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2013
英雄
日期:12/6
地點:Shop at Namche (3440m)
YC的登山鞋開口笑了,在Phakding時就在黏鞋底,到了Namche時更糟糕的是,不僅脫膠的鞋底沒黏住,另一腳的登山鞋底也開了。
今天作高度適應到Everest View Hotel時,他索性將兩腳鞋底都扯掉,直接穿著沒有底的鞋子登上山。
雖然穿了雙沒有底的登山鞋走個16天,還要踩在雪地中,再登上5550公尺的山,似乎是個不錯的極限登山紀錄,不過明顯的看出,YC完全沒有要創下這個紀錄的念頭。
我們也開玩笑的跟Nancy說,YC根本擺明了是想留在Namche,不想再往上走了,要在這裏待上12天,等我們回來,所以你要去買雙登山鞋,別給他得逞了。
於是中餐結束後,Lali帶著他們去修鞋子,在昆布地區,最大的村落Namche Bazaar,走在街上,這裏有網咖,登山用品社,郵局,航空公司的辦公室,餐廳,藥妝店,診所,烘焙坊,畫廊,髮廊,連鞋匠都可以找得到,應有盡有。
我和Red則是回到房裏,我"呆"在床上,而Red早在床上躺平了,一直到三點鐘。原本約好五點再去Namche的街上走走,順便補充瓦斯彈,但想到昨晚戴著頭燈,離開溫暖的Dining room出去街上時的寒冷,還是趁著現在有陽光的時候去吧。
走下來,剛好遇到了上樓的YC和Nancy,YC腳上穿著新登山鞋呢。
原來Lali帶了他找到了鞋匠,鞋匠看了鞋底後,直接說,不可能修了。
最後不知是YC自發性的想去買鞋,還是Nancy押著他,總之Roy又陪著他們一起找到了街上的一家登山用品社,買到了一雙價格漂亮的高統登山鞋。
看到這雙物美價廉的登山鞋,Red也心動了。
Red原本穿了雙雨鞋來,其實在台灣登山除了冬季外,平時我也都習慣了穿雨鞋;但Red應該是考慮到昨晚吃飯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的,什麼山上的溫度如果降到零下時,橡膠製的雨鞋是否能在低溫下正常的工作?以及雨鞋可能會在零下十度時解體,碎成一片一片的,最後只能穿著護趾涼鞋走在雪地上。。。
當然,Red也不想創下這項紀錄,於是我們大隊人馬又回到那家店去,要再買一雙登山鞋。
在Namche,同一家店,同樣的物品,不同人進去問,老闆的報價都不同。以我們去問了瓦斯彈的行情,大罐的瓦斯彈,Roy進去問開價1200盧比,我再進去問開價1300盧比,價格真的是看老闆心情的。
而昨晚買的Primus 230g的瓦斯彈,我付了700盧比,Roy進去問,不用殺價老闆直接報價600盧比。也難怪,昨夜陪著我一起去買瓦斯彈的Red看我毫不猶豫的拿出700盧比時,還跟我說,怎麼沒跟他殺一下價。
那當然了,離開了溫暖的快可以穿短褲T-short的地方,走在冰冷又黑暗的大街上,誰都想快點回去的吧。
而最後我們買到小罐的瓦斯彈價格是550盧比,而大罐的是1100盧比。其實也沒有什麼殺價,還是那個大家都知道的方法,貨比三家了。
最後,Red也買到了一雙登山鞋。花了5000盧比,換算成台幣才1700左右。雖說是山寨版的登山鞋,但走完全程都沒有出過問題,算起來真的很划算。
我們在Namche大街的尾端,眾多登山用品社中,一家不起眼的小店,買了瓦斯彈,順便跟老闆聊聊天,他的名字是Lakpa Sherpa。
也和他聊起他的登山經歷。
Everest(8848 m)登頂8次,還登過K2(8611 m),Manaslu(8163 m),Makalu(8463 m)
聽他不急不徐的道來,一座座八千公尺的山峰名稱,我們全傻了。
大家搶著和他合照,我在心裏想著,這些雪巴人是真正的英雄。
誰會想到,不經意的經過的一家小店,一家登山用品店的老闆,會是身經百戰的英雄。
這個情況,在昆布地區比比皆是,一間tea house的老闆,一個看起來嚴肅的老先生,就是登頂聖母峰三次,遠征隊中的一員。他上次攀登聖母峰是在1988年和韓國隊一起攀登,韓國因舉辦漢城奧運而同時也舉辦聖母峰攀登的活動。
或是中午去吃午餐的teahouse,雖然男主人不在,但牆上掛滿了他攀登Cho Oyu(8201 m),Everest的登頂證。
就算是小腹微突的Lali,雖沒有登過聖母峰,但也攀登過Ama Dublam 2次,而像Island Peak(6189 m)這樣的中級山,他已忘了攀登有多少次了;講的好像我去登我家旁邊的仙跡岩而不記得次數一樣的輕鬆。
Lali告訴我,在攀登6814公尺的Ama Dublam時,最後登頂的路,有1900公尺的垂直山壁,需要架繩,攀登冰壁而上,相當於在4000公尺的高度,就在冰壁上攀爬,當時都是雪巴嚮導先上去架繩;他說Everest的難度是高度,但以技術攀登而言,Ama Dublam的難度更高。
這些在山裏默默無名的人,經營著登山社,Tea house,或者當著嚮導,過著平淡的生活;但是我知道,他們曾經真正的擁有愛山人的夢想。
回來台灣後,我翻開世界的登山史,有關雪巴的紀錄,一頁一頁的充滿了兩個字。
傳奇!
