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代(1970 ~ 1979)的宜興紫砂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隨著文化大革命的結束,宜興紫砂工作者亦開始有較大的發展空間,1975年江蘇省輕工業和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聯合舉辦江蘇省日用陶瓷美術設計訓練班,設造型與設計兩專業班,由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何雲石、張守智、陳若菊、楊永善等著名教授任教,宜興紫砂工藝廠選派汪寅仙、徐漢棠、鮑志強...等參加培訓。此後宜興不斷舉辦陶瓷造型、裝飾培訓班,並選派優秀藝人到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景德鎮陶瓷學院、蕪錫輕工業學院等參加進修。大批優秀的宜興紫砂藝人能有機會接觸學習現代藝術理論及觀念。近代宜興紫砂能有突破性的進展,大致奠基於此階段。筆者認為造成20世紀末期宜興紫砂的大輝煌,約有以下幾個成因:

1.集體生產、共同創作而造成一種向上提昇的正面效應

宜興紫砂工廠除了七個輔導員,另有多位老紫砂藝人及陶刻名手,眾人集聚一廠,共同創作及培育新一代的紫砂藝匠,打破了長久以來由個別師徒私下傳承的習慣。讓新一代的紫砂藝人能集各家之長,且能與同儕相互切磋觀摩,可說是宜興紫砂陶藝歷來最大的一個發展契機。

2.接受現代化的教育訓練

把新一代的紫砂藝人送入正規學院接受現代的工藝美術觀念及學習現代的設計理論,將傳統的紫砂工藝注入現代的藝術概念及技巧。宜興紫砂陶藝現今能呈現出如此廣泛多元的面向,該歸功於此。

3.學院派教授及藝術界文士的積極參與

多位學院派的學者除了教導宜興紫砂藝人現代的創作設計理論,更親自參與紫砂陶的製作和設計,與紫砂藝人共同創作許多具有現代風格的經典作品。這種教學相長的成果,對宜興紫砂陶藝的進展產生了巨大的效應及深遠的影響。各地藝文界人士的參與和關注則提昇了宜興紫砂陶的藝術水平與能見度,使宜興紫砂陶超越器用的物象而兼具藝術品的價值。

4.經歷長時間的養成教育過程

現今的紫砂大師及高工,皆經歷長達20年以上的養成教育。這在今日追求急功近利的環境中,已經難得再現。一個好的紫砂陶藝人需經漫長時間的鍛鍊,如此技巧才能成熟,還要多參酌他人的創作及歷代名家之作,並廣泛涉獵各種藝術文化的知識,提昇自我的內涵。自1955年至1979年歷經各種因素,而使得今日的諸位大師及高工們,皆曾經歷一段漫長的成長過程,對他們而言或許是一段艱辛的歲月,但今日的成果不就是植基於此嗎?

5.將宜興紫砂陶拓展至世界各地

經由各種展覽會、交易會及各種交流活動,把精美獨特的宜興紫砂陶介紹到世界各地,而不僅限於大陸內地或華人領域,大大的擴張了宜興紫砂的銷售量與世界能見度。對此筆者需提及一位貢獻者:羅桂祥(1910~1995)廣東梅縣人,為香港實業家,茶具收藏家。於1979年到宜興參觀紫砂陶,並向當時宜興最有名氣的96位紫砂陶工作者訂購200多件(套)紫砂陶精品,強調每件作品上皆需鈐有作者名款,于香港舉辦『紫砂春華』展,造成大轟動,並引起國際間的注意。也促使往後紫砂陶藝人於作品鈐用自己名款的習慣。

羅桂祥並編著一本《宜興紫砂陶器》英文版在英、美等國發行出版,裡面刊錄歷代紫砂名器200多件。羅桂祥於1981年將其畢生收藏的茶具捐贈給香港市政局,創建香港茶具文物館。並多次至英國、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等地巡迴展出。其間更多次訂製宜興紫砂陶器捐贈給世界各地的博物館收藏,大大的提昇了宜興紫砂陶器的地位及世界知名度。20世紀末期宜興紫砂的澎博發展,羅桂祥可說是居功厥偉。從1960年至1980年代,宜興紫砂壺大多僅鈐印「中國宜興」方印,若沒署刻年份,則甚難釐清於何時製成,筆者藏有這一時期的紫砂壺,從中挑出一些較早期的作品,以作者出生年份先後排序刊出供賞。








