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說:「哪有不想回頭的浪子,可是...岸在哪裡?」
這句話,是我進監獄服務時,在某次團體中一位學員講的話,短短的幾個字卻化為許多尖銳的針戳進我的心,酸酸刺刺痛痛的;而今天看了一部電影《家族極道物語》,使我回想起當時的話及感受。
電影講述主角少年時被黑道老大收養,而有了「家」,成年後為了組織頂罪入獄,14年後出獄,黑道因為時代的變遷、法律的壓制而衰微沒落,但真正使得人生存不易的,是黑道在社會中的標籤及汙名,主角雖然已脫離黑道,卻因過去的黑道身份而遭受種種困難及他人的非議,使主角想要珍惜的人也遭受牽連,導致愛的人及友人埋怨他為何回來,甚至請主角離開他們的生活。
電影中主角百口莫辯,使投入角色的我,也感染到"再努力變好也沒有用,乾脆走回頭路,自己變更糟也沒關係了"的絕望、哀傷與反抗。
在獄中服務時,獄中的學員一方面期待出獄,但往往在出獄前也懷著緊張及擔憂,尤其是關了許多年刑期的學員,要重新踏入社會,其實是有許多地方要適應的—生活、找工作、家庭關係修復等,甚至是背著過去的罪名面對他人的眼光。
某些家庭支持度較弱的學員,在討論出獄的準備時,甚至首要思考的問題是「從監獄門口出去後,怎麼離開?有人來載嗎?有錢坐車嗎?要回去哪裡?」、「第一天晚上要睡在哪裡?」當然,這些困境有工作者在學員出獄前會做轉介及協助,亦有社福機構可幫助,但我要表達的是,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衣食住行,對獄中某些學員來說卻是要花時間思考、預備及適應的。
除了生活上要站穩腳步,在找工作上、家人關係上,常會因為標籤及過去的印象,而遭人誤解,使學員非常挫折,同樣也是我們習慣的"日常",對學員而言卻是要加倍努力才能漸漸洗掉的標籤;例如毒癮的學員回家後,出門買宵夜,家人會問:「你去哪裡?去那麼久做什麼事?你又用藥了齁?」雖然學員知道家人是關心及擔憂,但卻感覺不被信任,以及"脫去罪名"好像是遙不可及的事;證明、防堵、諜對諜便開始上演,家人關係一觸即發,這常使學員與家人同時都感到無力與無所適從(不知如何相處、從何協助)。
當戒癮的學員努力過新生活時,一邊要抵抗心癮"像游擊隊般"的攻擊,一邊要面對生活上的挑戰(工作經濟、生活開銷、新環境等),另一方面又有關係上的破裂與修復要處理,甚至可能還要迴避以前吸毒的朋友圈,當這些面向一起發動攻勢時,絕望就如海嘯般撲天蓋地的席捲而來,淹沒在當中...窒息...癱軟,甚至漸漸沒有力氣抵抗。
有人會說(甚至學員自己也會說)"阿就是因為犯錯阿,活該受這些"
但誰不曾犯錯?我們都不該成為審判與定罪他人的人,至少不要太快就對人下判斷,在給他人貼標籤之前,花一些時間進入對方的世界,嘗試去認識、去理解,成為拉住他人靠岸的船繩。
我們每人都有可能被貼標籤或給他人貼標籤,在擺脫標籤前要先看見標籤,正視它造成的影響,使汙名化止於認識與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