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嚴選
【城南有意思特輯】 臺北城南X新竹東門城 從綠意開始的城市對話

文/吳君薇.插畫/鄭開翔.照片授權/Shutterstocks
春暖花開的季節,城市瞬間繽紛了起來。校園中隨處都有盛放的杜鵑花,路邊的苦楝樹抽出粉紫色的花穗、樟樹細小的黃色花朵沁出幽香,形形色色的櫻花、或艷黃或淺粉的風鈴木將枝頭染上繽紛色彩,美不勝收。生活在城市中,你是否曾經注意過身旁的點點綠意?而這些景緻又有什麼樣的故事?
本期刊物發行恰好遇上文化總會在臺北城南舉辦「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因此《貢丸湯》路上觀察篇這一期走出新竹,與插畫家鄭開翔合作,與讀者們分享「臺北城南」與「新竹東門城」這兩個老城區裡的迷人魅力!讀完這一篇就起身出發吧!
臺北舊南門想像圖

清領到日治打下城市規劃基礎

日治時期奠定發展方向「臺北城南」顧名思義,指的是臺北城的南邊。對應當今行政區劃與現代道路,以中正區為核心,北以臺北火車站所在的忠孝西路一段為界、南以和平西路一段為界,西起西門站所在的中華路一段,東至善導寺所在的林森南路。在此區域內,重要官舍、博物館、教育機構林立,是臺北發展文化與教育的重鎮。漫步臺北城南,你可以見到清領時期遺留的「欽差行臺」、日本政府興建的「臺灣總督府」,彰顯著此處重要的政治地位;更可以看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遷臺後軍眷帶來了充滿民間活力,來自大江南北、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
有著相似氛圍的「新竹舊城區」,以新竹市東大路、南大路、西大路、北大路為界,框起大約一平方公里範圍,此區域亦是清領時期竹塹地區建城的磚石城範圍。因此,舊城區中布滿許多蜿蜒的小路,有些是舊時代的小巷、有時是城牆拆除後遺留的道路,更有水圳加蓋後的路徑。信步走在新竹舊城區,這裡有清領時期留下的護城河遺跡、日本政府規劃的筆直棋盤狀道路,街頭巷尾更有許多陸續活化的老建築,以新面貌與大眾重新見面。除此之外,近年來許多私部門文化自覺提升,也在各項大型展演活動推波助瀾之下,「新竹舊城區」成為另類的文化品牌。
新竹護城河一景
無論是臺北城南,抑或是新竹舊城區,皆是在清領時期打下堅實的經濟基礎,且已有相當人口在此聚集,在日本政府統治下,規劃了系列重要機構,形塑了鄰近區域的發展面貌。那麼,該如何發現藏在這兩座老城背後的種種驚奇呢?「步行」絕對是親近她們最好的交通方式。你可以事先鎖定幾個想探訪的博物館,接著規劃串連這些館舍的散步路徑——有樹蔭的人行道很好,要穿過公園也不錯,若要在大馬路上前行也非常適合!只要帶著一顆愉快的心與充滿好奇的眼睛,處處都是迷人風景!

臺北城南門 建築樣式變變變

古今南門比一比「臺北城南」除了指臺北城南邊之外,也可理解為「南門一帶」。南門(麗正門)是臺北城五座城門中,規模最大的一座。南門可通往景尾(今臺北景美)、深坑、石碇等地,過去是臺北府城的主門。最初的南門,是臺灣傳統式建築的燕脊紅瓦城樓,近似當前「北門」的樣貌。然而,民國55 年(1966 年),南門被當時的臺北市政府改建成仿中國北方樣式的綠琉璃瓦頂亭閣式建築,也就是目前我們看到麗正門的模樣。大家喜歡哪一座城門呢?
照片授權/ Shutterstocks、攝影/ Richie Chan
照片授權/ Shutterstocks、攝影/ Richie Chan

