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陸舞曲指80年代中期流行於歐洲的舞曲,其特色有:音樂多在義大利、德國及荷蘭製作、簡單易懂的歌詞(常會有哦噢~噢噢~哦哦喔等歌詞出現)、旋律好唱好記、重且快速的節拍(約100到175BPM)、合成器的旋律段落即興重複等。一般而言歐陸舞曲在北美比較不流行(僅有少數舞曲在北美造成轟動),但在亞洲(日本、台灣及東南亞)及南美洲則相當受歡迎。
為蘇格蘭民謠歌手Mary Sandeman所演唱,但因她之前的形象與名字與這首歌不太相符,於是便讓她戴上假髮、穿上和服,並把Anika中間的字母i改為e,成為藝名Aneka(比較有日本味),由於曲風充滿著東方神秘感,加上合成樂的完美搭配,推出後一炮而紅,在英國單曲榜排名第一,Billboard舞曲榜則獲得第15名,在亞洲也造成轟動,國語版則有楊美蓮及高凌風的翻唱。
Baltimora樂團為Maurizio Bassi(負責詞曲創作及主唱)與Jimmy McShane(舞蹈及MV表演及合唱)所組成的義大利唱作組合,〈Tarzan Boy〉為其首張專輯的主打單曲,編曲融合了新浪潮、流行搖滾和Italo-disco(義大利迪斯可)曲風,副歌採用泰山「Wa-oh-wa-oh」的叫聲作為旋律線,是一首具洗腦旋律且歌詞簡單的舞曲,推出後登上比利時、芬蘭、法國、荷蘭等國排行榜冠軍,在Billboard Hot 100則獲得第13名。
Paul是一位德國歌手和作詞人,於1960年代開始在Seven Up樂團中擔任薩克斯風演奏,1978年與德國Ariola唱片簽約發行首張專輯,1985年發行此單曲,由Bernd Dietrich、Gerd Grabowski作曲,Paul作詞,由於具有簡單易懂的歌詞、穩定重複的節奏,加上順口、多人一起合唱「Go Go Radio」的旋律,讓人一聽身體就隨著節奏動起來,成為當時流行歐、亞洲的舞廳名曲!
此曲由Finzy Kontini等三人所組成的Italo-disco團體所推出,在法國流行榜最高獲得第5名,雖未打入英美流行榜,但在亞洲卻成為大熱門舞曲,隔年隨即在日本被石井明美翻唱並登上Oricon公信榜第一名,粵語版則由葉蒨文翻唱,國語版由胡瓜翻唱。
Joy為奧地利三人組合樂團,此曲為首張專輯中的第二首單曲,歌曲前奏、間奏編曲使用了手風琴,並穿插電吉他的獨奏與電子鼓重音過門,非常具有特色,推出後在奧地利獲得排行榜第一名,在德國得到第18名,隨後推出的Japanese Girls、Black Is Black、Magic Eyes(國語版由方文琳等三人翻唱),也都在日、韓、台(1987年曾來台開演唱會)很受歡迎。
為義大利電子NEW WAVE樂團Europe推出的單曲,由團員L.C.Swother及Roberto Russo創作、Romano Musumarra編曲的一首Italo-Disco舞曲,旋律琅琅上口、節奏明亮強勁,在歐洲與日本很受到歡迎。
Modern Talking是由德國的詞曲創作人Dieter Bohlen和主唱Thomas Anders組成的二人組合,此曲收錄在第二張專輯,推出後在德國單曲榜上排名第一,也在芬蘭、希臘、西班牙等國獲得第一名。他們其他的熱門單曲還包括:You're My Heart, You're My Soul 、 You Can Win If You Want 、Brother Louie 、Atlantis Is Calling (SOS for Love),在許多國家也都進入前五名,他們至2003年最後解散時,專輯全球總銷量已達1.2億張,為歐陸舞曲樂團裡少數成名甚久的樂團(1988年也來台開過演唱會)。
Tom Hooker在美國出生,六個月大時被帶到瑞士生活,1980年移居義大利後推出第一張專輯,1986年他以筆名Lou Sern(瑞士城市盧塞恩的雙關語)發行此單曲而爆紅,此曲特色為前奏和尾奏,都可以聽到倫敦西敏寺大笨鐘報時用的旋律(Westminster Quarters)及「布穀鳥鐘叫聲」,加上融合在旋律中的時鐘運轉「刻刻」聲和「喔喔啊喔」的人聲合成,都讓人印象深刻,在歐洲和亞洲是非常知名的一首舞曲。
此曲由Sarah Bendavar-Wilson演唱,她也是詞曲共同創作人,收錄於專輯「Dance Fever」中,歌曲以Euro‐disco音樂融合東方風格,前奏以五個音階震撼奏出後,沙啞熱情的歌聲加上重磅有力的鼓聲,讓人一聽精神為之振奮,推出後在歐洲及亞洲都造成轟動,當時在德國、日本、菲律賓等地共發行了8個版本,而日文版的東京街(TOKIO TOWN)則於1987年由森惠翻唱,並獲得了公信榜第一名。
