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28 (六) 14:30
地點|桃園展演中心展演廳
製作|莎士比亞的妹妹們的劇團
簡介|
作品用短篇小說的篇幅搬演漫長的人生,同時尋找舞台上短篇小說敘事的可能性。全劇抽取不同短篇小說的情節、結構和筆法,依照演員和劇場形式,大量地延伸改寫,將背景放入台灣可理解的生活情境中。由 〈刺青〉、〈附身〉、〈埤塘〉與〈記憶〉四個片段構成,每個故事乍看都像是生活切片,平淡無奇,但隱藏在背後,都是關於人生的祕密。首演於2018台灣國際藝術節,即獲國際策展人高度矚目,2019應巴黎秋天藝術節演出改版重製,2023受邀前往柏林雷寧廣場劇院舉辦的FIND藝術節演出,為臺灣首部登上此兩大歐洲重要藝術平台的當代戲劇作品。—擷取自節目簡介
開場前演員坐在台上佈景,Staff在舞台中央打羽毛球雙打,好像只是一般社區閒暇的午後。倒數之後進入的是有點窒息、被各種標籤纏繞的人生片段。
例如〈記憶〉裡,女子在前往祭拜母親的路上,回憶起母親自述兩段婚姻、生養子女但聚少離散的一生。女子肩負起照顧母親的責任,直至母親離世,兄弟姐妹相聚在遺囑前,冷淡行禮如儀,最後女子張狂的笑、與律師的關係留下一個細思極恐的謎團。短劇裡壓縮一個人的人生,故事背景設定在桃園,延伸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莉絲孟若的寫作技法,在角色長長的獨白裡宛如八點檔的情節變得雲淡風輕,每句台詞感覺都能擴寫成一集世間情的劇本。
個人不太喜歡長獨白,大概那天的心情也沒準備好,覺得在情節中偶爾穿插的自彈自唱或音樂片段才比較有能夠呼吸的感覺。畢竟四段看似平淡又深深深深的故事都是在各不到三十分鐘的時間內解壓縮。明明是設定在桃園,但端坐在劇場看著感覺是很文藝、沉靜魔幻的桃園。
很喜歡劇中所有唱起歌來的片段,喜歡余佩真的創作;對人形狗狗有點問號,但能看見狗視角是很有趣的呈現;對劇中留下的許多謎團、表情印象深刻,畢竟一段就是一個人生啊,在還沒完全理解之前就稀里呼嚕過了,希望沒看懂的部分會在未來某一天開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