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原本預計用一篇文章的篇幅講完這場音樂會,但發現想說的內容太多了,因此分成上下兩篇,將依序發布。
我在今年考回了愛樂大團,雖然感覺很幸運,但馬上又要面臨諸多挑戰。
今年 11 月 13 日,台北愛樂將與指揮簡文彬老師合作,在國家音樂廳演出威爾第的宗教鉅作《安魂曲》。雖說我在 10 年前唱過 (當時由呂紹嘉老師指揮),但時間隔了太久,我只記得一個大概的輪廓,很多細節需要重新練過,把當初練得要死要活的記憶找回來。有鑑於這部作品的宏大規模,要練到可以上台的熟悉度,勢必得花不少功夫。
此外,這一季的新團員從 9 月初才正式開始練唱,離正式演出的日期只剩兩個月,而舊團員已經比我們多練了好幾個月。也就是說,新團員如果想上台,必須更努力跟上大家的進度,彌補之前沒練到的部分。
為了在短時間內快速掌握這部作品,我找了一些資源來幫助自己,除了一些演出錄音之外,還在 YouTube 上找到這部作品的分部音軌。這項資源的幫助非常大,我可以一邊聽一邊對照樂譜,過了一個月,大概抓回了 90% 以上。
(YouTube 上找到的 Alto 音軌,雖然有一些錯誤,但幫助很大,不像以前只能自己去按鋼琴,然後還是抓不到音。)
我們的常任指揮張維君老師說,由於新團員比較晚開始練,這場可以不用上台,但我還是很想上台,因此報名了驗收。第一次驗收的時候可能有點緊張,唱〈拯救我〉其中一段時沒找到,實在是很扼腕。
幸好還有第二次驗收。由於我真的非常希望能上台,因此在這次驗收前卯起來練。驗收當天分成好幾組,每個聲部挑一到兩人,組成一個小重唱團的形式,站在排練場最前面唱給指揮和所有團員聽。可能是因為熟悉度提升的關係,雖然我還是稍微有點緊張,但唱得很順利,沒出什麼大錯,因此順利通過了考驗。
威爾第應該可以說是最知名的歌劇作曲家了吧!《茶花女》、《弄臣》、《阿依達》、《唐卡羅》,都是極受歡迎的作品,戲劇性十足。但除了歌劇以外,威爾第也寫過一些宗教合唱作品,其中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就是《安魂曲》了。為什麼說耳熟能詳呢?因為各位一定認得這套曲子中的〈末日經〉(Dies irae,直譯是「(上帝) 震怒之日」),很多電影曾拿來當配樂:
(2001 年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的版本。這位指揮大師已經在 2014 年過世。)
〈末日經〉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基督宗教的末日觀,告誡世人上帝有一天將審判所有人,那將是令人恐懼的一天。渺小的人類只能向上帝和耶穌祈求垂憐,赦免世人的罪。曲子一開頭是交響樂團直接爆出四個音,接著百人合唱團一齊大唱「上帝震怒之日」,後面還加進大鼓的聲音,就像打雷一樣。坐在台下聽的時候,感覺應該像各種天然災害直接撲面而來,非常震撼。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段落是「落淚之日」,雖然也是屬於〈末日經〉的一部分,但因為形容的是罪人受審判時的驚惶恐懼,以及向慈愛的耶穌祈求寬恕,因此比較哀戚。這段旋律對我說很洗腦,走在路上都會忍不住哼唱起來。
(1967 年卡拉揚指揮史卡拉歌劇院樂團與合唱團的演出,女高音普萊絲、次女高音科索托、男高音帕華洛帝、男中音吉奧羅夫。抱歉畫質跟音質不太好,但我太喜歡這個版本了,四位獨唱家都太棒了。)
另外身為合唱團員,最困難的部分絕對是最後的〈拯救我〉,也就是我第一次驗收時槓龜的地方。雖然長度只有 12 頁 (整本譜共 128 頁),但由於採用賦格的形式,四個聲部以類似音型的樂句輪流出現,因此特別複雜。第一要搞清楚自己聲部每一句該出來的時間點,第二要確認音準以免和聲歪掉,第三要注意何時該強調自己的聲部、何時該讓其他聲部出頭,而不是每一句都呼嚕呼嚕地唱過去。其實傳統宗教合唱作品經常會運用賦格這種作曲技巧,在合唱界待久了也常常會唱到這樣的樂段,但指揮與團員每次都還是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排練。感覺就像用積木疊一個精巧的高塔,唱好了很精彩,唱垮了就會整個亂掉,真是棘手啊!
