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遺愛永存
全50分鐘
語音→
全篇https://youtu.be/OWxehlgnkSc
分五篇
一.https://youtu.be/GkfIfcMDJdw?si=COeTrDlxv2hla1e
二.https://youtu.be/3RUBJK5cutw?si=IS6UH09rhZ74rJvM
三. https://youtu.be/ycnK7fLgZ3I?si=jO4jparWVhRxriMX
四. https://youtu.be/BebuG5NNG2Y?si=ZL-6Yjaakbl7rvSA
五.https://youtu.be/2EEu5iE9BTY?si=3zRYqxoXSGR8yf5h
第一篇《本文重點人物簡介》
陳朝琨
勤奮好學
民國6年(1917年),父親出生於廣東省興寧縣松山圍板橋碑,在家中排行老二。幼時算命先生斷言他命帶魁光,買馬趕田莊。初中畢業後,他曾教書兩年,後考入興寧第一中學高中部,念了一年。適逢抗日戰爭爆發,旋即被徵招進入軍醫學校,在貴陽受訓一年,之後分發至部隊,隨軍轉戰大江南北。戰後隨部隊來到台灣,曾居住於花蓮、潮州、長治。經同學幸至中引薦,進入鳳山陸軍軍官學校擔任醫官,在官校流行病期間立下大功,獲得長官徐德明賞識,連續晉升數級。
視病猶親
父親閒暇時在家行醫,視病猶親,不分晝夜,隨時開門應診或出診。鄉里傳頌不絕,當年寧安診所曾是屏東縣長治鄉最大的民間醫療中心,連鄰近的麟洛鄉居民也慕名而來。45年間救人無數,84歲時北上與子女同住12年,期間隨兒女遊歷國內外各地名勝。
兒孫成就 滿懷於心
長子(碧灣)出生於花蓮,現任職於台灣光罩與昱嘉隱形眼鏡、英諾華公司;次子(璧榮)出生於潮州,目前擔任英諾華公司顧問。三位女兒中,最小的璧珊常從石牌到中和撒嬌探望,令父親甚感欣慰。
父親重視教育,時常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勉勵我們。幸而子孫們未辜負他的期望。但因政治局勢,終其一生無緣返鄉祭拜雙親,只能託第三地友人寄款回家鄉,成為父親一生最深的遺憾。
為人正直
父親一生清廉自持,僅有一樁自認的虧心事。當年家境清寒,求學時需自備米糧,在破廟升火煮粥果腹。一次應好友曾令生邀請,偷偷進入學校食堂共餐,吃了一頓未付費的飯,自此終生愧疚。除此之外,他常以捨正道而弗如自豪,堅守正直至終老。
晚年詩意
晚年父親每日將幼時所記詩詞書寫於宣紙,交由媳婦送至福和國中作為教學資料。過年期間也常書寫春聯贈予教友,一日可書數十張。每日傍晚,他必至中和四號公園散步,與好友拍手唱歌,極喜愛逗弄小孩與小狗。
近年來,父親思念雙親情深,但因阿茲海默症使時空感混淆,常以為雙親仍在世,仍思念著要將子孫們贏來的獎盃、考取的證照帶回老家炫耀。即使是孫子服役期滿所獲得的重達五公斤的憲兵人偶,也想親自扛回故鄉獻給遠在天邊的父母。
如今,父親的人生暫時告一段落。願他的返鄉之旅一帆風順,能與思念多年的老父老母再度團聚,永不分離。
傅珍秋
童養媳的故事
清朝末年,珍秋這個女娃兒穿的一身簇新的衣服,被送到廣東省興寧縣的文子村,文子的由來是這裡出了很多文人。女娃兒是王家的童養媳,也是將來陳氏家族的關鍵人物。她活到96歲,走的時候是半夜,我懷著感恩,在她房間,夜半踩著裁縫車,通宵為她縫製了一套紫色金花套裝,似乎感覺她正看著我做,我不害怕;懷恩堂追悼會上,女兒、女婿、五個孫媳婿、十個曾孫圍繞著她,一百多個人唱著「奇異恩典」紀念母親、外婆與婆太輝煌的一生。
領頭羊-珍秋(1910 -- 2005)廣東興寧人,是慶元先生的外婆,孩子們的「婆太」(客家話的曾祖母),出生於清末,堪稱前朝古人,慶元都習慣和孩子們一起喊老人家婆太。婆太一生處世明理重義,艱苦卓絕,勤儉持家,愛護子孫,無私奉獻,一直是慶元人生明燈。
婆太名諱傅珍秋,生於1910年滿清末年宣統年間,在廣東興寧鄉下,她的父親是個豬肉販,家有八個兄弟,唯獨她是女孩,只因食指浩繁,出生不滿一歲就被送到文子村王家,當童養媳去了。當時小女娃兒被送走,她身上穿的新衣裳,隨後還被帶了回去,聽起來真不可思議,連一套衣服都捨不得,難道自家骨肉送人做童養媳,竟是這般無情?
王家人好詩書,炳光母親,用米羹一口一口餵養媳婦,圓圓的臉蛋非常討喜,身軀日漸長成,養豬耕田樣樣上手,誰也沒想到她後來還當選為文子村人民公社大隊長,管理200多人的工分(工作點數)及口糧。婆太從小喝她婆婆的奶水長大,童年就能做盡所有的家事,舉凡種田、養豬的粗活,到下廚燒菜、做飯,洗衣、清掃等,十分認份地全部一肩擔起,無怨無尤,艱苦自立。
珍秋之夫王炳光-高富帥
炳光十幾歲即出外經商,長得又高又帥,担任江西贛州稅務官,租富商名下之屋,屋主女孩年方13歲非常仰慕炳光,願為他做小,第二年生下一女,翌年回到文子村,看童養媳年輕貌美,同房共寢,珍秋隔年生下泉珠。
七歲那年的泉珠,見父親抽屜滿滿的龍銀,泉珠把玩那些閃著光的錢弊,父親笑著問她:「想要嗎?」泉珠望著得意的父親,父親拿了一個給她,要她好好保存,一直到現在泉珠還有這塊龍銀。珍秋將炳光賺得的銀元都拿去買田產,泉珠陷入回憶:「要是供我讀書,說不定我現在是另一個張幼儀了」
珍秋一人守著王家
1949珍秋一人守著王家,不久共產黨文化大革命,因為人民公社需要一個成分良好的人,珍秋被選上人民公社大隊長,管理村子200多個人。每天都要替所有的人打工分,擔任生育大隊輔導隊長,因為一胎化政策,有時候還要協助打胎。紅衛兵追殺族人王越(廣東中山大學副校長)到廣東興寧家鄉,珍秋有天夜裡看到紅衛兵,勇敢鎮靜擋在門口,大聲喝斥紅衛兵:「這是我的家人,你們敢來我就跟你拼了」,從此王越家人非常感謝珍秋。
第二篇《珍秋在台灣》
珍秋1980輾轉到台灣,到台灣那年,璧榮與朝琨同學姪女-慶元結婚,跟著曾孫輩喊"婆太"
珍秋(婆太)趣事
你今天走了幾圈?
