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FF台灣國際兒童影展,是亞洲首創專為4~12歲兒童設置的電視電影展,2024第十一屆影展將從3月29日起於信義威秀舉辦實體影展,4月15日起在公視+進行線上影展。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本次受邀擔任首屆「TICFF會外賽-影評暨電影KOL評審團獎」評審,在一個半月內觀賞了七種項目、三十二部不分類型的長短片,並於其中評選出最佳作品(全獎項入圍名單)。而個人的評審標準,不只是選出最成熟好看的作品,而是考慮影展和獎項的性質,因此本次著重考量4~12歲兒童可能的感受、理解度,以及作品是否有能讓孩童集中的魅力,並會如何影響孩童的思考和成長,甚至未來發展。所以選擇對象,不一定是由成人視角所認為的最佳作品。
另外,本次評選無討論性質,僅以評審票數總和取出得獎作品,故本文除了公布得獎結果也會分享個人選擇及由兒童親自擔任評審選出的得獎作品,最後會附上個人選擇作品的短評。以下即談論「TICFF會外賽-影評暨電影KOL評審團獎」得獎結果和個人選擇。
個人選擇:《睡夢中的橘香》
得獎作品:《山村電視臺》
兒童推薦:《睡夢中的橘香》
此類別因首輪同票故進行兩輪評選,第二輪有《睡夢中的橘香》、《山村電視臺》、《烏鴉物語》,正好為我的第一、二、三名順序。
兩輪我都選擇《睡夢中的橘香》,原因在影片談論的親情關係,比起涉及政治且有隱晦性的《山村電視臺》、情感較割裂的《烏鴉物語》,是更完整,同是孩童更易理解的。
以下是我為《睡夢中的橘香》撰寫的短評:
陽光普照的日子,女兒和許久未見的父親在城裡遊走,身體的好動透露出止不住的興奮,但提出的內斂話題,乘載的卻是迷惘和渴望。對死亡的好奇、對回憶的質疑、同時尋求父母能證明對自己的愛是永遠,且不變。《睡夢中的橘香》在溫煦陽光底下,比對的是內在的憂愁,但這趟依然甜美耀眼的旅程,與父親一如既往的愛,為女兒的迷惘,解惑於那縷橘香。使人想起《日麗》。
個人選擇:《淘氣尼古拉:尋寶計畫》
得獎作品:《小嫉妒》
兒童推薦:《淘氣尼古拉:尋寶計畫》
《小嫉妒》是我的第二名,也許因為去年已經觀賞,於是重複觀看後並沒有更加喜愛,反而感到鏡頭和剪輯的不完美,於是選擇了讓我非常驚喜的《淘氣尼古拉:尋寶計畫》,這絕對是部極為適合親子共賞的佳作!
以下是我為《淘氣尼古拉:尋寶計畫》撰寫的短評:
由學校、友情、家庭開啟冒險,鮮明而真實的角色帶來共鳴,具有層次卻易懂的故事引人入勝。支線則為點睛之筆,會心一笑的幽默,融入生活的冒險,亦賦予趣味性和教育性。《淘氣尼古拉:尋寶計畫》心意滿滿,敘事清晰,結構完善,適合閤家觀賞,還能促進親子交流。同時作為系列作品沒有任何觀看門檻。
個人選擇:《我的大象同學》
得獎作品:《小豬電力公司》
兒童推薦:《學校裡的啊哈哈》
此類別因首輪同票故進行兩輪評選,第二輪有《小豬電力公司》、《神秘鳥地方》,分別為我的第二、三名,而後選擇《小豬電力公司》。
先談回我的第一名《我的大象同學》,是部能影響孩童看待他人眼光、交際方式的傑作,在教育意義上是本屆競賽片的最佳。而在《小豬電力公司》與《神秘鳥地方》中,更喜愛的其實是《神秘鳥地方》,不過這部影片對於成人也是「挑人」的,因此把票投給更簡單、有創意和共鳴度的《小豬電力公司》。
以下是我為《我的大象同學》撰寫的短評:
別看鉛筆畫風童貞可愛,其實講得是殘忍故事。透過下課時間孩童的玩耍,讓群體和獨自產生比對,那無法介入的小圈圈,是否有我進入的空間?影片不只關於朋友,關於內向者,關於與眾不同,體現的更是善意、本性、主體性的思考。而以色彩烘托角色心境,簡單為人際關係的磨合加強情緒。雖然《我的大象同學》看來沈重,但卻能使觀者產生同理心,得知善待與接納多元的重要性。
個人選擇:《喜馬拉雅之花》
得獎作品:《郊狼的四個靈魂》
兒童推薦:《喜馬拉雅之花》
《郊狼的四個靈魂》或許是本屆競賽片中,最艱深的影片,涉及自然和人害,種族和生命起源,若放在藝術競賽裡會是我的考慮。但若是兒童觀賞,那看懂的可能性不高,所以選擇《喜馬拉雅之花》,運用刺激的冒險、好聽的歌舞帶來深刻易懂的故事,是好討孩子歡心呀!
