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額制度變相地讓醫療人員疲於奔命
現在的健保採取總額制度,意即每一年度,健保署給付給醫院或醫師的報酬總數是固定
的。醫療中的每一樣醫材支出和醫療行為的價值,都被換算成所謂健保點數。
我們來算算簡單的數學吧!假設健保總額是一塊大餅,有十個人靠吃這塊餅維生。每個人
都做相同份量的工作(點數),那一個人就可以分到1/10的大餅。今天有一個人想多吃
餅,就做了兩人份的工作,所以他可以分到2/11,其他9人每人只能分到1/11。其他人
一看就不樂意了,每個人都開始做兩人份的工作。所以每個人又重新分到1/10的大餅。
原來一個人只要做一人份的工作就可以得到1/10的大餅,現在卻要做兩倍的工作才能獲
得。這樣的訂價策略放在一個理想的烏托邦或許行的通,但在現實世界呢?
醫療事業說穿了就是一種"相對高尚"的商業行為,其追求利益以求生存的本質恆常不變。
以總額制度運行,無疑是量多者勝,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個零和遊戲。想要生存,就把量
做大。我們來算一算,當每個人都做 2人份工,那總產值就是20人份工。扣除原來應該
做的10份工,我們的產值溢出了10份工。但總額制度下沒有辦法生成另一個10份工的大
餅,是故健保署老闆開始進行"點值稀釋"的招數。他們跟辛苦的醫療人員說:"你們做太多
工了,所以每一份工作的價值降低了。我們打個五折先。" 醫療人員的產值被壓縮,健保
得以存活。
健保無視等價交換的原則,是個違反法則的存在
有看過鋼之煉金術士的讀者就明白了,煉金術講的是"等價交換",亦是這個世界的法則。
提供產值,卻沒有相對應的報酬,遲早要出事。這幾年我們醫界一直有個聲音:"還我們一
點一元!不要亂打折!"前幾天薛瑞元部長正面回應:"幾乎不可能做到!"醫界一片譁然。
但仔細想想,只要總額制度還存在,這件事本來就不可能成功。
不用稀釋點值的賤招,是要怎麼把獨步全球令人讚嘆
連續五年蟬聯世界第一的健保神話延續下去呢?
大家說好不衝量,少做一點不就得了?
試想今年預算假設有100億,但是奇蹟突然發生,醫師突然縮減門診,醫院也自發性地降
低病人量,結果只做了70億。那明年開會時,總額將會縮減。這應該算是中華民國政府
制度長久的弊病。 政府機關在下個會計年度前,想盡辦法的消化預算。我家前面的馬路
在某個時間點突然被翻修,家裡會出現某縣長題字的環保袋等等光怪陸離的狀況,早就
見怪不怪。如果要在體制不變的狀況下追求一點一元,那最後吃虧的還是醫療方。
健保會的組成決定了總額的命運
制定年度總額的組織叫"全民健康保險會",簡稱"健保會"。健保會成員共有39位。
組成人數如下:
由保險付費者代表20人(含被保險人代表14人、雇主代表5人、行政院主計總處1人)、保
險醫事服務提供者代表10人、專家學者及公正人士7人、國家發展委員會及本部代表各1
人組成。
保險付費代表加上國發會一枚和衛福部代表一枚,已然超過一半。醫療提供者代表只有
10人。剩下7個所謂專家和公正人士還不知道站哪邊呢!
是不是覺得醫療事業很難賺? (苦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