孫子阿榮每天早打招呼的第一句話:「你今天走了幾圈?五圈半!啊!好厲害呀!」婆太每天4:30一定會到四號公園去散步。婆太有一個招牌動作,就像鄧小平一樣,高舉右手過肩,跟人打招呼,幾乎整個四號公園的早起散步者都認識她。
珍秋的需要口袋裝了錢她才有安全感,她到了90多歲的時候,常常會主動跟慶元要錢,也許她覺得有錢才能要做什麼就做什麼,要吃什麼就吃什麼,她在大陸上的時候應該也是過慣了好日子的。「你給我一點錢吧,我沒錢了。」婆太最大的享受就是到市場去買客家話叫鯇魚,婆太喜歡買鯇魚的頭,煮了一鍋湯,有的時候慶元的母親跟她一起吃,這是她們最大的享受。這種鯇魚是草草魚,膠質很多,煮出來的湯是純白的,常常吃魚頭,老人家頭腦清楚,也是一件很值得的事兒。
床底下的塑膠袋是寶
這些塑膠帶我放在這裡,是要等到回家鄉的時候帶給家鄉的人,這是很好的禮物啊,用不爛的、千年不壞的。婆太從大陸上帶來一個錫作的茶葉罐子,可裝日常吃食的罐子,非常的重,有一個高蓋子,純手工打造,從大路廣州帶到香港,再從香港帶到屏東,又從屏東帶到臺北,不管到哪裡都要抱著,這錫作的茶葉罐子可能是裝她寶貝的。
藏在被子裡頭的酒釀
「裡面有我做的酒釀,你不要打開」婆太喜歡釀酒,大陸帶來的酒麯至今還留有很多,她會買糯米用電鍋蒸熟,裝著酒甕,直接拌入酒麯,然後放在棉被當中保持溫度,大約一個星期就可以變成甜酒釀。
這個空心菜是阿榮吃的哦
曾孫學他爸的口氣:「這個空心菜是阿榮吃的哦!不要炒」大家會心的一笑。
婆太每天會負責洗菜,空心菜是璧榮最喜歡的菜,如果只剩一些了她不准慶元去炒,曾孫陳耀東看多了就會學婆太的口氣說:「這個空心菜是阿榮喜歡吃的哦,不要炒留給他」大家會心的一笑。婆太最疼他的孫子,每有什麼好吃的一定留給阿榮,因為婆太一向認為男人工作辛苦需要最好的,每次盛飯亦是如此,上面較為乾爽的的飯一定先刮下來留給阿榮吃。
「婆太」自己去整牙
蛀牙痛死我了,我找了一個牙醫師,把它拔了再說吧!接著又補好了前面的門齒,人整個變漂亮了。那天婆太牙痛,沒有告訴家人,自己找了秀朗國小對面牙科拔掉蛀牙,補了牙套,順便修了門齒,變更漂亮了。婆太一向獨居慣了,所以有很多事情的決定,她想要買什麼來吃,她一向都是自己做主的。
你說國語,我說客家話,⋯⋯你說什麼?
有一次婆太跟著慶元去基隆路世貿中心看電腦展,慶元把婆太稿丟了,她自己叫了計程車,婆太只會說客家話:「載我到福和橋』,說了好幾遍,司機才聽懂。平常她跟兩個真身的對話亦是如此,她說她的客家話,孫子略聽得懂,孫子回國語,她也略略聽得懂,有時候在旁的我,實在覺得十分有趣。
你現在不顧孩子,以後你會後悔喲
你現在不顧小孩子,以後你會後悔哦…你只顧打球,將來你就會後悔的!
