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格精選

2024臺北電影節觀影雜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這幾年來算是努力參加臺北的各種電影節,只要有時間就會挑幾部感興趣的影片來看。不過這次比較特別,與其按主題和興趣來選擇電影,我決定直接空下兩天,把這兩天播映的電影全部看完。一開始其實有點擔心會不會太累,畢竟長時間在黑暗中盯著大螢幕看電影,再加上平時工作的電子產品,眼睛真的很容易疲勞。但考量到我一趟到信義威秀或是光點華山來回的時間成本,一次只看一部實在不太划算,還是決定在同一天一起看三部電影。這樣我只要在換場中間去上廁所抽菸買個飲料就過去了。於是我挑上了6月24日和25日的信義威秀,從下午一點半開始看,一路看到晚上九點半。很巧的是,這兩天的六部電影,有三部都是「國際新導演競賽」的作品,也就是導演生涯的第一部長片。這三個場次也都有導演映後座談,外加吉田惠輔也有來臺灣,看完後可以聽聽導演拍攝的心路歷程和觀眾提問。以下是一些觀影雜記:

夜晚尤其是Foremost by Night

西班牙導演維克多.伊利亞特( Víctor IRIARTE)。本次最沈悶也最想睡覺的電影,我第一次在電影院打瞌睡的經驗就獻給你了。全片幾乎都是旁白,兩個主要的角色長相十方類似,讓我一個臺灣人幾乎無法辨識的兩位西班牙裔演員,都長得很像《紙牌屋》的女警探,我到片尾都分不出這兩個人。很多長鏡頭和隱喻當下都看不懂,到了導演座談才知道導演的小心思,不過顯然技巧還不夠純熟。雖然說他是打著與西班牙轉型正義議題的電影在臺灣上映的,但這實在是太隱晦的做法了。

夜晚尤其是Foremost by Night導演維克多.伊利亞特( Víctor IRIARTE)映後座談。

夜晚尤其是Foremost by Night導演維克多.伊利亞特( Víctor IRIARTE)映後座談。


莊園夢中人The Dreamer

法國導演安娜伊.泰倫(Anaïs TELLENNE)。按照臺北電影節的說法:「看似改編鄉村版《鐘樓怪人》,實則更是現代版《包法利夫人》。」確實是如此沒錯,蠻好看的。劇情講述一個中年、過胖、眼睛受傷的大叔,在沒落的貴族家庭擔任管家,與久久未歸的藝術家女主人產生了一些奇妙的情愫。這部電影也打開了我視野,原來手在捏陶土時的聲音是這麼的情慾。法國老奶奶也會看八點檔,配上俗俗的主題曲。我唯一要抱怨的就是男主角不夠醜,這種類型的中年人我每天都在路上看到。

教宗家的小兒子Kidnapped

義大利導演馬可.貝洛奇歐 (Marco BELLOCCHIO)。歐洲近代史、宗教史的背景要求極高,我個人認為這不是臺灣多數人熟悉的題材,在場應該很多人都看不懂,不過卻是這兩天最多觀眾的一個場次。你需要知道義大利建國前各邦各國的狀態、歐洲近代史上天主教與其他宗教拉扯糾纏的關係、猶太人被壓迫史等議題,看這部電影才會有意思,才會知道為什麼教宗要綁架猶太小男孩、教宗國為何會被攻破等情節。有一些劇情轉折會誤導觀眾。比如說把庇護九世描繪成一個邪惡無知的教宗,實際上庇護九世做出這些決定有非常複雜的歷史因素。猶太人在歐洲史上也不全然是一個被壓迫者。教宗國被攻破到底跟綁架案有什麼具體連結,這種滑坡式的引導方式讓人覺得一定是個猶太人拍的(雖然wiki說導演是無神論),有很明顯的猶太被壓迫史觀。還有一些場景實在太過粗糙,如耶穌復活、攻破城牆等。整體而言還是不錯看。

教宗家的小兒子Kidnapped劇照。

教宗家的小兒子Kidnapped劇照。


家庭簡史Brief History of a Family

中國導演林見捷(LIN Jianjie)。臺北電影節指南稱是中國版的《聖鹿之死》,確實是如此,而且更毛骨悚然且貼近現實。前十分鐘我很期待可以變成男同志片,沒想到事情急轉直下。如果說《聖鹿之死》是超現實和克蘇魯的,那麼家庭簡史就是一個基於中國社會(或臺灣社會)升學主義的極致表現。這部電影也有一點《寄生上流》的色彩,特別是一個學生寄生進同學的家庭,就如同導演所說的自然科學界裡會排斥不適合的細胞或細菌,接受更適應要求的外來者。這些看起來這麼理所單然的對白和發展,我無法突破任何邏輯或劇情上的漏洞,好像就應該這麼發展下去,直到有一方發動改變為止。當天導演不克前來臺灣,但是仍用平板視訊希望與觀眾對話,超像科幻片的場景的哈哈。導演稱:「這部電影是基於現實,但不是現實主義的電影。」非常有道理。