竹塹城與臺北城的城牆遺址

不管是臺北城或者竹塹城,在都市發展壓力下,留存的城牆遺跡少之又少。然而,只要細心尋找,都能在空間裡找到古城的蛛絲馬跡!
新竹護城河兩側綠樹成蔭,當涼風徐徐吹過大王椰子,樹葉沙沙作響,沿岸也設置了許多座椅,也搭配重要節日辦理燈節,陳列裝置藝術作品。這條河道因清領時期作為竹塹城東門的護城河而得名。在清領時期,護城河外是片一望無際的荒地,到了日本政府來臺,才在竹塹城東側實行相對完整的都市計畫、健全生活機能。當今護城河畔彎彎曲曲的「勝利路」,便是拆除城牆後所開闢的道路。
不同於橢圓形的竹塹城,臺北城為一座長方形的城池。四面古城牆在日治時期分別規劃為四條三線大道——原東城牆成了中山南路、西城牆成了中華路、南城牆為愛國西路,北城牆則為忠孝西路。這四條路徑所圍成的區域,至今仍是臺灣重要的政治、經濟重心,許多日本政府統治時期所興建的建築,至今仍然作為辦公廳舍或博物館使用——今日的總統府、司法院、臺灣銀行總行、國立臺灣博物館、土地銀行、臺北郵局等。然而,可惜的是,多數城牆遺跡皆已消失,僅能在臺北車站站前地下街的臺北府城古蹟特區中,看見部份因臺北捷運板南線施工時挖出的臺北城基石遺構。
新竹辛志平校長故居

老樹相伴的校長宿舍 北師實驗藝廊與辛志平校長故居

臺北城南、新竹舊城區都是歷史縱深極度深厚的區域,在教育面向上,同樣也有歷史悠久的教育機構,在時光淘洗下,空間利用方式略有不同,但都持續為地方帶來濃厚的人文底蘊。
位在文化總會正後方的「北師實驗藝廊」,圍牆邊有一顆參天老榕樹,在炎熱的午後如一把大傘般,庇蔭著來往牯嶺街的行人。北師實驗藝廊原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校長官邸,前校長張玉成將宿舍釋出給校方後,校方從2003 年起委請當時的「藝術與藝術教育學系」(現為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規劃空間活化方式,黃海鳴老師提出「南海藝廊」的構想,將之打造為具有實驗性的展演空間,以低廉的場租支持小眾藝術、前衛藝術的發展。該空間除了提供藝術工作者場地借用之外,也讓學生有實務學習經驗。十餘年來舉辦多場跨領域展演活動,更積極串聯週遭社區團體、博物館群等組織。每年浩浩蕩蕩舉辦的「牯嶺街書香創意市集」,便是由南海藝廊負責整體策劃,更是臺灣最早開始舉辦創意市集活動的單位之一。成功的跨域合作與區域擾動成果,值得臺灣各地有志於以藝文活動帶動地方發展的夥伴借鏡。
在新竹,同樣有一座帶動文化想像的老校長宿舍——辛志平校長故居。辛志平先生為新竹高中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首任校長,其鮮明的個人形象及身教、言教,與關懷莘莘學子的態度,是許多新竹高中校友的珍貴的共同回憶。值得玩味的是,辛志平校長故居與今天的新竹高中有段距離,原因是新竹女中與新竹高中曾交換校地,新竹中學校遷到現址時,校長宿舍並未隨之搬遷。這棟校長宿舍,除了陪伴辛志平校長一家人度過一段溫馨的家族時光之外,在二二八事件期間,更有新竹中學學生曾重郎率領同學到校長家中要保護外省籍辛校長的美談。該空間一度被劃為停車場預定地,最終在校友、文史工作者與市民的倡議下被成功地列為市定古蹟並保留下來,故居前的一排老樹也擺脫了被砍除的命運,自信地伸展枝枒迎向陽光。
今日的辛志平校長故居,在OT 團隊的經營下, 將前棟規劃為展覽空間, 後棟規劃為 Taivii 餐酒館, 一旁玻璃屋引入世界咖啡冠軍王策的品牌VWI byCHADWANG 進駐,旅人與市民們可以在老建築中聆聽講座與各式生活體驗教育活動,感受辛校長滿腔教育熱忱與深厚文化涵養。