這是婆太常常和阿榮說的一句話:「你現在不顧孩子,以後你會後悔喲」說的果然沒錯。阿榮喜歡打球,往往假日都泡在球場,小孩子是由慶元,還有婆太以及慶元的媽媽照顧。果然沒錯,現在當爺爺了方知後悔,阿榮跟兩個小孩子小的時候都沒有玩在一起。
葉子總是會掉落
婆太總是早起,常告誡我們「早亢一日當三朝」早起一日當三朝,我們起床時,她已經繞公園走過五圈,她的招牌動作就是舉起右手與臉同高,和熟悉的人打招呼,她認識的人很多,雖然語言不通,但都變成好朋友。婆太很少生病,當她偶爾身體不舒服沒去公園時,公園裡的人總會問候她-老人家今天怎麼沒出來。
到了婆太90多歲的時候,我們一起散步,看到葉子飄落,她曾有感而發說,「葉子總是會落下的,老人不走,小孩陸續出生,那麼多的人要住哪兒?」我聽了不勝唏噓。婆太95歲時,我先生到中國大陸上海任職,有一天夜裡,她脊椎劇痛無法平躺,醫生診斷是壓迫性骨折,一個月間,驟然便矮了一吋,加上她的小腿靜脈屈張,經常血管爆裂滲血,我不敢輕易移動,讓她躺活動輪椅床,這也是我深感過意不去之處,最後與家人討論之後,就送婆太到安養院暫住。
我知道婆太想和我們一起到上海,但很遺憾她脊椎一直站不起來,又影響泌尿系統,不方便遠行,每家醫院的醫生都說,婆太年紀太大,動手術很危險,最後三軍總醫院腦神經外科的劉醫師禁不住我們的要求,為她做了個脊椎鋼釘手術,婆太身體狀況底子好,加上醫術高明又有主保佑,手術非常成功,我睡在加護病房旁家屬休息室的上下舖兩三週,也不以為累,地下室買護理用品回到病床旁邊,病床旁邊教友說,剛才在醫院的牧師見證下已經成為基督徒。
殆狀況穩定之後,送回安養院休養,後來有天半夜,我人還在大陸,婆太因為尿道發炎,腎功能變差,送到三軍總醫院,當夜呼吸曾停頓數分鐘,發現已晚,腦部失去意識,變成植物人,就這樣經過半年,婆太在呼吸治療中心度過了她的餘生。
她走的時候是半夜,我懷著感恩,在她房間,夜半踩著裁縫車,通宵為她縫製了一套紫色金花套裝,似乎感覺她正看著我做,我不害怕;懷恩堂追悼會上,女兒、女婿、五個孫媳婿、十個曾孫圍繞著她,一百多個人唱著「奇異恩典」紀念母親、外婆與婆太輝煌的一生。
每一次慶元到三軍總醫院看病,總是會回想起這件事兒,從汀州路搭接駁車到三軍總醫院,時間大約是半個鐘頭,車子經過民權大橋,直接進入醫院,卻從來未曾到過成功路,原來那就是內湖區,因為經過將軍嶺之後,就會來到文德捷運站,慶元萬萬沒想到這個地方,最後成為慶元和阿榮養老之處。
第三篇《命帶魁光,買馬趕田莊》
命帶魁光
民國六 年(1917年),廣東省興寧縣松山圍板橋碑,陳氏家族老二朝琨出生,從小算命說他命帶魁光,買馬趕田莊,初中畢業,教過兩年小學,後考入興寧第一中學前段班,念了一年,正值抗日戰爭,旋即徵招進入軍醫學校,在貴陽受訓一年,分發至部隊,轉戰大江南北。
泉珠年方8歲,父親炳光生了一場病之後過世,珍秋獨自撫養女兒,炳光親妹即珍秋的大姑,年方十八,先生早死,搬回娘家,兒子-學群,個性極為憨厚,和泉珠一起長大,泉珠卻天資聰明,原就讀育樂小學,是一所教會學校,注重多元教育,泉珠怕自己考不上初中,還自作主張轉學,甚至珍秋都不知情。珍秋每星期派人送一些好菜、好米到師範學校,並把學校分配的次等米帶回自己吃。
泉珠13歲,個子不高,臉色紅潤,想考簡易師範學校,年齡不足,就近先讀附近龍田中學,在學期間,敢說敢言,班上認為校長分配教室不公,她帶著同學一起抗爭,老師見其伶牙利嘴,漸漸喜歡上她,老師是石馬村人,托媒人來説親,不巧那天媒人群裡頭有個人踼到石頭,腳拇指踼爆流血,被視不詳,說媒之事作罷。
媒妁之言
泉珠畢業前憑媒妁之言,與鄰近村莊板橋碑陳朝琨通信半年,不到18歲訂婚,未料珍秋後悔,央求在外唸書的侄子王越(後來是暨南大學副校長),欲賠錢退婚,醜女婿前往廣州大學拜見王越,朝琨雖服軍職,談吐見識卻不同一般青年,所寫信件文筆皆上乘,深獲王越的欣賞,王越打包票,勸説珍秋,並為他倆証婚,宴請廣州親友於白天鵝酒店。
化妝成乞丐
婚後朝琨參加抗日戰爭,担任醫官受俘共軍,深受器用,朝琨潛心多日後,臨陣脫逃,躲在橋下,待軍隊過去,尋路回南京,化妝成乞丐,沿路尋找泉珠,終於在南京夫子廟附近旅社尋得,幸好泉珠一直留在當地,沒有離開;旋後朝琨所屬國民黨軍隊在徐蚌會戰打了個敗仗,撤退到江西。
泉珠守在岸邊,看著一艘一艘的船,沒找著朝琨的部隊,泉珠過江回家鄉,共產黨嚴把關口,持有槍械、攜帶黃金,一律抓去槍斃,泉珠機伶,把唯一的金飾打成長條,塞進一管牙膏,大方鎮定,僥倖過關,在廣州與夫婿會合,雖然距離廣東興寧不遠,朝琨卻近鄉情怯,隨部隊直接坐船從珠江過台灣海峽到臺灣,從此與父母親天人永隔。
第四篇《金條一段一段的切-只為了看電影》
我衹是來臺灣玩一玩的,也許一年半載我就要回去了,有電影可以看,住在旅館多舒服啊
