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事物都有標準評分的世界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如果一個人太注重所謂的「標準」

從事執行若干事項領域內的工事時

就會利益導向、目標導向

一切唯利是問

不斷的問別人與問自己應該要做什麼、必須做什麼、現在要做什麼

並且將所有的事項與制式的「分數」做連結

任何事情都有做得好與做的不好的光譜評分

而自己就要去追求那相對較好的、分數比較高的

因此做每件事情時都有標準

都有評分的依據

確切具體精準的將每個向度做了多少、做了多好、會達到幾分的規範銘記於心

所以小心翼翼進行任何事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預先設想是否有最好的選項、自己該怎麼做才會在最輕鬆的情況下拿到最高分

甚至如果沒有明確的規範存在

還會要求別人設立規範

只有依照既定約束的標準形式行事

才會覺得自在舒服、適應習慣

甚至能說個體就是在一切都是標準、有評分的具體明確的秩序環境之下

才能「thrive」的

每件事物都有標準化的做法

沒有選擇性的行為與動作

只有必須要做的事項(mandatory)

如果處在一切太過自由、自主意志選擇的情境中

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所措

甚至憂鬱、焦慮、緊張、無奈

各種負面情緒撲襲而來

一定要有明確的指引、導領

有人事物帶著走或給一個固式特定、細縝密緻的僵化模板

就只要參考一下

依樣畫葫蘆的照做就好即可

非常「輕鬆簡單」

因為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已經呈表、展示在自己面前

就可以非常踏實安心的照著步驟

循序漸進的往前走

不需要擔心因為過於自由而造成的可能會表現不好

因為一切都是有評分標準的

所有的事情的操持與動作都是須經過精密計算

在什麼時間做、什麼地點做、什麼事情都是有限制規範的

也應該都要有制約範疇

依照這樣的限制

狹窄的空間中走動

沒有意外、沒有問題的話

就應該會趨向穩定正面的發展路徑朝去

任何事項都有好、不好的評分標準

而自己就要在每時每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思想、行為

是否都是絕對正確、標準合宜的

每件事情的做的本身就會納入評分機制

沒有「個體做的任何事都是自己自由選擇下決定出來的結果」這回事

只有做的事是不是好的、是否能拿到高分

時時刻刻依循著標準形式的人

就會在出社會之後要求他人給自己標準

自己才能做事

同時自己也會施加、賦予標準給他人

依照這樣自設的標準來認定、看待、甚至對待他人

將每個encounter的人分類、為他們架設標準框線

要求別人就依照既有固定的架構來做事

這樣「最好」

如果沒有一個人告訴自己要做什麼事

自己就會陷入迷失、困惑、漫無目的、不知道要做什麼

然後各種負面情緒就迎面來了

當任何工事都是建議、鼓勵、邀請、歡迎等選擇性可做的字眼時

自己就會不知道到底需不需要做

因為在自己的眼中

只有「必須做」與「不用做」兩者極端、二元對立的相反選項而已

因為此時的自己已經失去了意識、主見、想法

完全全就是按照別人給自己的任務與規約的事項來行事

若將這些抽離、拿走

就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

因為自己都不了解自己了

更何況內心的想法、意願、興趣、動機

這一切原先都是別人給的、社會期待之下才有的

如果這個社會環境演變成每個人都能自主選擇自己當下要做的事、從事的領域、持有的生活形態模式

而所有的選擇都只是選擇

沒有好或壞之分別的時候

我想大多數的人(包括我)都會陷入迷茫焦躁的思緒

然後荒廢頹喪、無所事事

因為沒有實際標準、評分機制

沒有目標、規定

也許許多人已經根深蒂固的集體贊同「沒有自由不會怎麼樣,但太過自由反而是一種不自由」的想像與概念觀點

因此希望有框架的活著

有限制標準的度過每一天

有具體的標準得以參考才能做事

而且是認真努力做事

才能從規律穩定的實切執行中找到自己的樂趣

享受徜徉在充滿制式限定、規劃完整的氛圍當中

房間1 - 文明思維:探討現代都市人的思維邏輯、生活方式,內含主觀評論、犀利批判的成分,請斟酌吸收思量。 房間2 - 命運說:自我對人生的體悟,隨筆記事、心情實錄。 房間3 - Kentzeur 文章選集 (2022/4/25~ ):集結Kenteur 2022/4/25至今的詩、評論、札記選集。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不用太執著於成果是不是符合你的理想
我是努力的、拚命的 在過程中不會止息、喊累的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如此值得感傷、悲慟
即使每個人都跟你站在不同邊
所從事的事務久了
不用太執著於成果是不是符合你的理想
我是努力的、拚命的 在過程中不會止息、喊累的
世界上沒有什麼事物如此值得感傷、悲慟
即使每個人都跟你站在不同邊
