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生鸚鵡實驗 : 一場關於物種認同與人鳥情感的偽研究

更新 發佈閱讀 16 分鐘
受試者初登場

受試者初登場

《鸚鵡依附實驗報告:一場關於物種認同與人鳥情感的偽研究》

Parrot Attachment Report: A Pseudo-Scientific Study on Cross-Species Bonding and Identity Formation in Myiopsitta monachus

by L.M.P., Avian Semi-Ethologist and Non-Certified Bird Grandmother

Dr. Let Me Pen,鳥類薄士



一、研究背景與目的

本研究觀察個體為 Jupiter(以下簡稱 JP),一隻雄性和尚鸚鵡(Myiopsitta monachus)。JP 由親鳥自然孵化與育雛,並在極少干預、可視範圍內接受人類互動訓練。他是本研究的首位受試對象——也是這場跨物種信任實驗的起點。

實驗自 JP 孵化第 6 日起正式展開。此時的他尚未睜眼,身體柔軟、羽毛未長,僅覆蓋稀疏絨羽(down feathers)。這階段雛鳥體溫調節能力極差,對環境極為敏感。因此所有操作須在嚴格的保溫條件下進行,並於親鳥情緒穩定、無焦躁反應時方可短暫接觸。


研究假設:

  1. 自然孵育 × 妥善設計的早期接觸歷程,將有機會同時建立兩種核心認知:
     -「我是鳥類」的物種認同。 -「人類互動是安全的」條件反射。
  2. 親鳥育雛 × 溫和人類刺激的混合育成設計,有潛力改善人工全手養常見的「物種錯認型依戀障礙」,並促進家庭型鸚鵡的行為穩定性(Martin, 2002;Bradshaw, 2009)。


附錄:

JP寶寶本寶還不知道自己成為實驗目標之一,首張照片以佔C位的粉嫩小屁屁示人,實屬相當的真性情。這個大概是二天,但太小太脆弱,還不敢取出實驗目標。

JP寶寶本寶還不知道自己成為實驗目標之一,首張照片以佔C位的粉嫩小屁屁示人,實屬相當的真性情。這個大概是二天,但太小太脆弱,還不敢取出實驗目標。


潔癖鬼的靈魂控訴 : 髒髒的鳥巢為什麼不清乾淨?!

難道不是把小鸚兒泡在鳥屎裡嗎?非也非也

事實上這是自然界一場細緻而高明的濕度控制工程,請聽我娓娓道來:

在自然狀態下,鳥類的巢穴本身就像一個微型氣候系統,特別是在育雛期,母鳥會在雛鳥周圍留下混合羽毛的排泄物或局部糞便堆積。這並非偶然的髒亂,而是一種極可能具有功能性的濕度調節策略。尤其是對於剛孵化、尚未長出羽毛、也無法自行控溫的雛鳥而言,穩定濕度與保暖環境關乎生死。

根據 Wang et al.(2011)在 Ecology 的研究,即使在微生物感染風險相對低的溫帶地區,鳥蛋若暴露於過度乾燥環境,每日仍可能因水分蒸發導致重量損失約 0.01 克,長期下來將影響胚胎發育與孵化成功率。這與早期研究一致,指出蛋殼上的微孔結構使得內部水分極易受外界濕度變化影響(Deeming, 1991;Fasenko, 2007)。


簡單說,自然界的一切都有其深意:

你以為是髒兮兮的「便便」看了很不順眼想清乾淨之前,請住手! 其實是鳥媽媽留給小鸚兒的自然空氣加濕器+免疫益生菌奶瓶。


二、實驗設計與對象

實驗自 JP 孵化第 6 日起正式展開。此時的他尚未睜眼,身體柔軟、羽毛未長,僅覆蓋稀疏絨羽(down feathers)。這階段雛鳥體溫調節能力極差,對溫度變化極為敏感。所以接觸前都要以熱水汆燙(人手,不是裸體小母雞)等級的高標準來洗手。

裸體小母雞登場! Day 6 的小鸚兒 JP。

裸體小母雞登場! Day 6 的小鸚兒 JP。

操作方式

每日互動兩次,每次約 10–15 分鐘,由固定照顧者執行。

互動內容包括:

  • 語音刺激:固定節奏、低頻語調,創造安全感聽覺環境
  • 觸覺刺激:以溫熱手掌捧持,四秒一次極微幅度搖動,搭配撫觸節奏

若 JP 在互動中入睡,則轉為低頻刺激維持陪伴,不強行喚醒。

整體過程需避開突發光源與聲響,維持恆定感知環境。


理論依據

本實驗設計基於三項核心理論:

  1. Bowlby(1969)|安全基地理論(Secure Base Theory
  2. Kuhl(2004)|語言刺激敏感期假說
  3. Lorenz(1935)|銘印理論(Imprinting Theory

與傳統全手養不同,本實驗特別迴避早期人類銘印介入

避免雛鳥將人類誤認為同類,保留「我是鳥類」的物種認同。我們的目標不是人鳥混種的情感投射,而是培養一隻知道自己是鳥、也知道人類是安全存在的社會化鸚鵡。



附錄:

JP 的第一個實驗日是孵化第 6 天。這時候的他,還是一顆搖搖晃晃的小毛球。

眼睛未睜、羽毛未長,軟軟的、肥肥的、熱熱的——這,是 JP 一生中最脆弱的時刻。小小著涼就是小命不保。

而我們的任務是什麼?不干擾、不越界、不讓牠著涼、也不讓牠誤會自己是人

——但在高安全、高控制的條件下,我們仍要悄悄加入一點人類存在感的種子:一點聲音,一點溫度,一點我這位鳥奶奶的微笑弧度。讓牠天生就對人類(沒錯,就是我)有好感,好像前世情人。

那我們順便來介紹一下牠身上那層白白軟軟的小羽毛……先來說絨羽。


附錄|絨羽解說小教室

絨羽是雛鳥最早出現的羽毛,功能只有一個:保暖

不像成年鳥的飛羽與扇羽有結構化硬度,絨羽鬆散柔軟,由羽枝與羽小枝構成,如雪花般放射狀,貼在皮膚上擋風、鎖溫。但就算全身長滿絨羽也還是不夠。


這時期的雛鳥仍需仰賴母鳥覆巢,直到羽管長出、視覺與行為能力穩定為止。

這個階段,雛鳥的自體溫控能力尚未發展成熟,完全仰賴母鳥「坐巢加溫」維持體溫。(放心,母鳥屁股的落點角度可是經過千萬年演化優化過的。不會壓死的啦!)


示意圖。來自戴嘉葳. (n.d.). 絨羽、廓羽及飛羽的構造 [Illustration]. 科普推廣. https://www.biodiv.tw/zh_popscience-20210708145241​``【oaicite:0】``​.

示意圖。來自戴嘉葳. (n.d.). 絨羽、廓羽及飛羽的構造 [Illustration]. 科普推廣. https://www.biodiv.tw/zh_popscience-20210708145241​``【oaicite:0】``​.


再來看十天大的小鸚兒和小絨羽。

Day 10  很是嬌羞呢

Day 10 很是嬌羞呢


但等等,這還不是羽毛的終點——而是起點!


Day 19,別別別緊張,沒死,就是睡的太熟了啦!

Day 19,別別別緊張,沒死,就是睡的太熟了啦!


羽毛的誕生

大約在第 20 天,JP 的身上開始冒出一根根細細長長的結構(如下圖),像是一排排灰白色塑膠吸管,密密麻麻地插滿全身。這,就是羽毛的原型:羽管(feather sheath)



羽管外包一層角質鞘,初看就像極細的小針管,也會出現在換羽中的成年鳥體表。隨著時間推移,它們會慢慢拉長、成熟——當外層角質自然乾裂、輕輕碎開時,羽毛就會無聲地「啪啦!」一聲,展開成為色彩斑斕、結構完整的羽毛,宛如生物界的一朵羽毛之花,悄然綻放。

這個過程不痛,因為羽毛本身沒有神經。但我觀察到:在某個「不長不短」的中繼階段,這些角質鞘會讓鳥兒感到微癢或不適。想像一下——全身插滿吸管,怎麼睡、怎麼動,都是一種磨人又癢癢的修行。