泉珠:「馬你個屁,你自己沒關門還罵我,沒想到後來,這位團長太太的妹妹,還讓我住在他們的宿舍。」泉珠:「1949年我們的船航行在臺灣海峽,雖然船艙擁擠睡的不是很舒服,但是跟旁邊的軍眷們聊天成了一大樂事,有一天我上廁所看到門沒關,我推了一下,裡面的一個女人大叫馬你個屁,我也罵回去,我說你自己門沒關還罵我!沒想到我們後來還成了好朋友,下了船之後還讓我住到團長家。」
流行病期間,立了大功
1949年朝琨到台灣,住過台南、花蓮、潮州、長治。在花蓮生了碧灣、在台東生了璧華,又輾轉到屏東潮州,生下璧榮,火燒莊生下璧芳、璧珊,經興寧中學同學-幸至中引介至鳳山陸軍軍官學校,任職醫官,在官校流行病期間,立了大功,獲長官徐德明賞識,連晉好幾級。五個孩子食指浩繁,朝琨有2部腳踏車,一部放在家中,一部放在鳳山,每逢下班急忙從公路局麟洛車站趕回,病人已經在火燒莊租屋處排隊,等待看病。朝琨40歲退役,在屏東縣長治鄉開設寧安診所,泉珠擔任護士,原來小學老師的她,還當起了陳家嚴格的教育長,孩子們自小都畏懼泉珠。
朝琨視病猶親,敬業樂業,某次狂風大雨出診某鄕戶,大水溝積水滿溢,難辨識路缐,幾乎滑入水渠,深更半夜也會開門應診或出診,鄉裡傳頌,寧安診所曾是屏東縣長治鄉人的最大醫療系統,連隔壁麟洛鄉的人也風聞而至,45年中救過不少人命,也曾經治好碾米廠老闆娘難纏的皮膚病,獲贈千元大鈔。
梅竹山莊
1997年朝琨80歲,寧安診所結束,北上新竹,住交通大學對面的梅竹山莊,期間大兒媳就近照顧,夫妻時常隨子孫遊覽國內外名勝。這是朝琨夫妻倆最快活的一段時光,朝琨夫妻極重視教育,常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明訓教導子女,幸好子孫都不辜負期望,屏東長治家裏的客廳,掛了一排學士照,一共5張,是朝琨夫妻得意之事。
朝琨做過一件虧心事,始終耿耿於懷,每每憶起興寧中學期間,家窮只能自備米糧,在破廟升火煮粥,日食兩餐,晚上皆空腹入寢,朝琨總是對璧榮說:「曾令生是我最要好的同學,他家裡比較有錢,在校搭夥,屢次邀我進學校食堂吃飯,我實在不好拒絕,捨命陪他吃了一餐沒付錢的飯,終身愧疚。」朝琨每每提及提到此件糗事,他常後悔,但是他也非常自傲:「除了這一件事,我終其一生,捨正道而弗如”」
中和寫春聯
2008年,泉珠思念母親年歲已高,遂與朝琨從新竹遷至中和,每日早晚陪母親到中和四號公園散步,並與談得來的朋友唱歌拍手,極喜逗弄小孩或小狗。晚年朝琨罹患阿茲海默症,縮短了時空,他有時以為父母仍七、八十歲,每日思念父母,一心要將子孫打球贏來獎盃,考試得來的證照帶回老家,祈盼能夠光宗耀祖,即使是孫子-耀南服役期滿因表現良好,獲長官頒贈的憲兵人偶,重達五公斤,也想親自扛回家,給離別66年的老父老母看看。
慶元每日陪同朝琨,將小時所記詩詞,比如”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寫在宣紙上,交給慶元送到福和國中當教具,過年寫春聯送給教友,每日可寫數十張也不厭倦。慶元時常在公園裡拜託公園裡的一些正在運動的女士們,等一下有一位老先生公出來散步,老先生手上會拿一些書法作品,請你走過去從他手上接下一份來,我先謝謝你。
在家裡寫的時候,慶元已經告訴朝琨,公園裡有一位老師,正等著他拿書法過去呢,這樣子公公書法也寫了,帶公公到公園散散步任務也達成了,可稱是一舉兩得,朝琨到96歲的時候還天天能寫書法,每日由璧榮跟他聊天踩原地腳踏車半個鐘頭,他臨走的那一天早上還踩腳踏車,和璧榮有說有笑呢!公公真是一位有福氣的老人。
一片葉子飛到空中又落下來
他的人生暫告一段落,終能返鄉伴著老父老母,永遠不分離。
慶元與璧榮走在中和4號公園,突然前面揚起一陣風。一片葉子飛到空中又落下來。我問璧榮:「說我們到雙和醫院去把爸爸接回來吧。」
才沒走幾步,璧榮就接到醫院打來的電話。醫院通知璧榮爸爸不行了,我們馬上趕到醫院,爸爸已經進入彌留的狀態。灣灣大哥也趕過來了,他跪在爸爸的面前。我不知道他為什麼有這種動作。璧榮和慶元衹是遺憾,前一天最後看爸爸的時候他堅決的要回家。幾乎從醫院的電動床上彈起來。爸爸握住璧榮的手求他,堅決的呼喊著:「我要回家,我要回家。」
慶元一直覺得朝琨是第二個父親,從小失怙的她很感謝朝琨,公公常常灌輸慶元一些正確的觀念,例如怎麼樣做一個正義的人。慶元非常尊敬朝琨,他說話客客氣氣從來不得罪別人,如果有不同的想法,他會用眼睛左飄右飄,心想要怎麼講,才不得罪兩邊的人。
他在鳳山軍官學校期間文章寫得很好,還登在軍陸軍關下的雜誌上,長官要他繼續寫,他想我衹是發抒情感而已,不想成為包袱,我需要養活我的家人,還有很多的事要做,他總是利用時間,怎麼樣節省他通勤的時間呢,買了兩部腳踏車,一部放在麟洛鄉公所,一部放在鳳山車站,上車時間掌握在司機手上,閉目休息,到麟洛下車換了腳踏車,他飛快的踩動他的腳踏車返家,絕不耽擱一分一秒,為的是要多賺一些錢來養家,慶元的媽媽也是如此。
泉珠老年生活堪稱幸福愉快