(2001 年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的演出,女高音蓋兒基爾。賦格從 7:51 開始,可以聽到四個聲部依序唱出「拯救我」(Libera me)。)
威爾第是歌劇作曲家,因此《安魂曲》雖然是宗教作品,卻充滿歌劇的感覺,各種情緒特別飽滿,對比也很明顯,極具張力,不管是對表演者還是聽眾來說,都像坐雲霄飛車一樣刺激。
除了合唱團的部分,還有好幾段由四位獨唱家負責的獨唱與重唱,相當動聽。其實這部作品還有很多可說的,但這樣篇幅就太長了。如果你想看看更詳細的分析,可以參考這段影片。
合唱團練了那麼久,終於到了與簡老師彩排的日子。本團將演出前的密集排練期稱為「黃金週」,以簡老師首次與合唱團排練開始。簡老師目前為衛武營的藝術總監,曾在德國擔任歌劇院指揮多年,由他來詮釋威爾第的戲劇性再適合不過。
(簡文彬老師專訪。)
簡老師是個很幽默的人,例如在排練時告訴我們,某一段的樂團會是哪一種樂器,然後嘴巴發出「噗嚕嚕」的聲音模仿弦樂,說「就像好幾支電動牙刷一樣」,或者把「Libera me」直接翻成台語「救人喔」,然後用唱的唱出來等等。當然除了說笑,簡老師也與大家分享他對表演藝術的看法,認為一切「自然就好」。雖然藝術工作者窮極一生追求完美,但有時太過完美,似乎也會少了一點「人味」。
在與客座指揮合作的音樂會中,客座指揮有時會做出與合唱指揮不同的要求。既然最終的呈現是由客座指揮帶領,因此本團的常任指揮維君老師一有機會,就以不同的速度與力度來指揮合唱團,藉此訓練合唱團的反應能力。根據我的經驗,有時客座指揮在總彩排和實際演出時的指揮方式也會有點差異,可能是因為演出時氣氛太好,有時則是必須顧到樂團,而無法同時給合唱團清楚的指示,因此合唱團必須在演出過程中適時調整。要具備這種反應能力,需要累積大量舞台經驗,無法一蹴可幾。
簡老師自然也會有一些不同的要求,例如對歌詞的詮釋要更有戲劇性,向上帝祈求垂憐時應該更加戒慎恐懼,形容上帝震怒時則要如狂風暴雨一般。大原則是對比要強烈、情緒張力要更加飽滿,就像演唱一齣歌劇一樣。
與合唱團的排練除了愛樂大團以外,還有青年團的「小朋友」也一起加入,加起來大約 130 人。老中青三代 (?) 齊聚一堂,將排練場擠得水洩不通,連椅子都不太夠。這時就會羨慕國外的表演團體有寬廣的排練室可以用,不但音響效果更好,也不會唱到覺得氧氣快被消耗光了。可惜台灣地狹人稠,台北市租金又貴,再加上藝文團體一向經營不易,要擁有適合的排練場,談何容易啊!
合唱團經過與簡老師的兩次排練後,即將在演出前的星期五晚上與樂團首次進行總彩排,屆時就可以聽到整部作品的全貌,還可以親身感受〈末日經〉的震撼,真的令人相當期待。但一個意料之外的問題,使我在上台前又經歷了幾次考驗 (該說「這就是人生」嗎?)...
----
「關於合唱團的回憶」系列連載中!我在這個系列中分享自己從兒時到成年後,參與合唱團的點點滴滴,同時也會提到一些人生經歷和感悟。以下列出目前已發布的文章:
[回憶 1] 我愛唱歌,但沒加入合唱團
[回憶 2] 如果有機會登上舞台...
[回憶 3] 合唱初體驗
[回憶 4] 小小冒險、大開眼界
[回憶 5] 活力十足的台大合唱團
[回憶 6] 國家演奏廳
[回憶 7] 嘎然而止的合唱生涯
[回憶 8] 心靈大地震
[回憶 9] 重回台大合唱團
[回憶 10] 成為社會人士
[回憶 11] 兜兜轉轉又繞回合唱團
[回憶 12] 師大合唱團
[回憶 13] 台北愛樂合唱團
[回憶 14]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上)
[回憶 15] 呂紹嘉與《戰爭安魂曲》(下)
[回憶 16] 靜謐之光:布魯克納《E 小調彌撒》(上)
[回憶 17] 靜謐之光:布魯克納《E 小調彌撒》(下)
----
格主思密簡介:
到了人生的中點,才再度提筆寫作,寫寫詩、寫寫音樂,分享參加合唱團的經驗。有了些許人生歷練,白髮一根接一根冒出,外加忽然加重的老花眼。聽到感人的故事、動人的歌曲,親歷各種境遇,已不像年輕時心無所感或強說愁,而是化為真切的感悟。佛家追求無悲無喜之境,我則寧可感盡人世間一切悲喜,方為人、方不虛此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