植治療16位困難梭狀桿菌感染病人的論文。16位中有13位在第一次治療後痊癒。對於糞便移植的研究無疑打了一劑強心針!現在美國甚至有糞便銀行"Open Biome"以每份糞便40美金收購,真正實現了"點屎成金""便便變現"的理想!


Ben Eiseman應該沒想到,未來會是個遍地黃金的時代(笑)。

蕭冠群  小兒科醫師X溫氏針灸
蕭冠群 小兒科醫師X溫氏針灸
職業是兒科醫師 帶你看透醫界人生!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