泉珠與外勞住在中和,所幸璧珊、璧華,經常回來探視,大兒子灣灣,雖然住在新竹,每週定期來訪,璧芳住在美國,每天都會與泉珠電話,慶元雖然住在內湖,經常與泉珠電話聊天,一個月回去一兩次,相談甚歡。所以泉珠的老年生活堪稱幸福愉快,除了看電視、看報,還早晚至四號公園運動,與老友聊天,腦筋靈活,只有血壓稍高,三個月到雙和醫院複診即可,常戲稱自己生性樂觀,凡事都無所謂,的確樂觀派的人比較長命百歲。
第五篇《牛拐》璧榮
大家說他是牛拐,為什麼,因為他實在是能言善道,騙了女孩子不說,還把人家騙到家裡來了。
愛說話的天性在此一展無疑
璧榮說:「從小我就喜歡畫狐零,家人稱我是牛拐-賣牛的人把牛說的天花亂墜的意思。」「記得上天那一天我穿著隨便,在陌生人的家裡不停的說,給人家不好的印象,所以第一次沒有談成,這門親事暫時擱著。」「我和我太太是相親認識的,你絕對不會相信,我有蠻多的女朋友,還有常常打來家裡的仰慕者。」「為什麼是相親認識,因為我太太有一天帶小朋友到鄉下郊遊,小朋友穿新鞋,後腳跟滲出血,帶到我家的診所,我父母看到大方有禮貌的她,留下很好的印象,就托人去安排相親。」
就在那個星期「母親匆匆忙忙告訴我禮拜天要相親,我剛好要去打球,回來匆匆忙忙換了件襯衫,就去女方家了,那位小姐剛從外返家,完全不甩這門相親的樣子,所以那一次相親之後我們沒有繼續聯絡。」
里港鄉的榕樹下
下一個醫院的老闆娘可能還在睡覺,先在樹下睡一下吧!璧榮說:「從中國醫藥學院畢業後,我擔任藥廠藥物業務員,在南部騎著摩托車,在各鄉鎮拜訪開業醫,有的時候時間不是很恰當,我只好早睡下睡個覺,等人家開了門再拜訪。」
很多的醫院醫師娘都想要把我女兒嫁給我,我不想太早結婚。「父親希望我考醫學院,接他的衣缽,可惜我的成績不夠好,沒有考上醫學院,我成了一位藥劑師。」醫生的行業,他們的小孩多數是藥劑師,我不想跟同行結婚。
救火隊-大陸臺商的心酸
同事在大陸污了一些錢,公司要他去救火
璧榮說:「因為公司幹部出了一點事情,我被臨時派到大陸,在那裡的兩年,老人家生病,慶元無法過來陪我,時常是我一個人工作到深夜,在超市買個包子,回到臨時租來的地方,蒸熱了吃。」「那幾年可以說是一直都在水深火熱當中,衹要接到家中有急事,我必須連夜買了機票,經過澳門趕回家。台灣事情處理完畢,又是一次12小時的行程,回到上海一個人生活。後來婆太過世了,妻子過來陪我,我們在那裡過了一段平靜夫妻生活。」
藥品、魚丸
今天放學回來的時候,先到中央市場幫爸爸買藥單裡面的藥,幫媽媽買兩斤的魚丸好嗎?
璧榮說:「中學時,常常必須幫爸爸去藥局裡面拿一些藥,或者去屏東中央市場幫媽媽買一些魚丸,爸爸是忙碌的鄉下醫生,媽媽是他的助手;我是家裡的小幫手。剛好我的太太說常幫媽媽在中 央市場買批發衣服,然後在台灣銀行廊下舊書攤待過好久,看書不要錢,看太久不好意思,我就買讀者文摘,回家有空的時候繼續看,看完還就可以分享給其他的兄姐妹,父母親也很喜歡看讀者文摘,我太太說她也曾買了不少讀者文摘,我想說不定我們曾經在同一空間不曾互動而已。」
「準備早餐是我的任務,妻子總是笑我,你是在給藥嗎?碟子裡頭的花生通常是5顆,如果多倒了一顆,我還會放回花生罐裡,我對每一件事情都很拘謹,我是一個藥劑師,我把每一個吃到嘴巴的東西都當成藥一樣來量測,尤其是藥,我在藥劑師養成教育當中,第一個學到的觀念就是“藥是毒”,有些藥你如果多0.01克可能就要致命的,我非常謹慎,我也要求家裡的人,凡吃藥必通過我這一關,打針更不用說了,最近要打在孫子上面的疫苗,一定要通過我這一關,目前我們還沒讓孫輩們打疫苗。」
真的習慣就好了,慢慢他們也一起過了將近40年。
慶元走在巷子裡,兩眼鼻涕縱橫。怕人家看到我的醜樣子,頭低低的翻開記事本,看到一張折好的衛生紙,這時候慶幸有這張衛生紙,擦掉了眼淚鼻涕,沒有在演一齣離家出走,想想當你流淚的時候,上帝在安慰你!擦完眼淚往家的方向走,家姥姥想想等著,責任未了呢!
心裡面一面走一面想著:「剛認識他的時候一起吃飯,他總是會先拿出折好的衛生紙,把桌子擦得乾乾淨淨,甚至讓服務生,以為我們還沒吃,還問我們想要點什麼菜。」
「有一次同學邀我們吃火鍋,洗手台的排水孔積滿了菜屑,他一點都不怕髒的幫我清理,現在每一次我做飯水槽滿是果皮菜屑,他也會先過來幫我清理。」
「他是一個很實在的人,每件事不厭其煩的講清楚,是他的個性,有時候你會覺得他很囉嗦很叨念,但是習慣就好了。」
真的習慣就好了,慢慢也一起過了將近40年。
第六篇《陳家的親友》
炳光的小老婆
我就是你們說的小三
炳光十幾歲即出外經商,担任江西贛州稅務官,租富商(江西益陽人)名下之屋,屋主女孩年方13歲非常仰慕炳光,願為他做小,13歲那年愛上興寧文子村來的炳光,註定了她一生的悲劇,死前她這麼告訴女兒:「如果我死了就用草席捲一下,我作惡太多,你爸是是江西贛州的稅務員,借住在我們家,明知她在家鄉有老婆珍秋等著,我還是嫁給了他,生了你,比泉珠大。」她也說:「我也曾隨炳光回鄉,但是受不住他家鄉人的眼光,我回贛州,把你留下在那裏受教育、結婚,還好你貌美嫁了鎮長。」
