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避免熱戰 緩和對抗仍艱難

2024/01/16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張登及(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2021/3/12 中國時報12版

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210312000699-260109?chdtv

 

拜登總統上台、後川普時代初啟之際,美中近期較勁有四個彼此相關的事件,值得觀察。首先是川普主義還在美國上空盤旋,壓制拜登對華政策的空間。美中競爭雖是大勢,但競爭「方式」美國兩黨看法頗有差異。川普鷹派主將龐佩奧近日接受中央社訪問,肯定繼任國務卿布林肯批評中共人權之餘,還不忘施壓監督,即是一例。

 

其次,拜登主張「能合作處合作,該對抗時對抗」,所以他仍在春節與習近平主席通電長談,日前又確認布卿與國安顧問蘇利文將於18日與大陸首席外交官、中央外辦秘書長楊潔箎、外長王毅在阿拉斯加首府進行2+2會見。這個安排近似以往華府高官東亞行的慣例:訪問日韓之前或之後,加訪北京。只是兩強氣氛不佳,才移師安克拉治。可見從去年底北京頻頻呼籲對話,雖不能制約美方對大陸內政的批評,但「管控分歧」的主張,則有一定共識。

 

第三、關於「管控分歧」,美中大方向雖有共識,但力度與信用還要測試。日前媒體報導,川普卸任前夕發生國會山風暴,國務院仍規劃聯合國大使克拉芙特旋風訪台。她後來臨時取消行程,原因不是準備交接,而是共軍透過兩軍聯繫機制,告知美軍將強力反制。五角大廈評估後,建議白宮慎重處理;此事可能也促成臺灣調整涉陸有關人事。但這些細節近期露出,應與美中互動有關。

 

第四,北京方面雖數月來呼籲緩和關係,但一月間人大常委會通過「海警法」、三月以來提出改革香港選制,加上為斬斷美方長臂管轄以捍衛主權的「涉外法制」,這些發展也顯示中方的決心:和解如果是要打破北京底線,就不再妥協。同時美國正積極籌備各類「民主+晶片+海權+公民社會」的抗中機制,印太司令部也提出在第一島鏈部署劍指中國本土的陸基中程飛彈,顯示美方仍尋求以往在大陸領海之外,鄰近水域的絕對優勢。這又使得外界認為,中美目前管控分歧、有限合作也只是象徵性的,誤判導致的衝突甚至戰爭,仍有可能發生。


美國著名專家奈伊(Joseph Nye)近日撰文指明,美中權力移轉現象固然是事實,但雙方切忌過度自信與誇大恐懼,否則仍有夢遊(sleepwalking)掉進大戰的危險。尤其是美國正流行一些誇大自己沒落、或高估中國擴張能力的論點。但事實上美國雖不可能總是如德日戰敗後那樣,在世界經濟中獨霸一方。反觀中國脆弱的地緣政治條件,則是它經濟再如何成功,都難以根本扭轉的障礙。不僅美國應該同時戒除傲慢與惶恐,大陸知名國際關係學者時殷弘也在稍早為文分析「中美戰略競鬥」的風險。在「幾乎全面惡化」的中美關係中,他認為大陸可能高估了美國的衰弱,遂可以爭取多個領域的優勢來實現復興。中國的積極,致使美國採取「全社會、全政府」的對華政策。兩強意識形態對立與資源動員的程度,恐怕超過1900年以後英德關係。

 

其實時殷弘所說的鄧小平「相對審慎、國內優先、遇險退避、不憚讓步」的戰略遺產,也是美中目前透過有限接觸與危機管控,處理脆弱關係的特徵。只是礙於某些內政因素,最重要的「不憚讓步」似乎最難達成。對中方,像是經濟體制與港台等問題,涉及「總體安全觀」的政權安全與體制安全核心。對美國,激進進步派自由主義固然有助壓制川粉,卻極可能重蹈過度擴張;既疏離某些重要的威權盟友,又迫使中俄更加團結。若要緩解這些「國內優先」造成「讓步困難」的壓力,恐怕得要嘗試恢復低政治、功能性的互動,像是領務、衛生和教育交流,才有機會。這個漫長過程中,隨時都可能爆發高張力的事件。這不只是對和平的煎熬,也考驗兩國決策者的智慧。

10會員
76內容數
版主服務於臺大政治學系,偏見是喜歡從歷史與結構兩個角度出發,去探索國際關係、兩岸關係與地緣政治條件下,人的處境。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