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 (三)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陳鴻壽

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

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乾隆60年(1793)阮元接任浙江學正,曼生被阮元延攬入幕,此後隨阮元官遊各地,嘉慶3年(1798)阮元回京,曼生隨入京城。在京兩年,期間得以問津國朝前輩及各方才智,並得黃易、桂未谷相授,金石考據,篆刻書畫皆視野大開,奠定一代書家,名列西冷八家。

嘉慶6年(1801)曼生拔貢,7年入京朝考分發廣東,因其父病故,請奏留江南服闋(回原籍服喪三年),10年南下廣東履位,嘉慶11年(1806)被兩江總督鐵保調回江南任河工。7月華冠為其作39歲畫像,族弟陳文述《頤道堂文鈔》〈從兄翼盦先生三十九歲像讚〉內有:「作器能銘,登高能賦」之句,可知當時曼生齋館名為翼齋,已有做壺,並提壺銘。

(文三之一)







附圖(B005): 高: 90mm 長: 172mm 寬: 128mm

附圖(B005): 高: 90mm 長: 172mm 寬: 128mm








此合歡壺紫泥調細砂,堅緻素樸。現存曼壺中以合歡壺最多,應是當時較為討喜的形制。壺身上銘刻「試陽羨茶 煮合江水 坡僊之徒 皆大歡喜 曼生銘」,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此壺整體造型雅緻,氣韻飽滿,是件砂壺佳作。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附圖(B006): 高: 73mm 長: 155mm 寬: 113mm

附圖(B006): 高: 73mm 長: 155mm 寬: 113mm









曼生壺常見同一壺型有高、矮、大、小各種尺寸,此合歡壺較矮,但氣質秀雅不減,楊彭年對於砂壺的各項比例皆能協調掌控,顯見制壺功力不俗。壺上銘刻「台鼎之光 壽如張蒼 曼生作乳鼎銘」,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底鈐「阿曼陀室」印,把下有「彭年」小章














raw-image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叡堂的沙龍
3會員
9內容數
關於宜興紫砂壺的個人收藏。
文叡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7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2023/12/17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2023/12/16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Thumbnail
2023/12/16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Thumbnail
2023/12/16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2023/12/16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虎嘯詞 - 定風波 曼生思妻作匏壺 東坡失意盈樽舞 我今吟嘯任平生 徐行穿林越荒蕪 後記: 1.《匏瓜壺》係清代陶藝、篆刻名家陳鴻壽(號曼生),因異地為官、思念愛妻,以壺寄情所作,為其〔曼生十八式〕傳世名款之一。 2.北宋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遭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每以飲酒
Thumbnail
虎嘯詞 - 定風波 曼生思妻作匏壺 東坡失意盈樽舞 我今吟嘯任平生 徐行穿林越荒蕪 後記: 1.《匏瓜壺》係清代陶藝、篆刻名家陳鴻壽(號曼生),因異地為官、思念愛妻,以壺寄情所作,為其〔曼生十八式〕傳世名款之一。 2.北宋蘇東坡因〔烏臺詩案〕遭貶黃州(今湖北黃岡),每以飲酒
Thumbnail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Thumbnail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Thumbnail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Thumbnail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Thumbnail
陳鴻壽: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Thumbnail
陳鴻壽: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Thumbnail
台灣茶人在蘭亭曲水流觴茶會 (不過,觴是酒杯。我們是茶杯。)
Thumbnail
台灣茶人在蘭亭曲水流觴茶會 (不過,觴是酒杯。我們是茶杯。)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