「我回到益陽(中國大陸湖南,三級縣城),協助父親事業,炳光在女兒出生後回到蚊子樹下(興寧縣鄉村),一年後大老婆珍秋生了泉珠,我一直沒有再見他們婦女,也不知道泉珠長得什麼樣子,我就是你們說的小三。」
泉珠的姊姊
泉珠的姊姊說:「我嫁過一名先生,但是那個是愛喝酒愛玩女人的,我跟他離了婚」
泉珠的姐姐讀到高中畢業,她說:「板橋埤有個陳姓青年追我,英俊瀟灑但也風流倜儻,雖然我母親不同意這樁婚事,但我與他私奔,這在那個年代是很駭人聽聞的事兒。」只因為他說了這句話:「我將來一定會很有出息,讓你母親願意到鄉下來,與我們住。」後來果然我當上鎮長夫人,不料生了三個孩子後,他在外面有了新歡,我只好丟下三個孩子回益陽照顧我母親,有一天母親對我說:「如果我死了,就用草席捲一捲,丟到大河裡,我作惡太多」。
「當然我不會這樣做,體弱多病的母親40多歲就身亡了。」「文革時期我在印刷廠做事,認識了同一個工廠的年輕人,小我十歲,他說願意娶我,那有何不可呢?曾經是鎮長夫人的我,是鎮上有名的美女,鄉鎮上有不少人垂涎呢。」大媽珍秋來大陸,我問:「你的那件衣服花色、樣式都不錯,給我好嗎?你回去臺灣再請孫媳婦慶元做一件就好了。」大媽答應了,我想她也不敢說不吧!「剛開放的時候,臺灣很多人帶了一箱一箱的衣服回來,大陸上除了一群像藍螞蟻的工人服,很少其他花色,而且樣式多數是中山裝。
聽說孫媳婦慶元常常替大媽做衣服,看起來很時髦,我穿起來也蠻合身的,那就是我的了!」「台灣人欠我們太多,也因為有親人在台灣,我們吃了不少苦,這點補償那算什麼?我的三個小孩唸了點唸書,也有好工作,生活算是不錯,老大還曾到台灣,想去看大媽女兒,也就是我妹妹泉珠,沒來得及聯絡上,甚是可惜。」「倒是妹妹來大陸兩次,陪大媽來一次,最後那次兒女們回到興寧縣城,大夥兒一起吃飯」兒子對妹婿朝琨說:「大姨丈,你們要常回來,現在不比從前,我們生活都過得不錯了」
1980年,珍秋女兒泉珠輾轉自臺灣託信來,適時大陸開放觀光,敦請王越幫忙安排當年70歲的珍秋,孫女婿黃炳光接至香港孫女璧華家,住了半年,透過救總輾轉到了臺灣。
白狗子是珍秋救活的,你相信嗎?
白狗子-廖建民,後來當到廣州佛山警察大隊隊長
珍秋活著的時候,常常跟慶元提起這件事兒:「饑荒時期,白狗子發高燒回到家鄉,我一次又一次用糖水喂活他。」之後白狗子對珍秋非常感恩,後來廖建民當到廣州佛山警察大隊隊長,珍秋在1981年從大陸依親,廖建民帶珍秋到香港邊境交給璧華先生-炳光,之後又輾轉透過救總來臺灣50多年未見的獨生女兒家。
多年後,廖建民申請來臺旅遊欲見珍秋,可惜珍秋已經過世,只見到朝琨夫妻,雙方互相感激是將近一世紀之後的事了。時局動盪不斷的有感人的事在兩岸出現。白狗仔廖建民有一名兒子叫廖偉峰,現在跟慶元和宗芳兒子組成一個兩岸小組,兩岸透過Wechat互通訊息真方便。
游梅貴輾轉自泰國寄錢給珍秋
游梅貴是泉珠師範學校的同學
泉珠:「1949年他移民到泰國經商,生活過得不錯,也好在有游梅貴,我母親才不致餓死,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家都沒有東西吃,我母親得了肝病,接到我透過泰國游梅貴,輾轉寄到家鄉的的200塊人民幣,看醫生、買了營養品吃,我母親才倖存下來,游梅貴是母親的救命恩人。」
泉珠的表哥-內埔羅學群
表哥羅學群(今年已經98歲了),我們稱他表叔,曾經是逃兵,戒嚴時間,因為坐車會暈車,每年除夕都要騎摩托車,從屏東內埔到高雄西子灣,遙望大海呼喚母親。
表叔喜歡電機、木工、油漆,璧榮和他是忘年之友,表叔做的蛋花湯是小鬼頭的最愛,他説的故事百聽不厭。
仁愛國小每天中午準時送午餐的人也是表叔,五個孩子都在表叔一一帶領下唸完小學。
朝琨診所病人預約也找表叔,耳儒目染,表叔後來也能替人看看小病,結婚後自已在偏鄉開始看診。
福郎伯送來的黑狗
黑色的土狗,我們給他取名幼獅,我們希望他非常勇敢。
璧榮總是想起這件事兒,「鄉下人很熱情,我的母親參加隔壁麟洛鄉的福郎伯發起的互助會,熟悉之後福郎伯送我們一條黑狗,這條黑狗我們取名叫幼獅。每天清晨四點多,我和哥哥會帶著幼獅去跑步,剛開始又是總是呆在樓下,不肯上樓梯,因為樓梯很窄又要拐彎,有一點滑,牠怕摔吧,可是有一天幼獅過來舔我的臉,原來牠已經不怕了,幼獅喜歡散步,每天清晨主動上樓找我們,我們非常高興的帶牠去散步。」
「記得有一天有一位警察,用手電筒照著我和哥哥的臉,懷疑我們是小偷,後來問清楚我們是誰家的孩子之後就放行了,他還告訴我們這麼早要小心。」
高賢郎-璧榮的連長
同鄉說你怎麼那麼倒霉,分到我們這個營隊,你知道這個高連長會把你們整死的
璧榮說:「我1979年在衛武營接受新兵訓練,第一天碰到我的隔壁鄉好友,他一看到我說,哎呀,你怎麼這麼歹命啊,你們連長是鐵鍊無私的人,我看你會被他整死,這位連長就是我的高賢郎連長。」「高賢郎是牡丹鄉人,過了三四十年之後,我參加恒春阿朗壹古道健走,當天晚上住在牡丹灣,一早想起來找他,幾乎問遍了旭海村找不到他,我非常失望。倒是找到了牡丹鄉旭海村的酋長高金茂先生,我留下電話,不知道會什麼時候接到他的回信,如果高賢郎連長還在,我有信心一定會找到他的。」
