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實說《Barbie》剛開始對我沒什麼吸引力,直到網路梗圖與《奧本海默》的結合,開始留意到Barbie真人版電影的影響力(票房破10億的實際影響力~)
近日,工作上遇到一位英文嚇嚇叫(流利到讓我以為是ABC)的同事推薦,我終於明白這電影的價值在哪。
芭比,由瑪格·羅比(Margot Robbie)飾演,過著一成不變的生活,充滿女性芭比的世界,這位芭比就是完美的典範(要瘦但不能太瘦)。只是,某天她發現生存的價值,但在芭比的世界不能存在任何其他想法,女性當權的芭比王國,如此完美的世界怎麼可以有不完美的思考呢?她,開始出現身體的缺陷(某些程度呼應著與真實世界遇到懷疑自己、挑戰美麗價值的生理反應)
於是,她與肯尼,歷經千山萬水到真實世界找尋答案,找尋答案的同時,她發現無法再重新回去當完美的芭比,想當一個會思考、會情感的人類,儘管不完美,儘管在真實世界得挑戰男性權威,但是她也想試試,不想再塑化自己的人生。
透過Billie Eilish的perfect vocal 詮釋著perfect芭比心境的變化-《What Was I Made For?》這部電影的成功有非常貼近主角內心的主題曲,深深吸引著觀眾。
I’m not sure... what was I made for. I don’t know how to feel….But I wanna try..
很喜歡這首電影主題曲 Billie Eilish《What Was I Made For?》
https://youtu.be/cW8VLC9nnTo?si=22rXletJwBI92sXq
而這部電影裡蘊含著性平意識,芭比後來在真實世界被母公司發現逃出Barbie world,CEO命令員工的這句話"No one rests until this doll is back in the box!" 其實這是英語雙關。"back in the box"指的是芭比須再度回到完美的「盒子」裡,相反的,"outside the box" 是衝破框架的意思,而芭比過度完美的「盒子」,則代表父權社會強加在男性女性身上的框架和規範。
「女人要懂得賺錢,但又不能太愛錢。」
「女人要瘦又不能太瘦,還不能說想變瘦,要說『健康』,但還是要瘦。」
「女人要成為母親般的角色,但又不能太像男人他媽。」
「我想要成為自己,而不是被製造的商品。」
劇中有一幕,肯尼在舞會後想與芭比共宵,這隱晦著倘若敢表達對性的態度或需求,就會被貼上淫蕩的標籤;相反地,又可能被指責是虛偽做作。「如果你說好,他們會覺得你淫蕩;如果你說不好,他們會覺得你假仙。」但每個人都有「性自主權」,去決定自己的性態度、性需求,而不受到歧視或羞辱。
而最後有句話很深刻"Humans only have one ending. Ideas live forever."人類只有一個結局—死亡
這句話也呼應完美芭比在芭比世界想死亡的慾望,而人類曾為女權、為性平、為 #MeToo 運動所做的每一份努力,凡走過必留下痕跡。這或許就是導演想說的,我們對性別意識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必能永存在歷史裡,持續改變這個世界。(https://www.elle.com/tw/entertainment/drama/g44595217/barbie-lessons/)
By the way,萊恩·葛斯林(Ryan Thomas Gosling)飾演肯尼,認識他是因我很愛的電影之一《樂來越愛你》,在他上中學時,他被診斷患有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他的天賦是表演也熱愛表演,他真的很適合演歌舞劇電影,電影裡《Just Ken》一首跳唱出只是配角的心聲,想挑戰自己翻轉芭比世界裡的女性意識,說明了兩個世界兩種意識文化,存在著某些刻板印象。
這是部值得深思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