家庭簡史Brief History of a Family導演林見捷(LIN Jianjie)映後座談。

家庭簡史Brief History of a Family導演林見捷(LIN Jianjie)映後座談。


霧之淵Beyond the Fog

日本導演村瀬大智(MURASE Daichi)。講述一個在奈良縣大峰山洞川溫泉街,經營溫泉小旅館的故事。這個劇情設定讓我想到了日本其實有非常多荒廢的溫泉街或溫泉旅館,就像是臺灣沒落的觀光村、或是美國從來沒有機會被開發的鬼城,原本懷抱著夢想的夢想最後死去的地方。女主角原本為了父親的夢想和為了活存而經營旅館,但是當爺爺莫名消失後,是否要經營這個旅館就成了人生抉擇。我想這跟有沒有認同這間旅館、溫泉街以及大峰山有很大的關係,如果從來沒有把這個地方當作是「家」,而是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工作,每天對旅客的早安晚上就只是專業工作而不是真心。這個設定也回應到了我個人的生命經驗,我搬到山上以後,也從來不把這個地方當作是我的故鄉,這只是一個暫時住的地方,我總有一天會回到我熟悉的地方的。隨著時間的進展,我逐漸意識到我或許再也回不到我想回去的地方了,才開始思考要如何把陌生的土地轉化成自己的認同。這部片是少見的電影比例接近方形的4:3,蠻特別的。鏡頭和光影都很美很自然,這些美麗的鏡頭在最後20分鐘頻繁出現,每次出現我都以為要結束了,最後收在一個很適當舒服的地方。

霧之淵Beyond the Fog導演村瀬大智(MURASE Daichi)映後座談。

霧之淵Beyond the Fog導演村瀬大智(MURASE Daichi)映後座談。


我的女兒不見了Missing

日本導演吉田惠輔(YOSHIDA Keisuke)。這部電影是兩天內第三部失蹤題材的電影。石原聰美的獨角戲,展示了她從希望到絕望再到重生的過程。根據導演的說法,石原聰美生子後使其經驗值暴衝,作為第一部復出電影可謂演技再攀高峰了。另一條主線是記者是否該持續報導沒人在乎的人口失蹤案,是新聞媒體業的抉擇。可惜的是我並不認為石原聰美在這部電影有明顯的成長曲線,電影的前半段大部分的情緒都很類似,後半段才有比較大的變化,但變化的契機又不太容易注意到。不過整體還是不錯看,我內心的小念頭一直很希望他可以突然變成犯罪片哈哈。

我的女兒不見了Missing導演吉田惠輔(YOSHIDA Keisuke)映後座談。

我的女兒不見了Missing導演吉田惠輔(YOSHIDA Keisuke)映後座談。



有趣的是,這次看了六部電影,其中有三部是跟「綁架」或「失蹤」有關的電影題材。「夜晚尤其是」討論了西班牙史上一次大規模的嬰兒失蹤事件,「教宗家的小兒子」是教宗國為了宗教原因綁架猶太小男孩進而導致教宗國解體和義大利建國,「我的女兒在哪裡」則是女兒失蹤的石原聰買的成長故事。不知道是不是臺北電影節特意安排好的。


