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8年建城的竹塹,是北臺灣閩南人最早建立的城市,走在市中心隨處是古蹟和傳統老店,商業氣息不若府城興盛,可以好整以暇踽踽獨行,隨意鑽進小巷街頭漫步,感受時光緩慢的氛圍。東門市場與中央市場是在地人採買日常的所在,有不少知名小吃攤隱身其中。如果胃納量大的人,在此尋味淺嚐大啖口福絕對是一條滿足味蕾之旅。
從美術館往城隍廟的方向,走在中央路街頭看著兩旁歷史悠久的店家,我會不自覺與台南比較,竹塹與府城都留有早期先民生活的發展痕跡,思古幽情的畫面俯拾即是。
穿梭於市場攤商感受在地人的日常,空氣中潮濕的氣味、耳畔閒聊採買的家常話語,環繞的婆婆媽媽都如此熟悉,沾染市場活力的我,整個人也因此鮮活起來。
洗石子和紅磚牆面的建築,屋頂保留早期興建時的圓型木條,店家懸掛的早期招牌都是由右往左的讀法,反映出當時社會背景的時空環境,現代人崇尚復古風潮,舊招牌與古老物件的行情價也不低,老靈魂的咖啡店家就能看到類似的擺飾。
看到前方有一群遊客走讀團,趕忙湊近聽導覽解說。原來這裡是新竹第一街(暗街仔),早在明朝永曆三十六(一六八二)年泉州人王世傑入墾竹塹,配合招撫後的竹塹社原住民,共同開墾聚落於「暗街仔」一帶,稱謂來源為市集街坊的長衖,習慣有「不見天」的搭蓋,遮日避雨以利商家行旅的來往買賣,因此成為習慣口語稱呼的名詞。
然從歷史的考據、事實的論證,「新竹第一街」應該延伸更正由「東前街頭」開始經「東瀛福地」轉入「暗街仔」走出,上行「中央路」,進入「屎溝巷」止,是一條百業興隆、街巷十足的「ㄕ」形長街。後來時代演變、中央路的拓寬,導致街貌盡失,加上市集沒落而名存實亡,但猶原稱為「古市巷」或「暗街仔」。
清乾隆年間,竹塹城北門外往西北可通頭前溪河口舊港,是與大陸貿易往來必經路線,各類店舖商號匯集於北門口,魚市、米市、柴炭等民生用品,自然在此集結,而漸成為商業中心。
新竹「長和宮」與「水仙宮」具有全臺罕見的雙宮並列格局,為新竹知名的媽祖廟。取名「長和」是要船頭行能長久合作、和平共處的意思。原先後殿供奉著水仙尊王,該神與媽祖都是航海神,有祈求來往船隻平安順利的作用。
西元1742(乾隆7)年,在竹塹北厢建立媽祖廟《長和宫》,因位於北門外而稱為 「外媽祖廟」,以別於城内的「内媽祖廟」。
然而這個多神共處的獨特景況,到了西元1863年(同治2年),新竹已成為北臺灣的中心,香火鼎盛,原所奉祀的航海神己無法滿足人民的需求,在長和宮左側另建「水仙宮」祭祀水仙尊王,原後殿則改為祀觀音菩薩。
走一趟「臺灣宗教百景」指標的《長和宫》和《水仙宫》,觀察廊柱、飛簷、壁面裝飾的工藝之美,象徵出入平安的花瓶彩飾,巧妙精美的浮雕與人偶,都令人嘆為觀止。進入廟宇香煙縈繞裊裊而升,民眾持香虔誠參拜,有的人正在擲筊、抽籤,熟悉的民間信仰給予一股心安的平靜。
新竹北大路上熱門人氣商家許二姊(鴨肉許)對面的《吉十咖啡》,一直是我想要親嚐肉桂捲的店家,這回走過路過自然不能錯過,甘願在店門前排隊等營業時間到,一嚐網友極力推薦的肉桂捲。
這次選擇只限內用款的丹麥肉桂捲 DANISH CINNAMON ROLL,表層撲滿厚重的肉桂粉,這股熟悉濃郁的肉桂香令我食指大動,由於店內食用肉桂捲不提供餐具,像吃漢堡般拿起來一口咬下,可頌口感的麵包體與濃厚的肉桂味,讓我一口接一口滿意的快速完食。相關心得內容請見下方連結↓↓↓
新竹城隍廟廣場前聚集不少搭乘遊覽車慕名而來的遊客,美食小吃街不停飄來烹調的香味,讓我的味蕾不自覺蠢蠢欲動;眼神四處瀏覽攤商的料理,每一樣都在呼喚著「選我、選我」,能在城隍廟的周邊擺攤營業,經得起各地信徒、遊客的考驗,閉著眼睛選一攤坐下,應該不會失望踩雷吧。
隨意往一旁的長安街走進去閒晃,買了杯青草茶解渴並與年輕的小老闆聊天,自小就居住於此成長的他,分享他小時候的這條街相當熱鬧,沿途好多家都在賣青草茶,這裡也有「青草街」之稱(如同艋舺西昌街224巷)。附近還有幾間戲院,假日都是看電影的民眾,可惜現在都已經拆光光了。
回到日治時期建築的新竹市政府(舊為新竹州廳),羅馬式拱門歐洲古典建築風格的美術館附近,一旁的北大教堂仍有許多舊日古蹟建築,越看越有味道,可惜礙於時間有限無法再一一探訪。附近的《周益記古宅》、《劍記與回春醫院》,還有因為假日休息的《大同108舊城再生基地》,就待來日方長的緣分了。
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散步,讓我進一步認識台灣,美好的旅行經驗豐富生活,下回的散策再來品小吃、走巷弄、享氛圍。
延伸閱讀:嘉義散策|嘉義公園、檜意森活村、北門車站、火雞肉飯,備感溫馨
【更多的文章】爆米花專賣店|地圖車票|職男茶葉蛋|新天堂樂園|中年大叔養小三|最近在讀書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追蹤【NOWA 50+ 的風景】的粉專與我互動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