這時候,鳥媽媽會幫雛鳥咬開羽管。長大以後,有時自己會動嘴,有時就讓室友鳥或伴侶鳥來幫忙處理。這不只是羽毛綻放的最後一步,更是一場充滿默契的社交儀式——就像鳥類之間的梳頭晚會兼交誼派對。

咦?你也想和家中鳥寶親近一點? 那不妨試試:用指腹模仿鳥喙,輕輕揉鬆一根根羽管。這不只是 grooming,更是你與牠之間的信任累積與情感交融。

小提醒:若太用力拉扯,可能會碰到尚未完全退血的羽管血管,會痛的喔!所以——溫柔、輕輕的就好。

整個羽毛的成形過程,奇妙無比。 宛如一場由角質與時間共同完成的生物藝術紙雕

輕聲無息,卻滿載羽生之力。





看到這裡,你一定很想問:

摸了小鳥,母鳥難道不會棄寶嗎?

這是初次接觸鳥類飼養的朋友最常脫口而出的靈魂拷問,而答案往往出乎意料地——理性。

這是所有新手鳥奴都會問的第一句話,答案其實很理性:

根據康乃爾鳥類學實驗室(All About Birds, 2020),大多數鳥類並不靠嗅覺來辨認雛鳥。也就是說,短暫接觸通常不會導致棄巢行為。

簡單說:你摸一下,牠們不一定會翻臉。但——這不代表你可以一直摸。


為什麼不能「一直摸」?三大風險如下:

有幾個問題可以綜合討論一下:

1. 對母鳥而言,是身心雙重耗損:

頻繁取走雛鳥,可能導致母鳥陷入不自然的高頻繁殖週期,反覆產蛋、營養耗竭,甚至發生卡蛋、骨折等生理風險(Cravens, 2009)。同時也可能引發類似「鳥類產後憂鬱」,最終放棄育雛行為。

2. 對雛鳥而言,是物種認同錯亂:

若在人生最早期(所謂「銘印期」)與人類建立過度依附,雛鳥可能錯認人類為同類,出現「人鳥錯亂型依戀」——長大後不理鳥,只黏人,對同類冷淡,性格偏差,情感混亂。

銘印期(imprinting period)是什麼?

是鳥類在出生後前幾天至數週內,對身邊移動物體建立不可逆依附的階段。看到你第一眼?對不起,以後只愛你。這就是「錯誤開機」。

3. 對鳥家庭來說,是斷裂與剝奪:

延後取出雛鳥還有一項重要意義:讓父鳥有機會育雛。根據《Parrots Magazine》觀察,父鳥常在母鳥休息時進巢餵食,這段互動不只強化親職,也成為雛鳥早期模仿的社交樣本。父鳥也需要被給予一個「當爸爸的高光時刻」。


總之……我們在鳥類養殖中抹煞越多自然規律,我們最終造成的傷害就越大。



三、人類介入與鸚鵡認同的協商關係

——Let Me Pen 的聲明與實踐

我從事家庭型鸚鵡飼養已逾二十年,長期關注動物情緒、非人類依附關係與繁殖倫理等議題,並持續研讀生態與行為研究文獻。對於「人為介入與自然照護之間的界線」,始終抱持敬畏與謹慎。

本次繁殖紀錄為一次性、非營利之觀察型實驗,無任何商業繁殖、手養銷售或人工銘印導向企圖。其動機單純且深情,旨在:

  • 讓家中的對鳥體驗一次完整的親職歷程,在無壓力與穩定環境中自然育雛,建構其親職行為基礎;
  • 讓幼鳥在親鳥主導、有限人類介入的模式下成長,既保有物種認同,也能建立與人類的信任與情感橋樑。

因此,本案僅由單一照顧者於親鳥可視範圍內短時接觸,所有操作以不干擾育雛節奏為原則,全程尊重親鳥的情緒與意願。


實驗觀察與初步結果

JP 對語音刺激展現穩定反應。每當聽見熟悉呼喚,會進入短暫「靜音模式」,伴隨羽毛膨鬆與身體放鬆,推測為「語音–安撫」條件反射的初步建立。

目前(距離滿兩歲尚餘三個月),JP 及同期雛鳥已順利成鳥,健康、活潑、羽色亮麗,生活功能完備,社會化良好。其行為特徵包括:

  • 精準識別「瓜子出現」的預告語氣;
  • 熟練執行「誰先搶誰贏」的群體算法;
  • 情緒受挫時,表現含情脈脈但咬力驚人的「禮貌式咬人」(尤其針對研究者本人)。

科學結論:他們很健康,很有靈魂,也很有態度。這是一群——

敢愛敢啄的孩子。😅


結語:偽研究,真問題

這場包著糖衣的「鳥奶奶育雛計畫」,原是偽研究,卻帶出一個真問題:

我們該如何在不抹煞物種認同的前提下,與家養鳥類建立信任與情感?

我發現,「餵與不餵」、「介入與不介入」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的選擇,而是一場跨物種的親職協商。每一次觸碰,都是深思熟慮的語言;每一段育雛,都是尊重自然的共鳴。愛,本身就應該是發乎情,止乎禮。


JP 所展現的語音依附,也許可對應動物行為學中尚未命名的「交叉物種依戀」(cross-species attachment)現象,值得未來觀察與量化追蹤。

這不是一場真正的實驗,但的確是一場真實的學習。而在這篇充滿鳥屎與羽絨的筆記中,我努力讓每句笑話後頭,都有一座論文山站台。

最後誠實自白:我非生物學專業,也沒實驗動物訓練,只是一名沉迷鸚鵡與學術的「業餘鳥類薄士」。若有誤解、錯引、外行視角所致之錯漏,尚祈鳥界前輩與真博士們海涵指正。

在科學這條路上,我走得不正經,卻非常認真。


Jupiter 的成長歷程證明,即使非採完全手養路線,人與鳥之間,依然可以建立一種具有情感深度與生理回應基礎的跨物種信任關係

這段經驗不只提供了對鸚鵡行為的珍貴洞察,也再次證實——


愛與科學之間,可能從不互斥。


鳥爸擁有隨時瞭解研究進度的特權,還不用強制洗手

鳥爸擁有隨時瞭解研究進度的特權,還不用強制洗手



筆薄士的手稿 : 記載了意外發現科學與神學的神祕交會點?


那是神說要有的"光"嗎?泛神論的我紅著眼圈想著。

那是神說要有的"光"嗎?泛神論的我紅著眼圈想著。


幼鳥開眼後的最初幾日,牠們的眼神如迷霧未散,視線混沌,仿佛尚未「登入系統」;但就在約莫第二週左右的某一天,突然之間,牠的雙眼——那對像黑豆一樣的小小眼珠——忽然就有了聚焦、有了神采、有了光。

那瞬間,我腦中立刻浮現聖經《創世記》1:3 的話:

Let there be light. And there was light.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不誇張,我幾乎是立刻就落淚了。

這是靈魂層級的觸電。你會明白:這不是你在看鳥,是某種還不會說話的小生命,在認出你,牠有了意識。那是一場意外的神學與神經生理的交會,是一次極為溫柔的、跨越物種的凝視。

對我這個剛升級為「人類奶奶」的新手來說,簡直是靈魂層次的感動。





後記: 筆薄士的叮嚀 :

不是你親生的,也是一條生命


由於網路的影響無遠弗屆,所以下面這段非常重要

初生的幼鳥尚無羽毛覆蓋,缺乏自我調節體溫的能力,極易因失溫或過熱而導致危及生命的情況。本文所附之圖片,皆是在配置完整保溫燈與溫度監控系統下進行,且幼鳥離巢時間嚴控在十分鐘至十五分鐘內,以保安全。

請各位熱愛鳥寶的朋友在「想模仿之前」務必謹記: 牠也許不是你親生的嬰兒,但牠仍然是一個嬰兒。

切勿擅自將雛鳥從親鳥身邊抱出。雖然鳥類大多不依嗅覺辨認子代,氣味未必是導致棄養的主因,但有許多行為或心理層面的干擾,都可能使父母鳥拒絕再接納幼鳥。

正常情況下,最適合餵養初生雛鳥的,一直都是親鳥本身。 人工餵食奶粉永遠只是最後不得已的替代方案,從來不是首選,也不應成習慣性介入。

就如同在人類的育兒觀點中,天然哺育不僅能強化免疫系統,更是安全感建立的核心起點。在鳥類身上也是如此。只是,親鳥育成的雛鳥通常不若全手養鳥那麼親人,這是大家常見的兩難處。