Tenzing Norgay Sherpa在1953年協助紐西蘭人Edmund Hillary一起攀登上聖母峰。一般山界認定是由Edmund Hillary攀登聖母峰,而Tenzing是嚮導。但我說的協助是因為我在Lukla的Tea house中看到了一本書,其中有一段他們之間的對話。
Do you think we should go on? Asked Hillary
Just as you wish replied Tenzing
我想當時在Edmund徬徨無措的時候,問了Tenzing是否還要再繼續下去,這位雪巴是如何的鼓舞他繼續前進。
不過Edmund的謙虛也是值得人推崇的,我還看到一篇報導,說明當時他們兩人登頂後,外界一直詢問他,他們兩人中究竟是誰先走上聖母峰頂,但Edmund不願讓自己獨攬登頂的功勞而一直不願透露,甚至當外界因他不願回答,而慢慢的偏向於是Tenzing先登頂的說法,他仍沒有回覆,直到他去世後,Tenzing在接受訪問才說,當時是Edmund領他上去的。
還有Apa Sherpa,1990年5月首次和紐西蘭隊登上聖母峰到2011年5月期間,總共登上聖母峰21次,而在1992那年分別在5月及10月登了兩次聖母峰。
攀登聖母峰21次,似乎是無法想像的狀態了。
有天,我們在Tea house 聊起了聖母峰的故事。
Lin說她曾經跟過某位登聖母峰的台灣山友一起登山帶團過,但對此人並不欣賞,因為一同帶團時,對方並沒有真的很注重山友的安全,而帶團的方式很自我,直到那位山友登過聖母峰後,她才聽人說,這人變謙虛了。
聽Lin說完了這個故事,再想想自己在台灣山上所見,我不禁懷疑,當年登山前輩們為了推廣登山活動而所設立的百岳,帶領了台灣的登山風氣,但經過了四十餘年至今,如今在地球是平的21世紀現代,百岳究竟是推廣了登山運動,還是局限了登山運動。
為什麼在台灣登山,有些人,(當然是極少數人啦,不過我倒也親眼見過這些人),當登了百岳後,可能在體力上比不過一個尼泊爾每天賺幾塊美金的挑伕;也可能技術上也比不上真正的攀登專家,他們還會在有意無意中透露,50座就是比49座強的觀念。但當一切交由百岳的攀登數字來判斷時,他們自己都會認為自己真的很"強"。
山教會我們人類的,不就是謙卑嗎?
人可以說自己,體力還不錯,耐力也可以,懂得基本的繩結,了解自己曾使用過的登山裝備,會使用地圖指北針作定位定向,也許,強不是惟一可用的形容詞。
也許完登了百岳後,不是在山裏表現出不可一世的態度,不再用百岳攀登的數量來評定別人;山外有山,去走走五千公尺,六千公尺的高山,才會知道了和台灣登山不同的地方,百岳登了十輪,最高仍是3952公尺,但以世界觀來說五千,六千公尺的高山只能算是中級山。
世界級的中級山,對僅在台灣登高山的人來說是另一個世界,別讓百岳成為自己的阻礙了。
愛山的人,心裏都有座高山,只要自己跨過了那座山,就沒有阻礙了。
愛山的人,心裏都有個英雄,把自己當成心裏的英雄,也就不需要別人的肯定了。
就像那群在山裏默默無名的人一樣,我想因為他們懂得,不是因為他們成就了山,而是山成就了他們。
因此,真正該有名的不是他們,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