raw-image


=VENRAYDON= 1960年代(1960 ~ 1969)的宜興紫砂壺

avatar-img
3會員
9內容數
關於宜興紫砂壺的個人收藏。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文叡堂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
陳鴻壽 嘉慶14年(1809)曼生調任贛榆代理縣宰,在職二年,有令名。《贛榆縣治》為其立傳。嘉慶16年(1811)3月29日任溧陽縣宰,開始使用「阿曼陀室」壺印,也開啟了曼生壺最輝煌的時期,至嘉慶22年(1817)轉任河工,計任溧陽縣宰6年。 嘉慶19年(1814)時逢大旱,遍地災傷,曼生賑貧救
陳鴻壽 合歡與乳鼎,是明顯的錯誤,亦或隱晦的暗語。
陳鴻壽 壺三把,銘刻「茶香一屋,左右修竹」、「苦茶久飲可以益思」、「田家屋上 山窓依樣」,田園耕讀之情,清雅聞香。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
Thumbnail
擁有陶瓷老街、陶瓷博物館與新北市美術館的鶯歌,藝術氣息十分濃厚。但在民國70 年以前,鶯歌的天空曾有上百根煙囪,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依賴陶瓷或採礦為生。作家陳映真的童年,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本期特別邀請楊國龍老師,以陳映真小說〈山路〉文本為參照,走讀鶯歌巷弄、聚落與步道,更貼近文學家的胸懷與心靈。
Thumbnail
113/4/26~4/29 新竹縣設規師成果展 探索巷~富興陶趣導覽圖 手指一滑,故事開始 在富興村,四位新手社規師大姑姑香酥豆干張敏惠、唐盛陶藝沈雅真、松芸軒咖啡黃月琴、美園姐利用閒置的巷弄墻面創造了一幅生動的社區導覽地圖。這幅以陶藝和桐花樹材為素材的版畫,不僅美化了街道,也豐富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本篇小品將捏陶的步驟與教養孩子、培訓員工等情境進行了類比,強調了在不同領域中都需要雙方共同的投入和努力。
Thumbnail
  由雲林縣政府與公視合製的《匠新匠心》(下稱本片)一共5集,每一集皆描述一種傳統工藝與一種不同領域的新興工藝對話,分別為: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北管大師─李春生與雲林縣第一個新式擊樂演奏團隊─太日樂集;無師自通的全臺首位手工哨角藝師─魏幼謙與將哨角融入交響樂的─蔦松藝術
Thumbnail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也是東海大學美術系任兼助理教授薛燕玲策展的﹝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先來參觀預展,印象非常之深刻。再次來到台中市國美館102展示廳,重新觀賞黃土水的雕塑精品。 黃土水 (1895-1930)被譽為 1910-1930 年代臺灣雕塑界唯一代表
Thumbnail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顏水龍(1903.06.05日—1997.09.24)是臺灣老一輩知名畫家中極為突出的一位。顏水龍是臺灣邁向現代工藝及近代美術設計的奠基者與推動者,也是描繪台灣原住民文化的先驅者。
Thumbnail
擁有陶瓷老街、陶瓷博物館與新北市美術館的鶯歌,藝術氣息十分濃厚。但在民國70 年以前,鶯歌的天空曾有上百根煙囪,當時家家戶戶幾乎都依賴陶瓷或採礦為生。作家陳映真的童年,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本期特別邀請楊國龍老師,以陳映真小說〈山路〉文本為參照,走讀鶯歌巷弄、聚落與步道,更貼近文學家的胸懷與心靈。
Thumbnail
113/4/26~4/29 新竹縣設規師成果展 探索巷~富興陶趣導覽圖 手指一滑,故事開始 在富興村,四位新手社規師大姑姑香酥豆干張敏惠、唐盛陶藝沈雅真、松芸軒咖啡黃月琴、美園姐利用閒置的巷弄墻面創造了一幅生動的社區導覽地圖。這幅以陶藝和桐花樹材為素材的版畫,不僅美化了街道,也豐富了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本篇小品將捏陶的步驟與教養孩子、培訓員工等情境進行了類比,強調了在不同領域中都需要雙方共同的投入和努力。
Thumbnail
  由雲林縣政府與公視合製的《匠新匠心》(下稱本片)一共5集,每一集皆描述一種傳統工藝與一種不同領域的新興工藝對話,分別為:106年被登錄為雲林縣傳統表演藝術保存者的北管大師─李春生與雲林縣第一個新式擊樂演奏團隊─太日樂集;無師自通的全臺首位手工哨角藝師─魏幼謙與將哨角融入交響樂的─蔦松藝術
Thumbnail
由國立台灣美術館典藏組組長,也是東海大學美術系任兼助理教授薛燕玲策展的﹝台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先來參觀預展,印象非常之深刻。再次來到台中市國美館102展示廳,重新觀賞黃土水的雕塑精品。 黃土水 (1895-1930)被譽為 1910-1930 年代臺灣雕塑界唯一代表
Thumbnail
台灣有句俗諺說:「文章、風水、茶,懂的沒幾個。」 茶葉自古以來往往視為家傳之學,除了傳統產業父子相傳的經濟層面因素,在學科的研究上沒有精細到足以劃分為專門領域的知識系統,這可能也是一個原因。身為茶產業的第四代,先祖的經驗並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來,市場與消費型態隨著時代有相當大的改變,過往的經驗未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