侯先生-香港阿斯特拉公司負責人
說如果是他要當中國阿斯特拉公司負責人,我會當他哥哥一樣手把手教他
璧榮說:「香港侯先生是我的同事,1996年我本來計畫接受瑞典阿斯特拉公司調往中國大陸,小孩子將來在那裡可以讀國際學校,慶元也喜歡豐富的生活經驗。」「大陸早年的經商模式,總是在做公關,常常需要收買醫生,當醫生的人薪水不高,業務員常常私下賄賂醫生,香港到大陸有休旅車來接我,順便問起平常你們怎麼將錢帶到大陸,同事說:「隨身帶呀!這樣子沒有證據,比較安全」我的同事曾經告訴我,他們帶錢進入大陸的方法,為了不留下記錄,常常是現金分袋裝,經過海關常常是心驚膽跳。」
「後來我一想,不對啊!這種事違反我的原則,我害怕這種生活會讓我晚上睡不著覺,所以我放棄到大陸就業。」「不過到了後來我又從臺灣羅氏調到了大陸,這時也是因為羅氏公司出了問題我到大陸來幫忙。幸好衹是兩年,不過這兩年倒是讓我的太太在上海附近玩了個夠,她規劃了一段大陸沿海的城市,青島、江蘇、杭州、桂林。」「2005年我們從大陸回來,帶著兩箱行李,一些家當連兩部腳踏車,都送給大樓管理員了,。記得我兒子曾經問我,你大陸有車嗎?我說兩部,加起來是四輪。」
我在大陸過著簡樸的生活,回到臺灣賦閒在家,哥哥叫我去他的隱形眼鏡公司當顧問,隱形眼鏡也是屬於醫療器材方面的,是我的專長,我就答應了。」「做了兩年,我又進入了昱厚生技公司,這也是光罩公司轉投資的,到目前為止,已經經過了八年,我想也該放下了,2022年6月底我們將開董事會,我辭去董事長的職務,跟我的太太能夠到處玩一玩,我們定好十年的計畫,也許會在大陸或東南亞住一陣子,然後等八十歲再回老家,過我們的晚年。」
鳳英姑姑-婆太的好友
鳳英姓陳嫁給王家-冠球先生,冠球是婆婆堂兄,在中研院任職,家中有一禎胡適先生簽名的黑白照就是冠球轉贈的,愛好文學的公公視為寶物。
我常看鳳英帶著她做的佳餚來與婆太共享,鳳英有義女住永和,她經常搭311公車往返南港、永和兩地,我母親也常盼著鳳英的蒞臨,因爲她們都是講客語,可以溝通,鳳英先生偶而回廣東家鄉,總是帶來家鄉的消息。
有一次鳳英送我們一幅碩大的中國畫,裱好的時候還擔心進不了電梯的門,結果是從一樓走樓梯扛到我家六樓的,從此那幅畫了梅花、小鳥的中國畫畫成為我們闔家歡聚時拍照的背景。
鳳英有一次告訴我們,冠球哥哥是在大陸上看著小孩玩的時候,在門前曬穀場上笑到走的!真是有福的人呢!
宗芳-神光山上吹笛手
「如果你到神光山上,看到有一個在那裡吹笛子,那就是我,每天走上來就花一個小時了,還要能夠輕易的在山上吹笛子,不簡單吧!這也是我健身的方法。」
宗芳告訴大家:「我生性樂觀,沒事的時候喜歡吹笛子可以娛樂家人,你問我是誰教我吹的,阿公教我吹笛子!也送給我這一隻笛子,我一直帶在身邊。」宗芳從每一次到神光山上吹笛子,都會寄影音檔到臺灣給慶元欣賞,慶元自然給"讚"。
朝琨二阿伯回老家,在阿公的房間看到深黑色的五斗櫃,朝琨二阿伯說:「阿公給我左下角這一個格子,放我自己喜歡的東西。」邊說邊拉開這個格子,左手往裡頭探究,很高興的抓出一副彈弓,興奮地說:「真高興,這個東西還在這裡已經有60年了,還在呀!還在呀!」
阿公的房門口有一個衣帽架子,我告訴朝琨二阿伯,「阿公喜歡在這裡洗臉,小時候我都陪著他睡覺,每天早晨起床阿公第ㄧ件事情就是叫我打水讓他洗臉。」
看著宗芳說得眼睛發亮,慶元和璧榮好生羡慕,宗芳能夠跟阿公相處,宗芳還告訴慶元和璧榮,阿公最後幾年,總是盼著朝琨二阿伯能回來看他,朝琨聽著眼角泛著淚,鼻頭酸楚,真是不勝唏噓呀!
到臺灣旅遊是很不容易的事情,宗芳申請多年終於成行
接到大陸家鄉的電話,知道宗芳要來臺灣旅遊,朝琨夫妻很高興,等了好幾天,宗芳向導遊借了電話打來,璧榮兩夫妻到中華路花園酒店去接他,他抱了兩個包,還沒下車,同行的陸客說:「宗芳這幾天一路上說什麼,也不願意放下那兩個包包。」
原來宗芳知道要來臺灣,就買了一些特產及中草藥材,帶來臺灣給他的朝琨二阿伯,下了飛機,每到一個景點,宗芳怕放車上被別人偷走,就拎著兩個包包下車,到最後那袋子都快撐破了,跟大夥兒心不在焉的看看玩玩,心裡面卻一心想最後兩天,自由活動日要到朝琨二阿伯家裡看一看他老人家。
宗芳說話的聲音實在太大了,璧榮怕干擾鄰居,送他回花園酒店,找到導遊的時候,導遊非常詫異:「他心心念念的想來臺灣,這時竟然沒有辦法跟二伯父相處,一定很失望吧!」當然二伯父夫妻也很失望,過了很久,慶元掃地的時候撿到一串珊瑚項鍊。心裡想這可能是被帶到花蓮玉石工廠,導遊強迫他們買的吧,宗芳這次來一定破費不少,慶元想起真是心有不忍。
內埔科技大學葉教官
1983年珍秋大姑也被泉珠接到內埔表兄家,她倆曾在老家共同生活了大半輩子,讓她們倆時常可聊往事!兩人在大陸都受過不少苦。
但是來到臺灣以後,兒子也是璧榮口中的表叔-羅學群給她吃太多的肉,所以糖尿病復發,沒有辦法像珍秋一樣,活到96歲,所以我覺得人算不如天算吧!