結論:一天看三場電影實在太累了,眼睛快瞎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Sylvia-avatar-img
2024/07/08
一天三場!雖然都是坐著,但可以感受到還是很耗費大腦跟情緒呀!
avatar-img
陳泓璿的沙龍
17會員
15內容數
陳泓璿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4/12/08
2024金馬影展中,觀眾得以欣賞多部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如《寄生上層》、《被告汪星人》等,這些電影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代的階級矛盾、人生困境和文化期待。本文分享了觀後感,探討每部影片的主題與意義,以及自身在觀影過程中的感受與反思。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看到更深層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思考的碰撞。
Thumbnail
2024/12/08
2024金馬影展中,觀眾得以欣賞多部探討社會議題的作品,如《寄生上層》、《被告汪星人》等,這些電影從不同角度反映了當代的階級矛盾、人生困境和文化期待。本文分享了觀後感,探討每部影片的主題與意義,以及自身在觀影過程中的感受與反思。透過這些故事,讀者可以看到更深層的社會現實和個人思考的碰撞。
Thumbnail
2024/08/22
本文為個人的金馬經典影展「巨星的誕生」心得紀錄,分享了多部經典電影的觀後感。從《彗星美人》到《熱情如火》,每部影片展現了不同的故事演出風格與角色心理,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格外有意義。
Thumbnail
2024/08/22
本文為個人的金馬經典影展「巨星的誕生」心得紀錄,分享了多部經典電影的觀後感。從《彗星美人》到《熱情如火》,每部影片展現了不同的故事演出風格與角色心理,從電影史的角度來看格外有意義。
Thumbnail
2024/07/10
中國電視劇《繁花》在中國掀起熱潮,但在臺灣未能引起類似反應。本文將從中國影劇在臺市場地位、王家衛風格改變、故事背景及語言文化距離等方面深入探討《繁花》未受注目的原因。《繁花》在臺灣沒有爆紅的最主要原因,是「《繁花》本來就不是為了臺灣觀眾製作的」。
Thumbnail
2024/07/10
中國電視劇《繁花》在中國掀起熱潮,但在臺灣未能引起類似反應。本文將從中國影劇在臺市場地位、王家衛風格改變、故事背景及語言文化距離等方面深入探討《繁花》未受注目的原因。《繁花》在臺灣沒有爆紅的最主要原因,是「《繁花》本來就不是為了臺灣觀眾製作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孩子寫功課時瞇眼?小心近視!這款喜光全光譜TIONE⁺光健康智慧檯燈,獲眼科院長推薦,網路好評不斷!全光譜LED、180cm大照明範圍、5段亮度及色溫調整、350度萬向旋轉,讓孩子學習更舒適、保護眼睛!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這些電影是個人私心認為今年目前為止我看過最棒的作品。
Thumbnail
這些電影是個人私心認為今年目前為止我看過最棒的作品。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這篇文章記錄了作者參加臺北電影節六部影片放映的觀影心得,藉由對每部影片的描述和感想,探討了臺北電影節的各種電影類型和主題。從西班牙到日本,每部電影都有獨特的故事情節和意義。
Thumbnail
本篇主要分享自己看過、覺得不錯的片單,包含電影、紀錄片、影集、動畫、遊戲等。不知道讀者們的喜好和我是否相同?
Thumbnail
本篇主要分享自己看過、覺得不錯的片單,包含電影、紀錄片、影集、動畫、遊戲等。不知道讀者們的喜好和我是否相同?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我本來就愛看電影。電影彷彿是另個世界,讓人可以隨著銀幕上的角色一同喜怒哀樂,演員、聲光、故事、剪輯、特效,都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不同的手法、多變的題材、濃縮的故事,短短2小時的體驗,有時離開電影院後,仍舊念念不忘、甚至跟朋友討論上好幾個月。
Thumbnail
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Thumbnail
電影和人相同,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既沒能每一部都給一篇長文,不如以此十好(ㄏㄠˋ)作個引頭,盡量選擇不同國別,不同文化和視界的作品。如同一本好書能超越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帶我們走向遠方。我想,電影也是如此。
Thumbnail
說來有趣,因為手上有三張電影票買一送一券,偏偏年底爆忙,實在沒什麼時間看電影,下班也只想休息,好不容易終於在最後一天把工作趕完,可以放鬆。 結果去看了這麼沈重的片子…… 老實說,若不是衝著影帝,基本上這不是我會想去電影院看的片子,而看完之後,就覺得還好有來電影院看。 這樣說好了,這是個非常傳統
Thumbnail
說來有趣,因為手上有三張電影票買一送一券,偏偏年底爆忙,實在沒什麼時間看電影,下班也只想休息,好不容易終於在最後一天把工作趕完,可以放鬆。 結果去看了這麼沈重的片子…… 老實說,若不是衝著影帝,基本上這不是我會想去電影院看的片子,而看完之後,就覺得還好有來電影院看。 這樣說好了,這是個非常傳統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去年是大疫退散解封之年,生活回歸正軌,年初時的確有點報復性消費的觀影心態,但下半年後真的是有不少想看的作品。
Thumbnail
2023年我挑選這些電影。標準照舊是選那些我覺得的好電影,甚至想要收藏,可以隨時回味,或是很有所得、所感的電影。純粹是個人選擇,很自我的一份名單。
Thumbnail
2023年我挑選這些電影。標準照舊是選那些我覺得的好電影,甚至想要收藏,可以隨時回味,或是很有所得、所感的電影。純粹是個人選擇,很自我的一份名單。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自從前年夏天搬到台中之後,我離電影的距離就越來越遠。少了影展,少了可以從容看片的台北檔期,那些成天繞著電影打轉的生活軌跡,彷彿像是上輩子。但我還是還是相信著電影。本文將會依序介紹十部2023年的個人電影,每部作品都有它的柔軟與尖銳,正好觸及了我這一年的所思所感,分享給你。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Thumbnail
(以下為觀影次序) (內文有雷亦有個人獨斷感受還請慎入)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