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年前練到年後,德弗札克的《聖母悼歌》終於要演出了。我們在演出前的「黃金週」展開密集的排練,希望能將自己調整到最佳狀態......
正式演出當天,我吃過午餐後就出發前往音樂廳,比預定集合時間早了兩個小時抵達。這時休息室的人只有個位數,安安靜靜的,有人在啃樂譜、有人在看節目單,我則趁機窩在沙發上小睡了 20 分鐘。
到了三點半,團員已經來得差不多。維君老師因為對合唱團的表現仍不太滿意,因此抓緊總彩排前後的零碎時間,琢磨困難的音高和吐出子音的時機點等等,力求所有細節都達到完美。
接著上台進行總彩排,基本上就是把所有曲目從頭到尾順過一遍,中間不停。音樂廳大廳與排練室的空間大小不同,音效也非常不一樣,在音樂廳演唱的效果自然比較好,但雜音也聽得一清二楚,連翻譜都必須小心,不過專業的合唱團員都經過專業的翻譜訓練......
到了總彩排的階段,指揮要確認的就不是細部問題,而是整體的平衡。吳老師在整套曲目走過一遍之後,花了一點時間調整樂團及合唱團在一些段落的音量大小,然後就已經六點鐘了,大家也肚子餓扁了,很多人在問便當來了沒。這套曲子真是消耗能量啊!
合唱團回到休息室時已經超過六點,大家第一件事是排隊拿便當。我已經餓到顧不得挑便當口味,而且也沒有剩下多少時間,因此隨便拿了一個就走。快速吃完之後還要快速換裝和化妝,幸好趕在上台前全部打扮好,但妝容的精緻度就顧不上了,反正最後畫上口紅,看起來完整就好。
正式演出跟排練的感覺當然極為不同,因為觀眾已經進場,也就是說上台後到正式開始前的等待時間,演出就已經開始,必須拿出表演者的風範,更何況公視的攝影機正在旁邊拍......
演出當天晚上,音樂廳的座位看起來應該超過八成滿,以星期一的檔期來說還不錯。在舞台上等待的時候,我想起自己 2010 年剛加入愛樂時參與的第一場音樂會,也就是由呂紹嘉老師指揮國家交響樂團的布瑞頓《戰爭安魂曲》。當時的心情興奮又緊張,覺得自己能參與這麼嚴謹的音樂演出,簡直是不可思議。舞台的燈光彷彿營造出一個獨特的空間,一切外界的雜訊都被排除在外,只剩下純粹的音樂,跟著指揮的手流動、擴大、升高,充盈所有感官,每一秒鐘發生的事都引人入勝。
我想,這就是舞台表演吸引人的原因吧!
(演出當晚的照片。)
正式演出通常會跟排練不太一樣,有時是因為現場氣氛太好,指揮沉浸在音樂中,不知不覺就做出了不一樣的詮釋。吳曜宇老師在指揮時非常投入,並將這種感覺帶給了樂團與合唱團。第一樂章〈聖母痛苦侍立〉(Stabat mater dolorosa) 是最長的一個樂章,速度變化也非常多,一開始平靜壓抑,然後一層一層地堆疊情緒,一直到由上行音階組成、不能吸氣的長樂句,而達到最高潮,以描述聖母在耶穌受難一路跟隨時的悲苦心境,要好好詮釋的確急不得。合唱團在這個樂章必須特別注意指揮的速度變化,要跟上指揮的拍子,前提就是要對譜很熟。我有時會胡思亂想,如果自己跟變色龍一樣,就可以一眼看指揮、一眼看樂譜......
這場音樂會有四位獨唱家,分別是女高音林慈音、女低音翁若珮、男高音王典和男低音陳翰威。我比較熟悉林慈音、翁若珮和王典三位老師,因為他們都是愛樂的聲樂指導老師,我也曾看過幾次他們的演出。陳翰威老師我是第一次遇見,在排練時對他厚重嘹亮的低音印象深刻。
這部作品中有許多女高音拉長音的段落,非常仰賴氣息的運用,林慈音老師一如往常發揮高水準,細膩的表現緩緩堆疊情緒,值得細細品味。我特別喜歡她與翁若珮老師在第二樂章〈誰人能夠〉(Quis est homo) 中重唱的部分,也許因為她們經常合作,兩人又都是好朋友的緣故,因此默契特別好吧!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提到,由於我自己唱女低音部的緣故,因此對歌聲嘹亮的女低音特別欣賞。我在多年前就聽過翁若珮老師的演出,她的嗓音除了嘹亮紮實以外,還帶有一種溫暖的特質,在女低音獨唱的第九樂章〈免我身被永火焚炙〉(Inflammatus et accensus) 發揮得很好,這也是我很喜歡的一個樂章。
(第九樂章〈免我身被永火焚炙〉。)
王典老師的特色則是聲音特別大、特別亮,感覺他本人就是一個行走的銅管樂器,我在舞台最後面聽,都感到他的聲音很突出,可想而知在他前面的觀眾會有多震撼。音樂會結束後我跟王老師談了幾句,他也認為這部作品詮釋起來不容易,不過我覺得不管是激昂還是較平緩的部分,老師唱起來都游刃有餘。我個人特別喜歡男高音搭配男聲兩部合唱的第六樂章〈教我真心同妳一起痛哭〉(Fac me vere tecum flere) ,尤其是結尾處,讓我聯想到《埃及王子》的猶太民族風格。
(第六樂章〈教我真心同妳一起痛哭〉。)
陳翰威老師聲如洪鐘,而且他唱起歌來很精準,每一個小細節都毫不馬虎。男低音在第四樂章〈使我內心燃起愛火〉(Fac ut ardeat cor meum) 與合唱團搭配,我喜歡在陳老師獨唱的段落,跟著樂譜欣賞他的歌聲,非常享受。此外,這部作品裡有幾個音極低,低到不可思議,但陳老師還是唱到了,聽到時有點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最後一個樂章採用跟第一樂章一樣的動機,但加入了對天堂的盼望,因此曲風逐漸轉為明亮,中間進入「阿門」的賦格段落,速度特別快,吳老師形容這裡是即將進入天堂的「狂喜」心情。維君老師多次提醒大家在這裡一定要跟上指揮的拍子,我自己演出時的感覺是有跟上,但不知台下聽起來如何......
