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台灣人個性非常保守,不想承擔任何風險,投資任何商品,只要掛上保本,就會趨之若鶩,甚至把全部的錢都存在銀行,因為它「保本」。
但是殊不知,雖然存銀行保本,它保的是帳面上的本,但是當通膨大於銀行定存利率的時候,實質購買力卻不能保本。
因此在這個大通膨時代,傻傻把錢都存銀行,只會讓你資產的實質購買力慢慢縮水,所以適時的承擔一點風險,才能讓你資產的成長可以打敗通膨。
不過雖然要承擔風險,不過假如我個性還是很保守,有沒有策略讓我可以有比較低的風險,但是卻保有風險資產可能帶來翻倍以上的報酬率呢?答案就是所謂的「槓鈴策略」
槓鈴策略可以算是一種資產配置的方式,它最早是由「黑天鵝效應」的作者Nassim Taleb所提出來的觀念。
這種資產配置方法就跟它的名字「槓鈴」一樣,它強調的資產配置上,只要配置在兩個極端的資產類型即可,其他特性介於中間的資產可以忽略不配置。
而這兩個極端的case,一種是報酬很低,但是風險一樣極低,也就是幾乎可以保本,像是銀行儲蓄或是美國公債之類的商品。而另一種case,則是報酬可能可以很高,但是風險極高,最差可能價值通通歸零,像是加密貨幣或是選擇權買權之類的商品。
這樣的配置方式,在遭逢黑天鵝事件的時候,低風險的部位可以保全你的資產,不會讓你的資產一次全部歸零。所以它提供一個可預期的最大虧損數值,我們要做的就是根據不同年紀的風險承擔能力跟預期報酬來做調整。
我們來看看幾個槓鈴策略的配置範例,會更有感覺
例如:
我配置90%的資產放在銀行定存,年利率是2%。剩下10%我去投資加密貨幣,這部分屬於高風險高報酬的部位,假定最差狀況我這10%資產全部歸零,最佳情況我這部位的報酬成長了三倍,投資報酬率是300%。
試算一下:
最差狀況的期望值=0.9×1.02 + 0.1×0 =0.918,虧損了8.2%的資產。
而最好的情況=0.9×1.02 + 0.1 x (1+3)=1.318,賺了31.8%的資產。
所以這樣的配置,最大風險已知,就是頂多把10%的風險部位虧光,而90%保本的部位是很安全的。不過承擔風險的部位,高風險帶來高報酬,用300%報酬率來算已經可以貢獻31.8%的獲利,而這類型投機商品有時候翻個5倍都有可能,所以花了少少的錢,但是保有很大的獲利想像空間。
槓鈴策略的精髓是資產配置的組合,直接選擇兩種極端商品來做配置,完全捨棄特性於介於中間的資產。
以剛剛的例子來看,如果我們把90%的保本資產,在多承擔一點風險,改成60%在保本資產,但是30%投入股市。
這時候假設不幸踩到黑天鵝,股市崩跌,虧損了30%,然後加密貨幣又很衰的踩到交易所爆雷直接虧光,這時候最大虧損變成
0.6 x 1.02 + 0.3 x 0.7+ 0.1×0 = 82.2%
虧損了17.8%。
所以一旦加入特性介於中間的資產之後,最大虧損變成更難控制,尤其當黑天鵝事件發生的時候,這些中間特性的產品也往往會跌得很深,不能啟到完全保護資產的作用,而當市況好的時候,這些商品漲幅可能也不像加密貨幣有著這麼高的想像空間,這也是作者之所以放棄納入配置的原因。
其實槓鈴策略的配置已經被應用在不同的金融商品上,像有一些銀行推出的保本型結構型商品,這種商品的主體可能就是零息債券加上一部分的選擇權買權部位。
例如:用90元買進到期日可以拿回100元的債券來建立保本部位,然後另外的10元拿去買選擇權的買權,如果選擇權連結的標的價格朝反方向走,最多就是把這十元虧光,而如果方向判斷正確,這個10元的選擇權部位可能可以創造倍數的收益。
所以槓鈴策略其實不算新興的策略,它就是一種資產配置的方式,說穿了是一種希望能夠在已知的最大曝險下,但是又保有無限獲利想像空間的一種作法。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資產配置的組成捨棄中間特性的商品,而採用風險最高以及風險最低的兩種商品來組成,因此整體的風報比在於高風險配置的比例有多少。
如果認可勳仔之前介紹過的生命週期投資法的概念(延伸閱讀:生命週期投資法),不妨在年輕的時候把槓鈴一側的高風險資產部位比例拉高,而隨著年紀漸長,在慢慢把槓鈴另一側的最低風險資產部位比例拉高,藉此來控制最大風險。
免責聲明: 本篇文章僅就公開資訊進行主觀分析,僅供投資朋友參考,不應當做投資依據,投資朋友仍然需要根據自身風險承擔能力作為投資判斷,盈虧自負。
本篇文章同步發佈於勳仔的理財小角落部落格,歡迎也順道到勳仔的部落格跟youtube頻道逛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