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就算比上班更累,也要實現個人的意義式快樂

2024/03/22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台灣高鐵"高鐵旅行百百派-大反派"廣告。取自台灣高鐵官網。

台灣高鐵"高鐵旅行百百派-大反派"廣告。取自台灣高鐵官網。

很長一段時間,在高鐵左營站的購票櫃台上方,掛著一個高鐵的形象廣告:「堅決反對旅行,比上班更累。」由於老家在高雄,每次從北部大小包奔波回家,看到廣告不得不同意:旅行,真的比上班更累

但我們也沒有因為累,就不出門旅行呀?

這到底怎麼回事?而你最喜歡的那一次旅行,又是基於什麼動機出發的呢?


旅行的動機:紓壓(De-Stress Model)

我們為什麼旅行?紓壓(De-Stress)是很重要的理由。根據2022年交通部觀光署所發布的台灣旅遊狀況調查,選擇旅遊地點所考慮因素,第一名是「交通便利或接駁方便」,第二名是「舒壓休閒保健」。且這兩個因素在不同年份、不同季度的調查中,都呈現一致的重要性排序。

從旅行的動機,可以看到出門的意義是什麼。資料取自台灣旅遊狀況調查(2022)。

從旅行的動機,可以看到出門的意義是什麼。資料取自台灣旅遊狀況調查(2022)。


根據以上的調查,猜的到台灣民眾都去哪裡旅遊嗎?第一名是淡水,第二名則是礁溪

淡水是台灣北部非常具代表性的景點,並且交通便利,搭捷運就會到;但礁溪第二名,可能就會出乎許多人的猜測。相較於淡水,礁溪有強烈的享樂和紓壓動機—去礁溪,不外乎泡溫泉、高級飯店吃到飽。紓壓是一個重要的旅遊動機。

台灣旅行景點排名,第二名是礁溪,而且十分穩定。取自台灣旅遊狀況調查(2022)。

台灣旅行景點排名,第二名是礁溪,而且十分穩定。取自台灣旅遊狀況調查(2022)。


但,旅行明明是去紓壓(De-Stress)的,怎麼壓力這麼大?

問題是,旅行本身就是壓力很大的事。出門旅行一定會有類似的經驗:

  • 出門前擔心東西沒帶齊,除了手機鑰匙錢包,這一次還多了牙刷牙膏刮鬍刀乳液,水上活動還要帶泳衣。
  • 出門前一天行程還沒完成規劃,還有兩天的行程跟晚餐,不知道要吃什麼?

旅行跳脫了常態生活,需要準備的東西跟著壓力一起增加。還有另一種壓力來自作息變化。台灣從2012年後,陸續有平價航空的進入市場,這讓一般的民眾更容易出國。但航班的時間很可能是紅眼的班次,經驗會像是這樣:

夜裡搭了半夜十二點從仁川機場回來台北的航班。來機準時抵達、準時出發,整個航程非常安靜,多數的旅客都休息睡去,完全不需要任何服務。凌晨兩點落地,花了些時間等待托運行李、搭計程車,三點打開家門,三點半躺平。早上六點半,意志抵抗著躺床的睡意,咬著牙起床沖了熱水澡換了衣服,準備上班。

這些明明都很累,但我們也沒有因為累而減少了旅行的頻率,反而是讓自己累一點,找到可以出門的方式。回過頭來看高鐵的廣告:雖然出門累,但廣告的目的也是希望大家出遊,只是選擇高鐵會比較輕鬆而已


如果鼓勵大家不出門,一定是高鐵沒到宜蘭吧?

如果鼓勵大家不出門,一定是高鐵沒到宜蘭吧?


