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歷九帝,國祚約167年,靖康之禍,宋室南遷,建立南宋,也歷九帝,國祚約152年。兩宋國祚相若,其興衰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如何理解北宋的軍事積弱呢?北宋真宗時,遼軍南下,迫近首都汴京,真宗親征,振作士氣,加上戰事佔了上風,結果北宋成功以戰迫和,宋遼簽訂「澶淵之盟」。北宋每年給予遼國歲幣,並劃清國界,互不侵犯。此舉受到喪權辱國的批評,但確實換來了一百多年的和平局面。換言之,北宋的軍事積弱,究竟是一種客觀的軍事弱勢,還是一種政治謀算呢?值得討論。
北宋亡於聯金滅遼政策。北宋晚年,元顏家族統一女真,金國興起,遼國步向衰落。北宋審時度勢,決定與金國聯盟,金國從北進攻,北宋從南進攻,遼國腹背受敵。可惜,金國順利向遼國推進,北宋的軍事行動卻未乎預期。金國不滿,乘勝南下,最終導致靖康之禍,汴京失守,徽宗和欽宗先後被擄,北宋亡國。
宋室南逃,經韓世忠在黃天蕩一役的勝利,扭轉局勢。宋室最終定都臨安,偏安於一隅,被稱為南宋。這個「偏安」的稱呼容易被誤會。其一,南宋以淮河和大散關為國界,長江兩岸都在南宋疆土,較其他南方政權,面積廣闊得多。其二,南宋承繼北宋正統,但不是盲從地延續北宋國策,出現過不少猛將,也出現過不了權相。其三,南宋政權安於江南的安舒生活。君臣沉醉於江南的經濟盛世,但軍事上曾經阻撓北伐,也嘗試主動北伐。
從國際形勢,兩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南宋建立初期,岳飛曾收復河南,大軍直迫昔日的汴京。宋高宗召回岳飛,授意秦檜殺之。此舉引來討論,或說高宗私心太重,為保皇位而忽略國家利益,或說岳飛的急速冒升,受到猜疑也無可厚非。拋開對待岳飛的不公不義的討論,這也是一場以戰迫和的例子,結果宋金簽訂紹興和議,南宋每年給予遼國歲幣,並劃訂國界,互不侵犯。可惜,和約的基礎相當脆弱,只維持了二十多年,接住兩國都嘗背約,戰爭時有發生。
南宋亡於聯蒙滅金政策。南宋中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蒙古興起,金國步向衰落。南宋審時度勢,決定與蒙古聯盟,蒙古從北進攻,南宋從南進攻,金國腹背受敵。結果兩國軍事行動成功,把金國瓜分了。但蒙古成功後,氣勢更盛,實行南征政策,宋室折折敗退,最終退至廣東厓山,宋帝昺死被陸秀夫背著投海,南宋滅亡。但要補充一點,北宋靖康之禍前後兩年,但蒙古從吞金至滅宋,前後三十多年,較很多短命皇朝的經歷更漫長。
兩宋亡國的軌跡異常相似,引來學習歷史者的感慨,為何南宋政權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這種說法,仿似整個政府官員都沒有動腦筋。但回到當世的國際形勢,北宋至南宋都被強鄰包圍,他們的對手不是傳統的遊牧民族,只靠兵馬來南侵掠奪。面對強大的軍事對手,無可避免要不斷作出和與戰的抉擇。因此,與其說兩宋亡於相同的外交政策,倒不如說兩國亡於相似的國際形勢,時勢催迫他們選擇了相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