因此,當我家對鳥迎來繁殖時,我選擇讓牠們體驗一次完整的親職歷程,同時在可負擔與安全條件下,透過有限度的接觸增加幼鳥與人類之間的情感連結——這就是本次「偽研究」的初衷與操作原則。

不是一場真正的實驗,也不是為了實驗而進行的設計,更從未有商業目的或銷售行為。


這是一場關於學習、關於我們如何成為好人類養父母的嘗試。



raw-image



一歲四個月後

一歲四個月後


Jupiter,我心愛的小鳥孫,

我不是生物學家,但怎麼說還是你奶奶。

所以咬的時候還是請你溫柔一點。

愛你一生一世。❤️❤️❤️




APA 格式參考文獻列表: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et me Pen
38會員
30內容數
探索文字的疆界, 一個可愛又迷人的反派角色。
Let me Pen的其他內容
2025/04/21
[長文警告,別怪我沒先說啊] 本回談談另一個大題 : 技藝的極境,不在多,而在無。 去蕪存菁,若有似無 ; 動而不動,行而不行, 技巧早已沉入氣息,你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實則——萬象俱在。
Thumbnail
2025/04/21
[長文警告,別怪我沒先說啊] 本回談談另一個大題 : 技藝的極境,不在多,而在無。 去蕪存菁,若有似無 ; 動而不動,行而不行, 技巧早已沉入氣息,你以為什麼都沒發生,實則——萬象俱在。
Thumbnail
2025/04/19
[試寫一個床邊故事,雖然我沒有小孩。] 這是一個像我們的世界一樣的平行時空。那裡人很多、聲音也很多,每個人都像是在奔跑、在追趕、在滑手機、在點開一個又一個的推薦影片然後買東西。 那裡叫做——「極繁之國」。
Thumbnail
2025/04/19
[試寫一個床邊故事,雖然我沒有小孩。] 這是一個像我們的世界一樣的平行時空。那裡人很多、聲音也很多,每個人都像是在奔跑、在追趕、在滑手機、在點開一個又一個的推薦影片然後買東西。 那裡叫做——「極繁之國」。
Thumbnail
2025/04/18
[美妝保美分類] 八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Tatcha與「藝伎保養神話」的文章;八年後,我決定重新將它寫一遍,發揚台灣之光!
Thumbnail
2025/04/18
[美妝保美分類] 八年前,我寫過一篇關於Tatcha與「藝伎保養神話」的文章;八年後,我決定重新將它寫一遍,發揚台灣之光!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在小小的租屋房間裡,透過蝦皮購物平臺採購各種黏土、模型、美甲材料等創作素材,打造專屬黏土小宇宙的療癒過程。文中分享多個蝦皮挖寶地圖,並推薦蝦皮分潤計畫。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小蝸和小豬因購物習慣不同常起衝突,直到發現蝦皮分潤計畫,讓小豬的購物愛好產生價值,也讓小蝸開始欣賞另一半的興趣。想增加收入或改善伴侶間的購物觀念差異?讓蝦皮分潤計畫成為你們的神隊友吧!
Thumbnail
輝鳳頭鸚鵡(Calyptorhynchus lathami)是東澳洲最小的鳳頭鸚鵡,由於棲息地的喪失,輝鳳頭鸚鵡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但是牠們只吃木麻黃屬植物的種子! 科學家們關心牠們的營養狀況,所以進行了一項研究,想了解牠們的覓食行為。結果很有趣喔!