旅行的意義:實現個人的意義式(Eudaemonic)快樂

來自正向心理學取向的Csikszentmihalyi認為,如果把視角完全放在想「爽」的動機,就會無法解釋明明很累卻還是要出門的理由。他認為旅行的動機可以分成兩個向度:

  • 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機(Extrinsic Motivation)的連續性向度:旅行是出自於自我的意願,還是外在的要求。因工作出差是被要求的,而休假時間的旅行是自主動機的。
  • 享樂式(Hedonic)和意義式快樂(Eudaemonic)向度:前者是以完全以愉悅(pleasurable)為導向,後者包含了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泡溫泉、吃美食可能包含較多的享樂動機,而透過旅行認識不同地區的人、文化、歷史,則包含較多的意義式快樂向度。

如果將以上兩者放在同一個平面來加以理解,就會像是如下圖:

取自Csikszentmihalyi和Coffey(2016)

取自Csikszentmihalyi和Coffey(2016)

  • 第一象限:基於內在動機的意義式快樂,例如打工換宿、去追一場國外歌手的演唱會等。
  • 第二象限:基於外在動機的意義式快樂,例如出差參訓、選派參加國際研討會等。
  • 第三象限:基於外在動機的享樂式快樂,例如員工旅遊。
  • 第四象限:基於內在動機的享樂式快樂,例如休假去礁溪泡溫泉、高級飯店吃到飽。

四個象限展現了不同的旅行動機,而一趟旅行中,也可能同時包含了許多不同的動機。比如說,一趟出差中會有三天的會議,但有一天的時間可以自行運用,可以去想去的地方探索。也因此,旅行不只是一個單一的概念,可能包含了許多種不同的要素。


最有印象、最喜歡的旅行?

如果反思自己最有印象的旅行,我會說是十年前的日本打工換宿。十年前出門時,總是想著「我要憑著自己的力氣,走到最遠的地方」。似乎最有意識、明確知道自己出門目的那一次旅行,都會是非常有印象的旅行。反而只是因為撿到便宜機票而出門的旅行,都沒有什麼深刻印象。

那個時候,我的日文剛通過N2的檢定,但也只有聽力與閱讀勉強可行。
選擇到北海道打工換宿,就是想完成人生最大的挑戰:
憑著自己有限的溝通能力,走到日本最遠的地方。

打工換宿的後期,我到了北海道最北的地方是一個叫雉內的小鎮。
這個城鎮的日語發音近似於「我不知道」(wakkanai)。
獨自搭著公車拜訪完北海道的最北端宗谷峽後,城鎮中找了一個溫泉飯店洗澡,
準備搭跨夜車回到札幌市。
晚上十一點半的候車室,只有幾個旅客。
對面的電視正在播放的miwa的歌Don't cry anymore。

那首歌在空蕩蕩的候車室反覆了幾次,
在那個時刻確定:我可以靠著自己的力氣走到這麼遠的地方。
我可以靠自己做到很多事。

後來的生活陸續再碰到我覺得困難做不到的事,我就會想起那個晚上的畫面和音樂。
這首歌變成了那個旅行的主題曲。


開始一場實現自己的旅行吧?

所以回到高鐵的廣告:「堅決反對旅行|比上班更累」,或許正確的說法是:

  • 因為這個旅行是來自於外在要求,而不是來自自己想要的。
  • 因為這個旅行是以享樂為目的,而準備旅行的麻煩與享樂動機相違背,所以不要。

所以,倒不如說,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出自於自己的期待,為了讓自己成長或完成某些願望,而想去完成的旅行。


有那些已經想去而且討論很久,卻一直沒有機會去的地方嗎?

有那些已經想做很久而還沒有去完成的事情嗎?

現在,就會是最好的時刻。


結論

  • 為了減少上班工作或其他因素所承受壓力,紓壓(De-Stress)是一個常見的旅行動機。在旅行動機的問卷、旅行地點的選擇上,就可以看到以享樂為目的所選擇的地點。
  • 但出門旅行絕對是很累的事。如果是為了紓壓,根本就不應該選擇旅行,而應該待在家裡。單純的紓壓動機無法解釋「旅遊很累,但我們還是一直去」的問題
  • 正向心理學提醒了意義式快樂(Eudaemonic)是不同於享樂式(Hedonic)的快樂旅行的快樂來自透過旅行,實現個人的目標和成長。為了追求這種自我實現的意義與快樂,過程的累經常式創造的一部分。


參考資料

M. Csikszentmihalyi & J. Coffey (2016). Why do we travel? A positive psychological model for travel motivation. In Positive Tourism, Routledge.

尋找讓生活更快樂的方式,浣熊心理師執勤中。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