以下是我為《喜馬拉雅之花》撰寫的短評:
一場小老鼠的獨自旅途,因為喜歡音樂和唱歌,交了好多朋友,但森林裡的惡劣環境和弱肉強食,仍讓小老鼠在途中碰見不少困難,更受大野狼威脅!團結力量大,在脆弱之際,能共同對抗挫折和反派的,正是友誼。《喜馬拉雅之花》精緻細膩,寫實的環境塑造、具有人性(狼性)的反派描寫,加上含有把握時間、換位思考的人生哲學的曲目和謎語,真是好聽、好看又好好玩。
個人選擇:《哼哼快樂歌》
得獎作品:《海洋日記 – Luca!浪來了!》
兒童推薦:《海洋日記 – Luca!浪來了!》
此類別因首輪同票故進行兩輪評選,第二輪有《哼哼快樂歌》、《海洋日記 - Luca!浪來了!》,分別是我的第一名及第四名。
《哼哼快樂歌》用幾何藝術包裝以基礎樂理建構的友情故事,能刺激孩童的藝術細胞。相較下《海洋日記 - Luca!浪來了!》讓我感受到「拍攝」和「記錄」本身,雖被攝者呈現了故事,但有點難體會到創作者自己想帶來的是什麼。
以下是我為《哼哼快樂歌》撰寫的短評:
幾何拼貼的角色場景,精心搭配的色彩,結合以基礎樂理編織而成的故事,從視覺到聽覺都使人著迷。而以友情疏通,使觀感可愛又親近,再從聲音創作,說明音樂對於情緒的影響,突顯藝術與生活的密不可分,進而反映處事之道:只要小小的變化,就能帶來大大的快樂。《哼哼快樂歌》充滿無窮創意,是能激發孩童想像力和藝術潛力的曼妙佳作。
個人選擇:《礦坑裡的陽光》
得獎作品:《小小撒哈拉》
兒童推薦:《生命的裂縫》
此類別因首輪同票故進行兩輪評選,第二輪有《小小撒哈拉》、《生命的裂縫》,分別是我的第二、三名,而後選擇《小小撒哈拉》。
先談回我的第一名《礦坑裡的陽光》,我想是本屆涉及紀錄形式的作品裡,真正有把「記錄」成為創作者傳遞思想的途徑,而非藉由被攝者才為影片加入意義。相較下《小小撒哈拉》雖是由學生親自製作他們想說的議題,但過度的旁白變成知識壓迫,有情感的隔閡。但第二輪仍選擇《小小撒哈拉》,是因比起《生命的裂縫》有帶來更豐富的內容。
延續上述,本屆競賽想特別提起紀錄片方面。於我而言,優秀的紀錄片除了有提供資訊或知識的功能,也需要告訴觀眾這些故事需要被講述的價值,甚至能有足以影響並改變社會環境、風氣的力量。然而本屆不少紀錄片,是選擇足夠有議題和故事性的人物、事件作為客體,可是僅以呈現他們的生活、口述他們的思想來拍攝,很難找出在被攝對象之外,影片本身的視點或散發出的思想價值。這也讓我想到,縱使這樣簡單易懂的資訊是最可能讓孩童了解社會議題的手法,然而回想求學階段,相較於雖然不太懂卻能引發思考的題目,這種單方面「被輸入」的知識才是最枯燥乏味的。以上是在本屆競賽片中,認為能給創作者思考的部分。
以下是我為《礦坑裡的陽光》撰寫的短評:
並非只想表達學習的珍貴,影片以阿富汗村莊居民的困境,延伸出地域性的殘酷、政府的無力、世界的貧富差距問題。而從12歲的男孩作為主要視角,突顯學習至於人格、早熟至於孩童的影響。《礦坑裡的陽光》具備社會性和個體性,而在國家體制和殘酷現實中尋找生存之道、未來方向,同有在逆境中不放棄的正面能量。
個人選擇:《選擇的秘密》
得獎作品:《選擇的秘密》
兒童推薦:《八戒》
此類別因首輪同票故進行兩輪評選,第二輪有《選擇的秘密》、《鷺鷥河》,分別為我的第一名、第三名,而後選擇《選擇的秘密》。
因《鷺鷥河》目的性較重,節奏也偏慢,雖然觀感舒服,最後卻沒留下深刻體會。
以下是我為《選擇的秘密》撰寫的短評:
校內的小市長選舉,讓五年級學生親自體驗民主制度的運行。民主為何?從選出班級候選人代表、發表政見、競選團隊的宣傳、再到投票,學生經歷與其他競選團隊的摩擦,經歷規章和友誼的碰撞。《選擇的秘密》不只是呈現民主制度的流程,同樣可以培養觀者的公民意識和思考能力,並覺察出民主的價值、珍貴、還有自由與選擇的重要。感覺教育性質太重?影片聚焦於校園活動,反而對孩童有著強大吸引力。
🌲2024年第十一屆🦊TICFF台灣國際兒童影展🦒🌲
🗡️信義威秀實體影展|3/29 - 4/7
🎯公視+線上影展| 4/15 - 5/19
👑更多系列活動|2/27 - 4/10 請上官網查詢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航電影的海 VIP
「躲在電影裡的詩人」社群平台:
Instagram(主要):https://www.instagram.com/cinemawriter_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