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3年,我們的房市代表字是「漲」──這是繼2021年後,「漲」字第二次雀屏中選──它不僅象徵了年輕世代的無奈與困惑,也揭露了台灣房市長期以來,剛需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
日常的窮忙、不斷膨脹的物價、完全看不到車尾燈的房價,早就讓原本懷抱買房夢的年輕人徹底涼去──2023年第3季的全國房價所得比是9.86倍、台北則是15.67倍,相當於得要過上10到15年的絕食生活,才能買到一間房子(而且絕食的同時,年限會變得越來越長)。
買不起房,但我買得起小確幸,如果新年新希望只剩下房東不要再漲我租金,那為什麼我不能趁熱喝掉手上這杯星巴克?
「反正現在買『新的』,也不會跟我家那個四十年老公寓差多少啦!」
萊拉今年35歲,大學一畢業就投入了職場。雖然工作還算認真,但由於專業並不突出,因此輾轉換了幾份工作,薪水還是在三萬出頭打轉。當同事們在茶水間聊起買房的話題時,她低頭看了看自己的美甲,漫不經心地回應道。
「前幾年有想過買房,但是房價真的漲得太誇張了,就算爸媽拿頭期,我薪水根本也負擔不起『能住的』房子。想想就算了,反正家裡只有我一個小孩,再等幾年繼承也還好,搞不好到時還可以都更。」
萊拉是土生土長的台北人。雖然家裡地址勉強能和「台北市」搆上邊,其實也只是位在南港和汐止交界,邊陲地帶的老房子。然而萊拉也無所謂,反正台北老房滿街都是,預算內的物件屋齡更老、機能更差,正常物件的房價早就漲到看不到車尾燈,想用她龜速成長的薪水買房,希望渺茫。躺下來等,可能真的還比較快。
等房族的告白:
你會不會和我一樣
把希望寄託在別人的身上
既然房價的漲幅根本看不到盡頭,如果家裡有房,不如就慢慢等來得輕鬆吧!根據內政部統計,2023年前3季的房屋移轉數量逾5.8萬棟,而其中繼承移轉的比例高達17%──代表每6筆房屋移轉,至少就有1筆是由「等房族」所接手,較去年同期增加了14%。
如果我們再更仔細地觀察八都(六都+新竹縣市)的房屋移轉情形,可以發現幾個有趣的現象。第一,八都中繼承移轉比例最高的台北市,房價亦居全台之冠,顯示不動產價值越高的區域、越容易出現等房的情況
第二,買賣移轉比例超過七成的桃園市、新竹縣、新竹市和台中市,或許是因為人口外溢,或為高資產族群的主要投資標的,都存在明顯的外部需求拉力。因此,這些區域的繼承移轉比例都明顯偏低。但這也不代表桃竹中的孩子無房可等,有可能是因為原房產具備區域紅利,換屋繼承可能更加有利。
北漂十年後,阿德終於覺得受夠了。
新婚一年、寶寶再幾個月後就要出生,夫妻倆擔心孩子的哭鬧聲會吵到公寓分租的室友們,決定拿出積攢已久的買房基金,開始認真積極地看房。看了一輪,兩人不僅精疲力盡,還吵了好幾次架:新成屋太小太貴、中古屋太老太遠,不管是居住條件或是房屋價格,根本找不到適合小家庭的房子。
「台北房子真的漲到太貴,就算我跟太太收入加起來超過15萬,還是覺得預算不夠買到理想的房子。如果心一橫買下去,繳完房貸,家裡其他開銷就會很緊繃!小朋友出生就是花錢的開始,我寧願留多一點錢讓全家人過好一點的生活……」
雖然台北資源的確比較好,但房子買下去就是半輩子的事情,而且家庭在每個階段的需求都不一樣,阿德不想讓生活被房子綁死,和太太商量後決定結束北漂生活。夫妻倆都是自由職業者,沒有工作地點的限制,但為了會議方便,他們還是選擇了鄰近的桃園作為居住地點。