老屋活化再利用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與南大路警察宿舍

即使是兩座發展許久的城,臺北城南、新竹舊城的驚奇空間都正在增長!近年來,隨著民眾對於舊建築再利用的想像更加豐富,也在許多文化政策推波助瀾之下,許多老空間有了新想像、新定位。
即將於今年「城南有意思」活動中首度開放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今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為當時日本政府為控制鴉片、鹽、樟腦、菸、酒、火柴、度量衡及石油等重要民生物資,因而設置專賣局來操控總體生產與銷售業務,並將其收入收歸總督府主要財源。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專賣局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改為臺灣省菸酒公賣局。這座聳立在南門外的紅磚建築極其迷人,中央尖塔類似同時期所建的總督府,外觀上的白色橫帶與紅磚牆構成紅白相間圖案,也與不遠處的總督府互相呼應。最特殊的是正面入口上方的半圓形屋頂,是總督府所沒有的建築元素。同時,停車場中央的老樹也與建築共同走過百年。停車場區域原為樟腦廠區,中央的老樹可說是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的精神象徵,員工們悉心照料著老樹,甚至認為樹木的生長狀態與業績息息相關。
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 停車場老榕樹
停車場正中央的老樹常年被悉心修剪為傘狀外型。停車場鋪面更經過特殊設計,於根系上方埋設通風孔,讓雨水與空氣可進入地下。
臺灣總督府專賣局
興建於西元1913 年的臺灣總督府專賣局是日治初期首批重要官方建築之一,位置正對南門口,中央塔加高的造型,強調其地位與權威。此區域在政治、經濟上極為重要,西側為總統官邸,東邊臨財政部。在2022 年的「城南有意思」系列活動中首度開放,讓民眾能一睹這座建築的種種細節。
新竹南大路警察宿舍
「下竹町」鄰近新竹火車站後站與新竹轉運站,是個適合旅人停留歇腳、規劃接下來行程的空間。
在新竹,近年來也有越來越多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房子被重新整理、打開。鄰近後火車站的「下竹町— 南大路警察宿舍」,建築群興建於 1929 至 1935 年間,為典型雙拼木造日式建築,一棟屋子分為兩戶,見證了昭和時期新竹後站的黑金町、台鐵機務段及車站周邊發展歷史。過去的聚落規模龐大,是許多新竹市民的共同回憶。目前僅存的兩棟老宿舍經過修繕,與一旁的芒果樹、龍眼樹一同沐浴在新竹和煦的春風裡,期待成為新竹這座城市的玄關,張開雙手歡迎到訪的旅人們。
蜡葉館
臺北植物園中的腊葉館興建於西元1924年,收藏有超過48萬份珍貴標本。腊葉即乾葉,為將植物壓平、烤乾、脫水後,固定於紙上保存。注意要寫為「腊」葉,而非「蠟」葉喔!

行道樹與林業試驗 臺北植物園與高峰植物園

除了官署建築等硬體公共工程,日本政府也對景觀營造不遺餘力。早在西元 1895年,也就是日本政府統治臺灣首年,為了培育行道樹及庭園樹苗,日本政府便在小南門外設置苗圃栽培由日本攜帶過來的樹木種子。到了 1900 年,因原有苗圃地勢低窪,容易淹水,造成苗木損失,臺灣總督府再度於今天臺北植物園現址闢建「臺北苗圃」,除了從事育苗外,也進行苗木的保種栽培與試驗,後來更正式設立「腊葉館」整理植物標本。西元 1921 年,臺北苗圃改稱臺北植物園,占地寬廣的園區,從生產性質的苗圃,漸漸擴展為兼具休閒、體育功能的公園。後期更投入大量研究資源,將此地營造為具有教育、展示功能的植物博物館。
臺北植物園是今日的臺北市中心難得的一片蓊鬱綠地,規劃得當的植物也產生了多元、豐富的生態環境。很難想像,在日治時期,它一肩扛起生產全島苗木的重責大任。明治年間,這裡每年約培育 16 萬 2 千餘株苗木,包含樟樹、相思樹、榕樹、金露花、月橘等樹苗與灌木,皆無償供應給公家機關。從這裡擴散出去的綠色植栽,成為臺灣各地機關、學校、公園的行道樹與庭園樹木,為全臺各地的市街街容布下點點綠意。
無獨有偶,在竹塹城南門外,也有座「高峰植物園」。高峰植物園歷史悠久,創建於西元 1932 年,當時為新竹州立赤土崎林業試驗場,位在十八尖山腳,佔地將近三十公頃。當時,赤土崎林業試驗場也是培育本土及熱帶樹種的重要基地,苗木提供各地機關種植使用,今日園內的樹木歷經超過半世紀寒暑,都已長成參天大樹。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中華民國政府來臺,高峰植物園隸屬於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
今日的高峰植物園,成了市民們登高、健行的好去處,園內有三條主要路線,大約兩小時內能遊覽完畢,更有人喜歡帶著野餐道具與食物,在森林中吸收芬多精、聽著鳥兒歌唱,在這渡過悠閒的上午,偷得浮生半日閒。
新竹市高峰植物園
欽差行臺

