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癢怎麼辦?從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癢機制談起... [配方-設計思路]

2023/12/03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之一「乾燥」會降低肌膚發癢的閾值,誘發「抓癢」行為;反覆抓癢有損皮膚屏障,導致發炎因子增多,加劇感覺神經瘙癢反應,更想抓癢緩解;陷入惡性「癢~抓循環」致皮炎病症更嚴重──所以控制搔癢對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至關重要。而保養品「止癢-配方思路」有三...
raw-image

「皮膚癢」是很惱人的不舒服狀態,讓人想不自覺想抓癢──藉由觸發同區域內的其他感覺(觸覺&痛覺)受器,壓制干擾癢感訊號,使大腦暫時對癢的感覺消失──來舒緩搔癢不適。

不過抓癢行為雖能有效幫助止癢──但其實抓癢動作對皮膚的刺激度反而更大,很可能破壞皮膚屏障功能,甚至衍生炎症反應(紅腫熱痛),傷害皮膚組織健康。

尤其對異位性皮膚炎患者來說,抓癢行為本身可能讓本已脆弱的皮膚屏障(功能)更惡化,觸發更多不適症狀、產生更劇烈的癢感,然後又更想抓癢──於是陷入惡性「癢~抓循環」,使病症越來越嚴重,治療痊癒變得遙遙無期。

所以...

「控制搔癢」對於異位性皮膚炎的治療至關重要。


淺談異位性皮膚炎的發癢機制

■異位性皮膚炎的瘙癢,一開始往往也由「乾燥」問題起始...

不管是外部環境或內在遺傳生理因素導致皮膚乾燥──會促使表皮角質細胞(keratinocyte)傾向表達更多「神經伸長因子(NEF, nerve elongation factors)」大於「神經排斥因子(NRF, nerve repulsion factors)」,誘導感覺神經末梢密度大增,使皮膚對癢感的敏銳度提升(=發癢閾值下降)──輕易動輒得咎、皮膚發癢不適。

另外皮膚乾燥問題,也會促使角質細胞釋出警報訊號──促發炎細胞因子「介白素-33(interleukin-33, IL-33)」作用於感覺神經纖維,活化神經反應,對癢感敏化;同時IL-33也會誘導輔助性T細胞(helper T cells)產生2型細胞因子(type 2 cytokines),啟動一系列相關發炎反應,引發後續不同途徑的發炎致搔癢機轉。


■接著「發炎因子」加劇異位性皮膚炎的瘙癢...

許多發炎因子都能與感覺神經上的受器作用,從而觸發神經的癢感訊號傳遞給大腦...

  • 例如:最經典的發癢成分「組織胺(Histamine)」作用於感覺神經纖維上的組織胺受器H1R後,活化TRPV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通道,使鈣離子(Ca 2+)流入觸發神經元興奮產生瘙癢感。(被蚊子叮咬後的皮膚發癢,也屬此組織胺致癢途徑。)
  • 或如:前面有提到過的IL-33活化輔助性Th2細胞,其所分泌的介白素IL-4、IL-13或IL-31等也會增強感覺神經的瘙癢反應訊號,誘發劇烈癢感。

另外「抓癢動作」也會刺激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釋出神經胜肽成分SP(Substance P)──其會與周遭神經纖維作用,直接引發癢感;也會令肥大細胞(mast cell)活化,產生組織胺或IL-31等多種促發炎細胞因子,間接導致瘙癢。


■最後皮膚屏障崩壞潰守,漸演變成長期慢性發炎,瘙癢持續加劇...

當想止癢時,不自覺的反覆「抓癢」行為──會進一步破壞皮膚屏障──這導致外部環境刺激因子(e.g.粉塵、空污、微生物、過敏原或溫/濕度變化......等)變得更容易侵入皮膚內部,產生更多發炎反應,出現更多不同的發炎因子,藉由不同的生理訊號途徑,加總一起起使癢感更強烈;同時屏障功能的衰敗,也會令皮膚的水分流失(TEWL)更增加,皮膚越發乾燥,越加劇發癢──於是「乾燥+發炎因子→瘙癢」問題,更讓患者本身想去「抓癢」緩解,然後不小心就陷入惡性「癢~抓循環」中,使皮膚炎病症越來越嚴重,不利治療改善。

*雖然有發現當此漸演變成長期慢性發炎狀態時──表皮層中的「感覺神經末梢-密度」會降回至與健康肌膚者同等水平,可惜已被高度敏化的神經纖維反應,仍能保持、甚或發出更強烈的瘙癢訊號。(參→Peripheral itch sensitization in atopic dermatitis

*搔癢問題:從正常皮膚→乾性皮膚→異位性皮膚炎的轉變示意圖。


外用保養品「止癢」配方思路

從上述皮膚癢的發展機制,我們可以透過三面向來思考──幫助緩解皮膚瘙癢不適...

一、健全皮膚屏障功能,回復應有水合(含水量)梯度──避免皮膚乾燥致癢。

透過「封閉劑+潤膚劑+保濕劑」組合──封閉劑形成疏水性油膜(鎖水);潤膚劑改善角質細胞間脂質結構(降低TEWL);保濕劑吸引水分停留(增加水合度)──幫助皮膚屏障功能回復,角質細胞保持健康生理運作,可避免感覺神經末梢增生侵入表皮層,導致搔癢感閾值下降;同時也能阻擋外部環境因子刺激、異物或微生物入侵,導致發炎反應,促發炎因子介導的癢感加劇。(另參→配方「保濕」的選擇──保濕劑x潤膚劑x封閉劑?肌膚如何保濕? 保濕保養[內→外]4階段


二、抗發炎──抑制發炎因子介導的發癢。

現今研究已知,許多不同的促發炎因子都會導致皮膚發癢(如下圖所示)──因此添加抗炎相關活性,理應皆有利幫助舒緩瘙癢不適──只是在不同皮膚發癢肇因下,所走機制路徑不同,就得搭配不同的針對性成分,以獲取CP值較高的舒緩止癢功效。

不同活性成分,走不一樣的止癢途徑。


三、干擾神經傳導訊息──削弱瘙癢感覺。

從「抓癢,來止癢」的事件,可發現:癢感,是可以被其他感覺訊號掩蓋遮蔽的──所以可以透過添加能「產生涼感」的成分(如薄荷醇)產生舒緩瘙癢效果;或走「抑制TRPV1作用」路徑,也能干擾神經訊號傳導癢的訊息,達止癢目標。


皮膚癢怎麼辦?

總之,想緩解肌膚搔癢不適──先削弱瘙癢感,利用其它感覺(如冷感、觸壓感)來干擾「癢」的神經訊號傳出。避免一時忍不住去「抓撓(短暫性止癢)」,反而更損壞肌膚屏障,導致越抓越癢;然後止癢核心在「抗發炎」減少促炎細胞因子生成,不再加劇癢感持續惡化;最後重點「肌膚屏障功能」的改善,回復皮膚屏障健康狀態,從根源上避開皮膚發炎&皮膚癢的發展途徑。



*免費[試閱]索取→電子書《保養品DIY入門教戰手冊》

*My Skin My Forum, MSMF 【護膚保養品diy交流】 FB粉絲頁Youtube頻道

*成功配方=20%理論+80%實驗!

174會員
365內容數
這份專題,適合什麼樣的讀者訂閱? ●想了解肌膚保養(品)原理/保養知識的人 ●保養品DIY愛好者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