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曼生 (七)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陳鴻壽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曼生後期作壺雖多,但砂壺為日常之用且易碎,再經多次戰禍,如今所餘確實不多。 曼生死後,曼壺聲名日盛,文人雅士需求益殷,故以後人仿作持續不斷,如何判定真偽?確是收藏家的一大考驗。本人賞壺藏壺時逾50年,期間陸續收藏一些曼生壺,真偽皆有,今挑幾把刊出,以享曼壺同好。

(文:三之三)








附圖(B013): 高: 95mm 長: 143mm 寬: 101mm

附圖(B013): 高: 95mm 長: 143mm 寬: 101mm








曼生壺各界需求甚殷,有商機必然會引起商人注視,此匏瓜壺底鈐印「寶」字商標。此商標見於18、19世紀的各類陶瓷,應是其時陶瓷商賈的標記。壺身銘刻「飲之吉 匏瓜無匹 曼生」,曼生臨壺揮刀,豪邁瀟灑,不拘小節而能藝趣橫生,實因本身功底雄厚。






壺底鈐印「寶」字商標

壺底鈐印「寶」字商標




















附圖(B014): 高: 78mm 長: 137mm 寬: 83mm

附圖(B014): 高: 78mm 長: 137mm 寬: 83mm









曼生是否曾親手製壺?一直是曼壺研究者不斷的話題。此方壺形制方正,典雅優美,壺身往上稍微內縮的線條,及其上方內凹的稜線,展現製壺者不凡的審美品味。壺身銘刻「一勺水八斗才 曼生銘」,壺底鈐「陳曼生製」印。此壺想必為曼壺喜愛者帶來另一番省思。






壺底鈐「陳曼生製」印

壺底鈐「陳曼生製」印











raw-image


=VENRAYDON= 18世紀 ─ 陳曼生(七)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文叡堂的沙龍
3會員
9內容數
關於宜興紫砂壺的個人收藏。
文叡堂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3/12/17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2023/12/17
1970年代初期 宜興紫砂大致上還沿續于文化大革命的氛圍中,有許多時代特徵明顯的作品傳世。筆者認為在文化大革命時期,宜興紫砂雖沒什麼進展可言,但還能夠維持傳統工藝的基本架構,讓紫砂工作者有更多時間去磨練工夫與技巧。
Thumbnail
2023/12/16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2023/12/16
近代收藏曼生壺最出名者,首推中國書畫家唐雲(1910-1993),一生收藏8把曼生壺,年老時將其書房稱為「八壺精舍」,死後將這8把曼生壺捐給國家,浙江省政府1999年為其建一藝術館於西湖畔,佔地7000平方米,亦稱為「八壺精舍」。
Thumbnail
2023/12/16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
Thumbnail
2023/12/16
此壺紫砂調泥堅細樸緻。曼生壺式計多少?眾說紛紜,有說18式,有說20式,近人季野先生匯整各家資料,整理出38式。但其內還是沒有此壺的款式,可見曼壺式樣確實不少。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老爺爺解釋著壺的來歷,「我曾經聽一位高人提及這壺總共擁有七個面,被譽為國寶級的,「七面壺」。」 「這個壺的創作人,被稱之為工藝品之神,這是他著名的其中一項作品。他早在幾十年前消失匿跡,隨著他的消失,他以前的作品也跟著水漲船高。」 然而,他面臨了一個困境,他無法提供證據來證明這壺的七面
Thumbnail
老爺爺解釋著壺的來歷,「我曾經聽一位高人提及這壺總共擁有七個面,被譽為國寶級的,「七面壺」。」 「這個壺的創作人,被稱之為工藝品之神,這是他著名的其中一項作品。他早在幾十年前消失匿跡,隨著他的消失,他以前的作品也跟著水漲船高。」 然而,他面臨了一個困境,他無法提供證據來證明這壺的七面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元代龍泉窯外銷陶瓷的特徵及製作工藝,從歷史演變和技術特點進行了詳細描述。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三先生是誰?】 林熊光出身板橋林家,是日治時期臺灣最重要的書畫收藏家,以收藏中國宋代珍品最為知名。但除了中國書畫以外,他也積極買回乙未割臺時,林本源家族於動亂中散佚的珍藏,同時透過展覽,讓臺灣社會重新認識林本源家族在清代既有的文化地位。《呂世宜、謝琯樵、葉化成三先生遺墨》是林熊光在1926年
Thumbnail
大家都聽過「茅山道士」,但聽過茅君故事的人不多吧? 茅山之所以為道教聖地,就是因為茅君的緣故。 茅君本名茅盈,字叔申。普遍相信是咸陽人士……看到咸陽這兩字就要有警覺。這名稱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幾乎就不被使用了。這些故事,便是從秦朝年間開始說起。
Thumbnail
大家都聽過「茅山道士」,但聽過茅君故事的人不多吧? 茅山之所以為道教聖地,就是因為茅君的緣故。 茅君本名茅盈,字叔申。普遍相信是咸陽人士……看到咸陽這兩字就要有警覺。這名稱過了某個時期之後幾乎就不被使用了。這些故事,便是從秦朝年間開始說起。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喝茶,要有「杯」,或是「盞」,以前只知道釉彩,但如何製作一個釉製的器皿,沒什麼概念。這次進到慈心園,在孝笑陶坊實際體驗製作的過程,還有感受遇林龍窯的開窯儀式。
Thumbnail
這篇文章關於中國出土古董,介紹了明器與窖藏文物的歷史和背景。文章並對出土物品的特點做了詳細描述,是一篇適合古董愛好者閱讀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關於中國出土古董,介紹了明器與窖藏文物的歷史和背景。文章並對出土物品的特點做了詳細描述,是一篇適合古董愛好者閱讀的文章。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Thumbnail
這篇文章介紹了中國茶具的歷史發展,從最早的泡茶方式到茶壺的進化,並著重介紹了一款具有歷史特色的茶壺,對於喜歡中國茶文化的人士來說,會是一份有趣且充滿知識的閱讀。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