臺北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

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訴說著臺北城悠久的歷史。西元 1875 年,欽差大臣沈葆楨奏請設置臺北府,「臺北」這個地名正式躍上國際舞臺。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為 1894 年完成的新行臺,為清領時期為提供長官來到臺灣視察時,臨時駐地辦公與住宿的地方,也可以理解為迎賓館。
然而,欽差行臺落成不久後甲午戰爭爆發,接著是乙未割臺。當時成立的臺灣民主國便以欽差行臺作為籌防局,應變戰爭時期的各項事務。1895 年,日軍由北門入臺北城,以欽差行臺為總督府辦公廳舍,共有七任總督在欽差行臺辦公,直到 1919 年臺灣總督府落成,欽差行臺才日漸荒廢。西元 1932 年,日本政府擬拆除欽差行臺並興建臺北公會堂,經過激辯是否保存後,以「異地保存」方式,將部份布政使司衙門及欽差行臺建築移往圓山動物園、淨土宗臺北別院(今善導寺)及臺北植物園內保存,其餘官舍群拆除。然而,多數移地保存的建築群也毀壞殆盡,只留下臺北植物園內的欽差行臺建物。清領時期廣大的臺北府署、淡水縣署等衙署機構,在歷史不停淘洗下,在植物園一角留下一方小小的欽差行臺,訴說著臺灣島跨越不同政權的風風雨雨;傳統中式園林的精緻佈局,也帶給我們莫大的美學啟發和想像。你所身處的城市,是否也有一棟又一棟精彩無比的老建築?在年輪裡刻下一輪又一輪印象深刻城市記憶的大樹?和煦的春日,一起走出戶外,發現「城南有意思」吧!
  • 插畫家:鄭開翔
全職藝術家、圖文作家, 曾獲2019年誠品閱讀職人大賞「年度新人」、2021 年中華民國畫學會插畫類金爵獎,出版著作《街屋台灣》一書更已翻譯為日文及法文版銷售海外。平時以速寫、水彩、插畫等方式記錄生活,其筆觸流暢,色調溫暖,下筆間帶有獨到觀點及人文關懷,更以紀錄城市的美麗與變遷為己任,筆下的街屋雖然堆疊凌亂,卻蘊藏著濃厚的生活感與居住痕跡,有著屬於我們獨特的「臺灣味」,期許觀者透過其作品發現城市的美,用更溫柔的心重新認識城市。

本篇文章出自《貢丸湯》vol.27「老城裡的植感生活散步」
去哪買?
博客來網路書店 :https://pse.is/43weu3
TAAZE讀冊生活 網路書店:https://pse.is/44cpxy
各地獨立書店:https://pse.is/GM9TG
全台誠品、金石堂、墊腳石書店 見域小賣店:新竹市長安街6號(預約制)
想看電子版?
Readmoo讀墨電子書:https://pse.is/443wl2
Hami書城/讀冊電子書:熱情上架中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見域Citilens
見域Citilens
我們是見域工作室,發行《貢丸湯》不只因為貢丸湯是新竹名產,而是我們相信文化就如同路邊的貢丸湯,在巷口、街邊,在城市裡的無數角落,跟生活緊緊鑲嵌在一起。唯有當人們重新談論城市,願意走進城市的不同角落,才有改變的可能。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