Thumbnail
輝鳳頭鸚鵡(Calyptorhynchus lathami)是東澳洲最小的鳳頭鸚鵡,由於棲息地的喪失,輝鳳頭鸚鵡已被列為瀕危物種。但是牠們只吃木麻黃屬植物的種子! 科學家們關心牠們的營養狀況,所以進行了一項研究,想了解牠們的覓食行為。結果很有趣喔!
Thumbnail
外表相當有個性的小鳥,感覺有一點不良不羈的野性感,全身整體紅色,背部綠色,身上有條紋,頭頂著有個龐克的髮型,染了黃紅色夾雜的頭髮,外表非常酷。
Thumbnail
外表相當有個性的小鳥,感覺有一點不良不羈的野性感,全身整體紅色,背部綠色,身上有條紋,頭頂著有個龐克的髮型,染了黃紅色夾雜的頭髮,外表非常酷。
Thumbnail
全身有沉實顏色的雞,細看下可看到除了有紫色,也有藍色,黑色的羽毛,咀是紅色,以顏色輪盤來看,牠身上的顏色也是環環相扣,仿佛經過造物者精心搭配。
Thumbnail
全身有沉實顏色的雞,細看下可看到除了有紫色,也有藍色,黑色的羽毛,咀是紅色,以顏色輪盤來看,牠身上的顏色也是環環相扣,仿佛經過造物者精心搭配。
Thumbnail
那年夏天,我家收容一隻落巢的紅嘴黑鵯幼鳥......
Thumbnail
那年夏天,我家收容一隻落巢的紅嘴黑鵯幼鳥......
Thumbnail
當時決定要多養一隻鸚鵡,純粹是為了要讓家裡的虎皮有個鳥友,雖然大家都說,鸚鵡養一隻比較親人,但因為我們養的虎皮進家門時就已經是成鳥了,因此對人還是有諸多防備,我們很難有過多的互動,而且看他一隻對著鏡子玩耍,真心覺得有點孤單,因此決定要幫他找個鳥友,至少在家可以聽他們互相鳥鳴,好像也不錯。
Thumbnail
當時決定要多養一隻鸚鵡,純粹是為了要讓家裡的虎皮有個鳥友,雖然大家都說,鸚鵡養一隻比較親人,但因為我們養的虎皮進家門時就已經是成鳥了,因此對人還是有諸多防備,我們很難有過多的互動,而且看他一隻對著鏡子玩耍,真心覺得有點孤單,因此決定要幫他找個鳥友,至少在家可以聽他們互相鳥鳴,好像也不錯。
Thumbnail
拍攝鳥類是第一次 碰到掛笭的鴿子真的是超大的考驗 拍得不是很好 但是看到放粉鳥笭的這些大哥 阿伯們 充滿熱血的把一年的栽培心力 在這段期間都表現出來 我的心也跟著熱血起來
Thumbnail
拍攝鳥類是第一次 碰到掛笭的鴿子真的是超大的考驗 拍得不是很好 但是看到放粉鳥笭的這些大哥 阿伯們 充滿熱血的把一年的栽培心力 在這段期間都表現出來 我的心也跟著熱血起來
Thumbnail
屬於逸鳥的虎皮鸚鵡,是鳥界中的寵物明星,不知道是從哪家飛了出來的小鸚鵡,有黑色橫間,身體粉藍色,體態嬌小。
Thumbnail
屬於逸鳥的虎皮鸚鵡,是鳥界中的寵物明星,不知道是從哪家飛了出來的小鸚鵡,有黑色橫間,身體粉藍色,體態嬌小。
Thumbnail
斯里蘭卡特有種,小型鸚鵡,約手心一般大小,非常好動的小小鳥。
Thumbnail
斯里蘭卡特有種,小型鸚鵡,約手心一般大小,非常好動的小小鳥。
Thumbnail
紅胸姬鶲給我的印象都是很乖巧,而且可愛的,飛來飛去的動作不多,而且相對容易追蹤牠的落脚點,這一次可以近距離拍到不少牠的照片,覺得很開心。
Thumbnail
紅胸姬鶲給我的印象都是很乖巧,而且可愛的,飛來飛去的動作不多,而且相對容易追蹤牠的落脚點,這一次可以近距離拍到不少牠的照片,覺得很開心。
Thumbnail
斯里蘭卡特有種,中型鸚鵡,全身鮮綠色,男性咀紅色,女性咀暗黑。
Thumbnail
斯里蘭卡特有種,中型鸚鵡,全身鮮綠色,男性咀紅色,女性咀暗黑。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