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歧視:脈絡理解與自我覺察

2024/01/15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今天想跟大家談談微歧視的本質、意涵與產生原因,以及如何自我觀察,避免在不經意中展現這樣的行為。也進而採取一些行動來改變自己的思維。

微歧視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微」在微歧視中的意涵,這指涉的並不是「程度輕微」。

它的定義是:對某個群體的成員進行隱微、不明顯的歧視或偏見,通常表現為一系列不起眼或難以察覺的行為、態度或言論。這種形式的歧視可能在社交、學校、職場等各個領域存在,執行者可能不是有意為之,甚至可能是無意識的,沒有注意到他們的行為或言辭可能對他人造成負面影響。


微歧視的實例包括開玩笑、輕蔑的目光、細微的歧視性言辭等。例如:「原住民是不是都愛喝酒」、「前面那台車開車技術好差,可能是女性」等,這樣的言論比更直接、帶著惡意的歧視來得不容易被察覺,乍聽之下甚至會有種「嗯?沒錯吧」的誤解,但它們的影響可能並不輕微,長期累積會對該受微歧視者造成負面影響。尤其若此人在成長過程中,不同階段遇見的人都表現出微歧視時,更可能會深深影響到自我認同。


因此,培養一定的敏感度來識別和理解微歧視十分重要。

有一次我說錯話,被朋友嚴厲的指正說,我表現出「微歧視」。當時,我感到非常喪氣,明明我理性上都知道尊重、平等的觀念,也想要當一個政治正確、友善的人,但為什麼還是會不經意地傷害到別人呢?心理學中,有一個理論可以解釋這個現象:內隱態度(Implicit Attitude)或內隱連結(Implicit Associations)。這指的是一個人對某一對象或群體的態度,

這種態度可能是無意識的,可能與表面上呈現的態度不同,因此不容易自覺。例如,人們可能在無意識中將女性和家庭聯繫在一起,或將特定種族、國籍的人與某些特質聯想在一起。心理學家通常使用隱性態度測試(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來評估內隱態度。

此測試需在電腦上進行,受試者會被要求依據詞彙類別盡可能快速地作出反應。IAT的原理是,如果受試者主觀認為兩個概念有高度相關,而作業規則正好也與受試者內在的規則一致,則反應時間會較快;相反的,若作業的規則與受試者內在的概念不一致時,便會產生衝突、矛盾的感受,導致反應時間變慢。IAT表面上是詞彙分類的作業,所以不像一般自述量表,容易讓人得知施測目的,加上要求受試者正確且快速的作答,也讓受試者沒有機會去啟動理性去思考測驗的目的,只能用直覺下判斷,因此可測量受試者的內隱態度。

具體的例子如,一位對黑人有偏見的受試者,其內隱態度會傾向將「黑人」與「負向評價」放在一起,而將「白人」與「正向評價」歸於同一類,若作業規則指示「當黑人的圖片或負面評價詞出現時,按左鍵,白人的圖片或正向評價詞出現時,按右鍵。」這個分類規則正好與這位受試者的內在規則一致,受試者只要知道與不好的概念有關的詞要按左鍵,與好的概念有關的詞要按右鍵便可以自動做反應。但是當作業規則相反時,受試者需要抑制既有的內在規則,

這個瞬間的遲疑便會增加反應時間。根據作答時間的差異,此實驗會映照出受試者心中的內隱態度有多強烈。


想實際試試看內隱態度測驗嗎?這裡我找到了臺灣版的內隱態度測驗,雖然這個實驗的準確性可能不如過程嚴謹的IAT高,但因為內隱態度跟文化緊密相關,因此我選擇這個由臺灣人設計的測試。https://yahoo168.github.io/web_final.github.io/


我做測驗的心得是:這個測驗雖帶有預設立場,我們仍然可以從過程中反思:

自己做出反應的時間是為什麼變慢呢?這個想法又從何而來?其實,內隱連結不必然是「歧視」如此負面的事,也可能會從自己生活中的其他面向反映出來,例如,「哇賽心理學」有一篇文章指出,人們總是宣稱自己是以寵物的個性來決定是否認養,然而經過內隱連結測驗後,發現毛色扮演了決定性因素。多數人會認為橘貓個性較友善,黑貓則被與萬聖節的不祥、厄運連結在一起。而其它看似中立的事,例如職業選擇,或者要走進哪一間餐廳用餐等等,也都可能受到了內隱態度的影響。


延伸思考

試著挑選一個生活中的購物決定,並分析自己下決定時考量的重要因素,例如顏色、風格、材質等,列出一個清單並且一一檢視,這些特質是不是有讓你跟特定群體聯想在一起呢?如年齡、國風、社會地位,或其他的價值指標,而這樣的關聯是正面或負面的?為什麼?


行動

知道自己特定方面的內隱連結之後,下一步是去拆解、分析,是什麼讓你自己建構起這樣的內隱連結?無論是媒體,抑或是身邊的人,可以區分看看是哪些資訊來源強化了某些觀念,然後評估是否需要減少接觸,或嘗試增加另一種聲音,平衡報導。


13會員
38內容數
你將讀到的不是書評,也不是影評,而是一些新的思考切入點。這裡會有對多元議題的探討,在梳理議題脈絡後,會由此議題為核心,進行延伸討論,談談相關的文學與影視作品對此議題有什麼樣的闡釋,也會從不同視角切入,分享不同作品各自有什麼樣的觀點,而他們之間又是如何對話。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