所從事的事務久了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我們被教導要力求完美,但怎樣的程度是剛好,怎樣的程度又會阻礙自己成長呢?
  今天來閒聊一下標準這件事。由於這裡畢竟是個以小說為主的網站,因此本篇就聚焦在寫作與閱讀這兩方面來討論。   「標準」這個東西其實是最不標準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會受到喜好、興趣、環境等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且別說人與人之間,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人生階段,對同一件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你和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他和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可能表現在多個方面: 行為評價: 對於相同的行為,可能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評價。例如,對於一個朋友的拖延可能給予寬容,但對另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可能會感到不滿。 標準和期望: 對於同樣的成就或表現,可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這可能是基於個人情感或關係的考量。 對
如果想為自己某個表現,或是要幫助別人思考可以進步的地方,你可以說:「如果滿分是 100 分,你為自己這個表現打幾分?」 目的不是知道評分多少,而是你會去思考扣分的原因是什麼,知道原因才能想方法改善,幫助自己也幫助對方思考,但問對方這個問題時,最好確認對方內心是真的想進步。 成長並不是關於得幾
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高標準,覺得事情做好是應該的,比起讚美自己更喜歡找到缺點改進,要求自己沒有不對,甚至可因此獲得很好結果,只是很容易把這嚴格標準,也投射在別人身上。 會覺得對方怎麼做不到這點小事,這想法是把自己當主角,自我出發的對話,雙方當然不會感到愉悅。 學會不將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於
Thumbnail
創業不能不講究策略,而不懂得放棄,就是不懂得策略的精義。(挑選出自己最擅長的部分進行開發) 停留在評論家這個角色是行不通的,就算下雨機率是50%,能夠說出,出門請記得帶把傘的人,才是真正的參謀。 不要依賴公司名號生存,要用自己的名號在這個世界上暢行無阻。 不要總是在別人都還沒明確看出失敗之
Thumbnail
我們被教導要力求完美,但怎樣的程度是剛好,怎樣的程度又會阻礙自己成長呢?
  今天來閒聊一下標準這件事。由於這裡畢竟是個以小說為主的網站,因此本篇就聚焦在寫作與閱讀這兩方面來討論。   「標準」這個東西其實是最不標準的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標準,會受到喜好、興趣、環境等等的影響而有所不同,而且別說人與人之間,就連同一個人,在不同的時間或人生階段,對同一件事都可能會有不同的
Thumbnail
「世上本來就沒有單一普世的絕對標準,反而有著一堆是非對錯的爭論,甚至到最終都沒有標準答案;但在這些思辨與實踐的過程中,更多元的空間也因此被打開,更多的人就可能因此受惠。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心智模式,為我們做出資訊的決定、行動,沒有絕對的好跟壞,都是依據個人經驗與狀況長出..... 」我們的社會是個集體意
你和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他和世人的標準有一致嗎?
Thumbnail
在人際關係和個人評價上存在雙重標準可能表現在多個方面: 行為評價: 對於相同的行為,可能對不同的人給予不同的評價。例如,對於一個朋友的拖延可能給予寬容,但對另一個人同樣的行為可能會感到不滿。 標準和期望: 對於同樣的成就或表現,可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期望。這可能是基於個人情感或關係的考量。 對
如果想為自己某個表現,或是要幫助別人思考可以進步的地方,你可以說:「如果滿分是 100 分,你為自己這個表現打幾分?」 目的不是知道評分多少,而是你會去思考扣分的原因是什麼,知道原因才能想方法改善,幫助自己也幫助對方思考,但問對方這個問題時,最好確認對方內心是真的想進步。 成長並不是關於得幾
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高標準,覺得事情做好是應該的,比起讚美自己更喜歡找到缺點改進,要求自己沒有不對,甚至可因此獲得很好結果,只是很容易把這嚴格標準,也投射在別人身上。 會覺得對方怎麼做不到這點小事,這想法是把自己當主角,自我出發的對話,雙方當然不會感到愉悅。 學會不將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