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於清乾隆33年(1768),死於道光2年(1822),錢塘人,字頌、子恭,號曼生、老曼、夾谷亭長、種榆道人等,齋館有翼齋、石經樓、種榆仙館、曼陀羅館、桑理連館、阿曼陀室。
其父名京,字次馮,科考不順,經營銅礦失敗,貧歸鄉里,曼生與其弟寄居海昌舅家,其舅蔚堂,教以詩文,早年因貧,以書記遊於幕府。
乾隆60年(1793)阮元接任浙江學正,曼生被阮元延攬入幕,此後隨阮元官遊各地,嘉慶3年(1798)阮元回京,曼生隨入京城。在京兩年,期間得以問津國朝前輩及各方才智,並得黃易、桂未谷相授,金石考據,篆刻書畫皆視野大開,奠定一代書家,名列西冷八家。
嘉慶6年(1801)曼生拔貢,7年入京朝考分發廣東,因其父病故,請奏留江南服闋(回原籍服喪三年),10年南下廣東履位,嘉慶11年(1806)被兩江總督鐵保調回江南任河工。7月華冠為其作39歲畫像,族弟陳文述《頤道堂文鈔》〈從兄翼盦先生三十九歲像讚〉內有:「作器能銘,登高能賦」之句,可知當時曼生齋館名為翼齋,已有做壺,並提壺銘。
(文三之一)
嘉慶11年(1806)曼生族弟陳文述編著《頤道堂文鈔》,第三冊之〈從兄翼盦先生三十九歲像讚〉提及曼生「作器能銘,登高能賦」。
此二壺底鈐「翼齋」、「柏原」小印,應是斯時的作品。
「柏原」應為活躍於18世紀及19世紀初的砂壺高手邵柏原。
此壺段泥細潤老陳,壺型典雅,工藝精熟,底鈐「翼齋」小印,無製壺者名款。壺身一邊泥繪山水人物,另邊銘刻:「酌來寒夜當酒,客去舌本留香」。
嘉慶11年(1806),族弟陳文述讚其「作器能銘」,曼生於嘉慶7-9年,服喪三年,此壺有可能為此時期的作品,值得探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