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錢買快樂?那得挑對東西才行

2024/03/10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俗語說「花錢買快樂」,aka七年級生後的「錢錢不會不見,會變成你喜歡的樣子」。我們就是錢不夠,但我喜歡的樣子有很多種選擇。哪一種才可以讓我們有最大的快樂?

raw-image


結論

  • 整體而言,經驗性消費(Experiential Purchase)比物質性消費(Material Purchase)可以獲得更多的快樂。若只有一筆錢、只考慮能夠達成較高的快樂、不考慮生產力的狀況下,旅行、娛樂、吃好吃的餐廳,應該會比買衣服、家具、高單價電子產品價值高。
  • 經驗性消費能夠獲得比較高的快樂,來自體驗本身的效果:與他人有共享的經驗;活動在興趣、價值與自我認同連結、參與社群等。若物質性消費也能帶來這些體驗,則可能也是值得花錢的項目。


我們就是錢不夠

之前的討論中已經知道,更有錢或許會更快樂,但只是個統計上顯著,效果量卻小到可忽略的結果。因此,若要提升幸福感,相較於賺錢,想想怎麼「有效率的花錢來感覺比較幸福」可能比較快。以下是一個日常最有可能碰到的挑戰情境:

有一筆兩萬的預算,足夠買超薄方便攜帶的筆電,或是去日本有一個旅行體驗。應該選哪個,才可以讓我有最大的快樂?

這兩種選擇,可以細分成兩種不同性質的消費:

  • 物質性消費(Material Purchase):實體物品,經常可以重複使用。例如衣服、手錶、家具、相機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
  • 經驗性消費(Experiential Purchase):當下的體驗性活動、經常不會重複發生。如戶外活動、旅行、演唱會或電影等娛樂活動、吃大餐等。

為了理解這兩種不同型態的消費對幸福感產生的效果,Kumar, Killingsworth和Gilovich(2020)分析了受試者於不同時刻回報他們的快樂感受,並追問在受訪前的消費活動。就消費的統計而言,研究者發現:

  • 問卷數量比例約略相同的狀況下,有52%的人回報他們剛有物質性購買,相較而言,只有18%的人回報剛剛有經驗性購買。經驗性消費的頻率比物質性消費的頻率少非常多。
  • 平均來說,每次會花USD$1,126.91(約TWD$33,780)在物質性消費。相較而言,經驗性消費每次只花了USD$373.60(約TWD$11,208),花費的成本約略是物質性消費的三分之一而已。


花錢做什麼比花錢擁有什麼好

到底物質性消費跟經驗性消費,哪個比較快樂呢?結果是:經驗性購買的快樂程度遠遠大於物質性購買,而且每一個項目都如此

取自Kumar, Killingsworth & Gilovich (2020). 可以看到所有經驗性消費的項目都比物質性消費有較高的快樂感受。

取自Kumar, Killingsworth & Gilovich (2020). 可以看到所有經驗性消費的項目都比物質性消費有較高的快樂感受。

可以看到最快樂的,是戶外活動和經驗性的體驗。旅行、娛樂、吃大餐,都可以獲得相當高程度的快樂。相較而言,買衣服、買家具等物品所獲得的快樂,遠不如經驗性的消費。最慘的是電子產品:這些東西成本高昂,而所能得到的快樂卻非常非常微小。若進一步考慮研究者觀察物質性消費和經驗性消費的頻率,人們根本是冤大頭—我們幾乎花了九倍(物質性消費是經驗性消費次數的三倍、金額又是三倍)的成本,結果獲得的快樂是如此稀少。研究者的結論是:

對消費者而言,「花錢做什麼」比「花錢擁有什麼」好太多了。Consumers are better off spending on doing than having.)


心理意義的產生與連結才是差異所在

但體驗性的購買和物質性的購買差在哪邊,讓我們可以感到快樂?

  • 首先,絕大多數的物質性購買,都是工具性的。如果活在現代,出門時沒有手機,無法收到最即時的訊息和聯絡,可能會非常困擾吧?因此一支要價四萬的iPhone,提供了上網取得資訊和即時聯絡的價值。這一類的生產力功能,可能在減少負向情緒,而不是提供正向積極幸福感受。
  • 其次,這些物質性的購買經常可以重複使用。一個論述是:購買一隻手機所得到的快樂,應該是這三年反覆使用手機所得到的快樂的加總。研究無法反駁這個說法,因為這個快樂測量是他執行完購買後立刻測量的快樂感受,而不是回顧的整體價值,研究並沒有收這個資料。但整體來說,這個論述無法回答經驗性購買為什麼有比較高的快樂。
  • 最後:經驗性的購買,經常是自我及社會性的。比如說,參加音樂節、聽喜歡的樂團演出,參與了聽團仔學術研討會,強化了對音樂喜愛的自我認同。聽的過程中發現旁邊的人也喜歡,認識了有相同興趣的朋友,強化了同儕的連結。又或是參加一次旅行,是跟喜歡的人去,旅行中碰到了有趣的體驗。這些夠過與他人共享的經驗,行成人際之間的連結,經常具有心理上的意義,是物質性購買無法提供的。

這樣一來:如果物質性購買能增加許多體驗,並且有心理上的意義,所創造的快樂可能就不只如此。幾年前,我用當時僅有的錢,買了最便宜的全畫幅相機;以及後續幾年,陸續增添了一些腳架跟幾顆鏡頭,提供外出旅行時使用。這台相機在後續的數年中,增添了許多我們的快樂:架腳架、固定相機、設定倒數拍攝、以及關於拍攝中各種插曲意外,最後留下回憶,成為當時體驗的延伸。我們將相片印出,在旅遊地圖上放置最具有紀念價值的照片。

這樣想來,以前常常有一句嘲笑的話:

買前生產力,買後愛奇藝。

如果看的影片是跟自我價值有關,或是跟別人一起看,只評估了快樂的結果,說不定愛奇藝的價值還比生產力高出許多。不過這都是只有一筆錢的狀況。如果有錢的狀況,答案應該只有一個:小孩子才做選擇—我全都要。


參考資料

Kumar, Killingsworth & Gilovich (2020). Spending on doing promotes more moment-to-moment happiness than spending on having.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88.

尋找讓生活更快樂的方式,浣熊心理師執勤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