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113年的學測國寫題目,引發了我對縫隙的四種聯想

2024/02/01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讀了113年的學測國寫題目,引發了我對縫隙的四種聯想:

1.人際關係需要縫隙

「床單上鋪滿花瓣,擁抱讓它成長,太擁擠就開到了別的土壤。」這是林夕在〈 愛情轉移〉中所寫的歌詞,無論是不是愛情,人際關係確實需要縫隙,保留縫隙是智慧,亦是對彼此的尊重。每個人誕生在世上,因為天性、經歷的不同,最終會塑造成不同的形狀,若要勉強彼此像拼圖般嚴謹地貼合,最終結果只有互相傷害,各損其角。允許縫隙的存在,反而能讓彼此擁有更自在的空間,也有助於關係的潤滑。

2.生活需要縫隙

擁有明確的目標,像個馬拉松選手般規律地往前,確實能帶給生活安定感。但若不允許自己的生活有偏離軌道的縫隙,也會錯過許多意想不到的樂趣及風景。況且真實人生有太多的意外,不可能像跑馬拉松一樣有明確的路線可以依循,如果不給自己保留縫隙,一旦結果不如自己所料,便很容易陷落對未來的焦慮。「允許一切意外發生,並保留修正路線,甚至目標的彈性。」才能讓生活回歸本該擁有的豐富及柔軟。

3.社會需要縫隙

就如題目關於參天大樹的解讀,在過度競爭的社會,人人為了追求資源,拚了命的往上生長,使得原本無意參與爭奪的人,為了獲得小小的生存空間,也必須強迫自己奮力生長。如《成功的反思 》一書所提到的,一個人是否具有競爭優勢,很大程度取決於先天條件,以及它是否具有這個時代剛好「獎賞」的才華。就像樹木能長得多高,在出生時通常就已經註定了,唯才能至上主義未必有表面宣稱的「公平」。如果能在個人才能主義至上的思維外,多注入一點追求集體利益的意識,比起個人的成功與閃耀,更重視群體是否能夠共好,才能塑造更適合大家生存的社會。

4.美感需要縫隙

繪畫裡常常會強調「留白」的美感,一幅畫若沒有保留一點空間,就算是再精緻的畫工,也會讓人眼花撩亂,反而喪失美感。細思這個道理也可以應用在許多層面上,像是居住空間、穿搭等等。就連文學亦是如此,有時言不盡意,讓情感停留在無聲的畫面或意象中,反而比過度煽情更讓人有遐想空間。就像夏目漱石將「我愛你」翻譯成「月色真美。」在最深沉的愛面前,措辭再強烈都難以表達一二,所以不如將這份情感凝聚成朦朧的月色。


151會員
109內容數
記錄些喜聞樂見的人事物。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