Gianni Coraini(藝名Ken Laszlo)為義大利歌手及詞曲創作人,最初他在迪斯可舞廳和俱樂部演奏和唱歌,1984年以單曲〈Hey Hey Guy〉出道,1986年推出此首單曲,前奏在4拍小鼓後旋即唱出「Don't Cry」開始展開,接著以四個音階即興重複串穿全曲,在合成樂、電吉他及薩克斯風伴奏下,搭配中速的節奏進行,是一首很有記憶點的舞曲。
1985年Rick Astley與靈魂樂團FBI一同在俱樂部演出時,被唱片製作人挖掘而前往倫敦發展,1987年發行的這一首單曲在弦樂、鋼琴及大量的合成器音色伴奏下,完美展示了他的渾厚歌聲,推出後獲得美國等25國音樂排行榜冠軍,更蟬聯英國單曲排行榜5周冠軍,進入網路時代後因網路迷因「Rickrolling」的興起,於2008年後受到年輕族群的追捧,並逆勢登上英國單曲排行榜,再度受到歡迎。
Kaoma樂團是法國製作人Jean Georgakarakos和Olivier Lorsac於1988年組建,並由Loalwa Braz擔任主唱,此曲為翻唱玻利維亞民謠樂團Los Kjarkas的1981年葡萄牙語歌曲〈Llorando se fue〉,歌名〈Lambada〉則是來自巴西帕拉州的一種舞蹈,推出後在法國連續12週位居榜首,並在世界各國的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美國於70年代~80年代中期Disco舞曲盛行,其特色為舞蹈活動量大,節奏簡單而強烈,加上Funk節奏吉他及響亮的管樂,呈現出熱鬧的氣氛,到了80年中期~末期時,Disco風潮漸漸消退,繼而街舞(霹靂舞、嘻哈、機械舞、鎖舞、雷鬼等)開始嶄露頭角,之後再由街舞轉變為90年代流行的Hip Hop舞曲。
此曲以C大調Disco-Funk曲風創作,收錄於Lipps Inc.首張專輯中,一開始黑人女主唱Cynthia Johnson以機器人聲數碼化的聲音唱出,編曲則以十個音階合成即興重複持續伴奏,推出後除了在Billboard Hot 100連續四週排名第一,也在28個國家排名第一,全球銷量超過3500萬張,之後並以英國舞者Doris D(如下)巡迴歐洲演出此曲,成為80年最熱門的Disco舞曲。
KC樂團於1973年在佛羅里達州成立,團名來自主唱Harry Wayne Casey的姓氏KC,而Sunshine Band則以佛羅里達州(陽光之州)命名,這首歌推出後連續三週為英國單曲榜冠軍,並成為英國足球比賽的中場歌曲,1984年也在Billboard Hot 100登上第18名。
Jody Watley能歌擅舞,曾是Funk樂隊Shalamar的成員,此曲收錄於單飛後的同名首張個人專輯,由於錄唱此歌前她剛經歷分手,所以歌聲中自然流露出渴望新感情的吶喊,搭配強烈重音鼓組節奏,成為不同於Disco節奏的新形態舞曲,推出後在Billboard Hot 100登上第二名,並於隔年獲得葛萊美最佳新人獎。
Paula Abdul從小學習芭蕾舞、爵士樂和踢踏舞,大一時成為湖人隊的啦啦隊舞者,而後轉為歌手的編舞老師,此曲收錄於她的首張專輯,因其獨特的切分音及搖擺節奏,加上個人精湛的舞蹈,使此曲1989年奪得Billboard Hot 100連續三週冠軍,及16個國家的排行前十名,而這部由大衛芬奇執導、她親自編舞的黑白MV,也獲得了當年MTV音樂錄影帶獎的四項大獎。
為Bobby Brown於1985年從New Edition單飛後的第二張專輯中單曲,是以嘻哈和流行舞曲節奏融合R&B的都市感歌聲後,所呈現的New jack swing曲風,由於編曲大量使用數位合成器、電子鼓機及採樣節拍,也成為一股新興舞風,此曲在Billboard Hot 100中排名第三、R&B/Hip-Hop榜排名第一,他也獲得了隔年葛萊美最佳R&B男歌手獎。
這首單曲收錄於Janet Jackson的第四張專輯,強勁的節拍配上易記的旋律,加上副歌中不斷重複M-I-S-S,讓人印象深刻,在MV中她穿著黑色帥氣軍裝,和舞群整齊劃一的機械舞令人眼界大開,此曲共獲得Billboard單曲榜四週冠軍、舞曲榜和節奏藍調榜各兩週冠軍,並奪得全美音樂獎最受歡迎靈魂/節奏藍調單曲和最受歡迎舞曲兩項大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