合唱團描述靈魂緩緩升天的最後一個「阿門」隨著指揮的手勢結束,接著樂團演奏全曲結尾的幾小節。最後一個音的殘響還迴盪在空間裡,指揮閉起眼睛,感受音樂的餘韻,過了幾秒才轉過身敬禮,觀眾席爆出如雷的掌聲。許多團員露出放鬆的笑容,演出前的緊張彷彿一掃而空。我左手邊的團員則說她唱最後一個「阿門」的時候眼淚都快飆出來了,好感動啊!
我在演出時的感覺還滿好的,雖然下午排練有點累,但正式演出時聲音狀況還不錯,沒有出什麼大差錯。合唱團的表現也進步很多,當然有一些瑕疵,但整體來說還滿順暢的。這次有些團員沒有唱這場,而是在台下聽,據他們表示合唱團女高音的聲音非常優美,四個聲部也滿均衡的。
其實在演出前兩天,我家小孩又從學校帶病毒回來。我原本擔心自己會像上次一樣演出前才發燒,不過多虧口罩的防護力,我沒有被傳染,只是我女兒很不幸地無法來聽。她非常失望,問有沒有機會看演出影片,我告訴她只能等公視製作好再說了。原本我小姑也要來聽,結果她當天下午臨時多了一個會要開,因此趕不上,真是殘念。
合唱團回到後台,大家很快換衣服收拾東西準備回家休息。許多人還處於興奮狀態,到處找人拍照,我也跟指揮和獨唱老師要到簽名和拍照。我告訴翁若珮老師我非常喜歡她的聲音,並提到多年前曾欣賞老師在巴赫《馬太受難曲》的演出。希望日後還有機會再合作。
這場音樂會終於完成了!一場音樂會的成功,不只需要舞台上的演出者,也要靠行政人員與幕後工作者的辛苦支援,這麼多人齊心協力,才能辦成這一件事。不過對所有參與者來說,順利完成任務應該也能獲得極大的滿足感吧!特別要感謝我們的合唱指導維君老師,堅持不放過每一個細節,這段時間真是太辛苦了。
唱完雖然身體很疲累,但精神卻很亢奮,而且肚子超餓,我就在家附近的 7-11 買了一包洋芋片犒賞自己再去睡覺。跟國家音樂廳休息室的沙發比,還是自己的床舒服......
下一場音樂會的曲目早已定好,但在正式發布消息之前,照例要先賣個關子。這是我沒練過的曲目,我想就像過去所有唱過的曲子一樣,都需要全心投入才能唱得好......
----
「關於合唱團的回憶」系列連載中!我在這個系列中分享自己從兒時到成年後,參與合唱團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會提到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以下列出目前已發布的文章:
[回憶 1] 我愛唱歌,但沒加入合唱團
[回憶 2] 如果有機會登上舞台...
[回憶 3] 合唱初體驗
[回憶 4] 小小冒險、大開眼界
[回憶 5] 活力十足的台大合唱團
[回憶 6] 國家演奏廳
[回憶 7] 嘎然而止的合唱生涯
[回憶 8] 心靈大地震
[回憶 9] 重回台大合唱團
[回憶 10] 成為社會人士
[回憶 11] 兜兜轉轉又繞回合唱團
[回憶 12] 師大合唱團
[回憶 13] 台北愛樂合唱團
[回憶 14]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上)
[回憶 15]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下)
[回憶 16] 靜謐之光:布魯克納《E 小調彌撒》(上)
[回憶 17] 靜謐之光:布魯克納《E 小調彌撒》(下)
----
格主思密簡介:
到了人生的中點,才再度提筆寫作,寫寫詩、寫寫音樂,分享參加合唱團的經驗。有了些許人生歷練,白髮一根接一根冒出,外加忽然加重的老花眼。聽到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歌曲,親歷各種境遇,已不像年輕時心無所感或強說愁,而是化為真切的感悟。佛家追求無悲無喜之境,我則寧可感盡人世間一切悲喜,方為人、方不虛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