「我們後來買的房,月付金完全在預算內,坪數、機能也比台北同預算的房子好很多。我們還是可以維持租房時的生活品質、偶爾犒賞自己,重點是不用窮養小孩。與其執著台北那些看得到卻吃不到的資源,我覺得這個實際很多。」
脫北者的告白:
我們只喜歡小確幸
放棄去改變不公平
像阿德夫妻這樣的族群,被稱為「脫北者」──雖然沒有完全躺平,但他們一樣拒絕成為房奴,更拒絕成為房價不對等的犧牲品。台北市屬於高度開發的成熟都會區,由於可用的新興重劃區有限,平均屋齡高達36.87年,而房價所得比卻高達57%,遠遠超過了一般可負擔的範圍。
當收入的大半都必須投入房貸時,就會直接壓縮到其他的家庭預算規劃,例如保險、教育、旅遊,甚至是投資等,都會受到很大的限制。可用資金的限縮,也會使家庭的風險承受力變得脆弱,日常開支都已經非常緊繃,一旦發生任何意料之外的變化,都可能讓整個財務體系崩毀。
脫北者不願意,也不想承擔房市機制不公,為自己人生所帶來的風險。他們的躺平心態是:既然知道環境惡劣,不如就直接離開這個困境,重新開始。然而,脫北者表面上看似是「主動選擇」拒絕承受不公平的房市機制,但實際上他們的拒絕,卻是來自對無力改變房價結構的「被動反抗」。
扭曲的房價結構是難以被撼動的,即便政府對投資客祭出限貸令大鍘,以各項房貸利多向自住客招手,都無從扭轉房價高漲所帶來的負擔。房價漲勢不停,就還是會不斷有「脫北者」出現;而外溢帶來的強拉動,又會使該地房價平衡受到嚴重干擾,最終落入各地房價「台北化」、居住正義永遠無法實現的惡性循環中。
「我還是想買房啊,誰不想要有自己的房子、不用看房東臉色。但有時候我還是會覺得好累喔,乾脆放棄算了,把那些錢拿去出國玩不好嗎?」
難得的休假日,小琪接到主管通知有急事要立刻回公司處理,即使心中有千百個不願意,她還是拎起包出了門──因為她想要多賺一點加班費,才能快一點存到頭期款,買下屬於自己的房子。即使小琪不喜歡現在的職業、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步調,但是因為薪水實在很不錯,也就咬著牙繼續做下去了。
小琪的男友常為此和她吵架:「這樣加班賺錢存頭期有什麼意義?等你買到房、貸款繳到完,人生也差不多要結束了。反正房價這麼離譜,薪水根本負擔不起,不如多多投資自己。買一間房,真的有比無法複製的生活體驗重要嗎?」
然而小琪認為男友根本就不懂她的堅持:「我想要的體驗就是有自己的房子啊!你知道只能按照房東規矩生活、就算房租漲也搬不走,有多痛苦嗎?」兩人總在針鋒相對後不歡而散,小琪甚至認為男友就是個躺平族,只會把自己的快樂擺在第一順位,看似懂得活在當下、卻對未來沒有規劃,心裡不禁萌生了分手的念頭。
躺平的人生觀,
真的是種錯誤嗎?
躺平這種觀念,其實並沒有對錯之分,它是一種對於人生的選擇,也是一種對待生活的態度。無論是為了買房拚盡全力、甚至不惜犧牲生活品質,還是接受每一個現狀、不再為買房與否而焦慮,都只是個人的選擇而已。
畢竟房價高漲的現狀,背後成因錯綜複雜,即便政府積極推動各項打炒房政策,也難以全面實現居住正義的理想。買房沒有錯,不買房也沒有錯,住居雖然是剛性需求,但絕不能成為一種盲目的追求。唯有在每個階段,好好選擇最適合當下的理財規劃,找到屬於自己的步調與平衡,才能把生活過得最好。
不知道你對2023年的房市關鍵字「漲」,抱持著什麼樣的想法呢?但是無論如何,一定要記得:妥善理財本來就是人生中的重要課題,與房價漲幅、決定買不買房都沒有關係。千萬別為追求買房而過度壓縮生活品質,也別拿不買房作為過度消費的藉口,過猶不及都不是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