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原本寫在 2017 年發佈在 Facebook。掐指一算——八年了。 那時候的我就這麼嗆辣,現在看還是有點好笑。但內容嘛,其實也沒什麼好改的。 Tatcha 還在,神祕藝妓的故事還在,「一瓶保養品背後包一整個文化」的行銷套路也還那樣,一切都沒變。
所以,來重寫一回。換個方式、換個語氣,也換個八年後的我。
再來吹它一回!咱們的台灣之光品牌!
另外打預防針免得誤解,本篇反對的是過度包裝和行銷神話,不是科學護膚。
麻辣的原稿
Tatcha 是什麼?
剛開始以北美或歐洲 Sephora 為銷售主力的新式保養品牌,現在鋪貨到台灣或亞洲甚至反攻日本市場,自稱靈感來自京都藝妓的護膚秘方,講得優雅又古老。
創辦人是台灣女生 Victoria Tsai,這點特別容易讓台灣消費者產生一種微妙的親切與光榮感,彷彿有人把我們的臉面送進了國際舞台。
最初的品牌靈感版本據說創辦人在京都旅遊時邂逅一位藝妓,被她驚為天人的膚質感動,對方傾囊相授、附送一本傳家古書——什麼「藝妓護膚手記」之類的——回美國後她大徹大悟,創立品牌,把這份古老的東方美學發揚光大,後來見不到這版本了,什麼意外發現江戶時代美容手稿啦,受藝妓厚妝下的美肌之道啟迪啦,去京都旅游意外收獲的真實純樸啦,
總之就主打一個胡說八道。
好啦,人家編的故事非常完整,甚至有點好看。但也就只適合當劇本,而不是讓我們往臉上抹的依據。
這八年間,我終於有機會探訪了京都,還是兩次。 老實說,連藝妓的影子都沒見過一條。據說,要不是熟人介紹,連見面都難得一見,更別提什麼交心聊保養了。
那本傳說中的藝妓手記,如果真有那麼珍貴,為什麼會流落到觀光客手上,而不是鎖在某個文化館裡當作國寶保存?
還有,沒有多少人見過真容的她們的皮膚真的有比較好嗎?有沒有做過大型統計嗎? 經常去日本的你們,能叫出任何一位除了張子章以外的藝妓名字嗎? 還是我們只是自動腦補了那一整套:「古代=天然=乾淨=有效=值得信仰」的邏輯?
這年頭故事行銷能包裝一切,只有自己沒長腦。 我們寶貝的台灣之光聰明的台裔美藉的Victoria,創業有勇氣、行銷有天分,但拜託,妳應該知道歷史上也曾流行過水銀敷面這種事吧? 聽說效果奇佳,說不定比金箔還閃,要不要考慮一下?重新包裝包裝?連slogen都免費送妳。
「去汞水銀面霜™——讓妳的肌膚,水亮如銀河。」
過去我可能會直接吐槽「這就是文化挪用+情感收割機」,但現在我更常思考的是: 為什麼我們會想相信?為什麼我們寧願相信一瓶金箔乳液背後的傳奇,也不願相信自己的皮膚跟睡眠有關?
這幾年看過太多版本的「東方祕方」,幾乎都長得一樣: 某位創辦人在異國旅行中頓悟人生,挖出一個快絕種的老配方,再加一點「現代科技」,搖身一變成為我們現在手上這瓶「超有故事的保養品」。
它可以是藝妓的祕密、也可以是藏民的酥油、婆婆的湯方、或是深山修行人的蒸氣療法。
重要的不是是真是假,而是故事要夠夢幻、夠遠方、夠「古而神祕」。
別,別說出口…… 你是否已經在腦中默念那瓶天價拉娜膏?還是緊臉繃帶黑霜?逆齡小棕瓶?回春小黑瓶?還有皮皮拉青春露?
說起來,這種「創辦人+祕方+靈感之旅+科學灌頂」的品牌套路,其實遠遠不只 Tatcha 一個。
你可以叫出來的名字,幾乎都能對上公式: La Mer 是燒傷科學家的海底奇蹟,SK-II 是釀酒婆婆的玉手酵母,Drunk Elephant 是能醉倒大象的果實,Fresh 則是把全世界的異國素材做成一瓶瓶文化拼盤。
我們沒有在用保養品,我們是在收集神話。 我們全都買過,也全都笑過。但你知道的,下一瓶故事,還是會有人買單——
也可能還是我們自己。
慶幸自己仍有逆風拆解神話的勇氣,因為現在說真話的代價更高了。雖然我沒有皮膚科學的背影,但我有一顆不相信神話的大腦。
也許,我們始終都在與一些包裝得太漂亮的幻覺交手。
它們披著理性與幸福的語言,用故事說服我們,用廣告馴化我們,把虛構變成日常,把焦慮包裝成「該有的期待」。
也許,故事終究比科學更能說服人。
這一點不奇怪——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那如史詩般的《人類簡史》三部曲中反覆提到:智人之所以能征服世界,是因為我們能相信無形的東西。相信虛構的、遠方宏大的敘事——讓我們可以為信念而聚,為想像而戰,也可以在商業文明裡,任人將幻覺定價,把廣告詞當作承諾,把我們的感動當作流量。
我們從來不只是買保養品。
「我們買的,是一種『美得理直氣壯』的權利,一個能讓自己相信『我值得』的理由」。但八年後的我,已經更快識破這些語法。
身為現代的我當然也能理解購物的本質是為了包裝、是為了炫耀、是為了成分、是為了那份附有論文背書的研究結果,甚至是為了創辦人口中的環保理念——只要不是因為故事,或者幻覺。
清醒地為自己買單,可以是選擇、是信念、是美的方式——
因為清醒,最昂貴,也最美麗。
延伸閱讀:
與其相信不知道哪裡來的藝妓密方,不如看看我新發現的格友 : 美妝煉金術士Dani
和 墨莫不語
二位格友都寫了很多簡單易懂的保養品科學的好文章,比我專業多了,不如去看看?
另外,感謝格友乙二浮想事務所,本來一直誤以為是藝伎的我,看了格友的文章才知道原來藝妓女性用妓,男性用伎才是正確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