婆婆因為感冒侵入性肺炎,因年事已高,住醫院四十天之後離開人世,一個星期後在殯儀館舉行追悼儀式,火化後親友們輪流撿骨入甕,次子去開車準備先載回老家,隔日再放到基督墓園,在那十多分鐘等待時間,我問家人方才追悼會影片中的照片怎麼來的?大伯立刻從手機LINE的好友中找到葉教官的名字,這是我第一次知道此人。
原來葉教官是婆婆侄子-羅四維的同事,三年前買了婆婆全家住了三四十年的老洋樓,葉教官一家人是公公所開的寧安診所的病患;葉媽媽和婆婆是好朋友,老房子年久失修,葉教官買下這個房子,整修後讓他的大姊去住。隔了一周,我與外子返屏東,終於見到葉教官與他太太,兩人笑容可掬地迎接我們。從教授夫人口中得知,兩三年前,有一天下班回家中,看到一台掃描機,她嚇一跳! 這麼昂貴的機器該不會是老公從學校「借」回來的吧?葉教官緩緩地告訴我們,他整修房屋時看到牆上五個兒女學士照,以及抽屜中已蒙塵多年的底片,陳媽媽走的似乎匆忙,一張都未帶走。
葉教官深知這些是陳氏傳家寶物,不惜買了一台掃描機,不僅利用閒暇,耐心地掃描陳氏家族的篇篇生活史,面對牆上的照片亦小心翼翼地拆下,碰到黏在玻璃上的,便用熱毛巾軟化再輕輕剝開,甚至所有的底片都一一掃描。1949年剛從大陸來台時的合照、大伯彎彎出生時的模樣、80年代生日切蛋糕的歡心畫面……全在葉教官的電腦中重現。
婆婆過世的消息傳到葉教官耳中時,他流著眼淚,連夜將電腦中保存已久的老照片製成影片,寄給小姑,小姑轉寄給我,那時已經是追悼會的淩晨四點,我驚訝萬分的看完,好多照片都是我不曾見過的,立刻決定放棄原先準備的幻燈片,改用葉教官所做的影片,1947到1996年的瑰麗人生濃縮在三分19秒客家歌聲影片中,加上家族簡史,來賓無不動容。與教官分手後夜宿於附近民宿,夜裡驚奇收到那628張照片,淚流滿面,從前我曾住在這老屋三年,長男出生時婆婆還替我坐月子,建立了深厚感情,對那些照片也記憶猶深。
含淚打字謝謝葉教官,他回我的話,如下:「那一點點的好,都歸給上帝!況且讓我大姊一家人有安居住所,我更感謝陳伯母便宜賣給我!這恩情我非常感謝!上帝的安排很奇妙,讓我們有餘,讓我們都平安喜樂!」我一讀再讀,潸然淚下。
次子璧榮日夜相處記下的父親
勤奮好學
民國六年(1917年),父親誕生於廣東省興寧縣松山圍板橋碑,為家中次子。自幼命相師斷言他「命帶魁光,買馬趕田莊」,預示其非凡氣度。
少年時期,父親初中畢業,曾任小學教師兩年,後考取興寧第一中學高中部,孜孜以求,惜因抗日戰爭爆發,被徵召入伍,赴貴陽軍醫學校受訓一年,隨後分發至部隊,轉戰大江南北。
戰後隨軍來台,先後居於花蓮、潮州、長治等地。經同窗幸至中引介,進入鳳山陸軍軍官學校擔任醫官,於官校流行病肆虐之時,奮力救治,屢立奇功,獲長官徐德明賞識,屢獲晉升。
視病猶親
退役後,父親以濟世為志,在家設立寧安診所,不分晝夜應診,視病猶親,深受鄉里愛戴。當年屏東縣長治鄉,乃至鄰近麟洛鄉,皆以「有病找寧安」為口碑。
45年間,救人無數,造福鄉梓。
八十四歲時,父親北上與子女同住十二年,旅遊遍及國內外,享受晚年天倫之樂。
兒孫成就 滿懷於心
父親育有五名子女,皆成材成器。
長子(碧灣)出生於花蓮,現服務於台灣光罩公司及昱嘉隱形眼鏡、英諾華公司;
次子(璧榮)出生於潮州,現任英諾華公司顧問。
三位女兒之中,尤有璧珊常自石牌至中和撒嬌探望,溫暖父親心扉。
父親篤信教育之重要,常以「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頭方悔讀書遲」警誡子孫,幸賴後代不負所託,各自有所成。
惟一生遺憾者,乃未能親返故鄉拜祭雙親,僅能託第三地友人匯款寄思。
為人正直
父親一生行事光明磊落,唯對一事耿耿於懷:少年求學時,因家貧自煮粥食於破廟,一日友人曾令生邀其進校食堂同餐,未繳費便餐一頓,父親視之為終生羞愧。
除此之外,父親常以「捨正道而弗如」自豪,堅守正直至晚年,無悔於心。
晚年詩意
晚年,父親以詩詞陶冶性情,每日書寫於宣紙,贈予媳婦帶往福和國中作為教學資料。
逢年過節,書寫春聯贈友,日日可成數十張。
傍晚時分,必赴中和四號公園散步,與友人拍掌歌唱,樂在其中,亦常逗弄孩童與小狗,笑聲盈耳。
思親情深
近年,父親思念雙親之情益切。阿茲海默症令其時空交錯,心中仍以為雙親健在,思將子孫獲得的獎盃、證照、乃至孫子服役表現優異所贈的五公斤重憲兵人偶,帶回老家奉上,以慰雙親。
如今,父親安然辭世,人生暫告一段落。
願他此去,一路順風,與老父老母在天之靈團聚,永不分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