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點滴] 小孩的生命之管:鼻胃管(NG tube)的餵食及照護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孩子以前是個重吃的寶寶,還記得剛開始餵母奶時,他會因為找不到乳頭而大哭(媽媽看了忍不住想笑,心想我的小胸部可能對他來說就像是萬重山一樣,容易迷失在其中吧!),泌乳師教我要先用手擠出一些乳汁讓他嚐到,緩解他急燥的情緒,並將他置放在正確的擺位,他才能順利喝到母奶。

 

泌乳師告訴我們,親餵母奶其實是十分費力的動作,因為相較於奶嘴,親餵時嘴巴需要張得更大、要更多口腔肌肉的配合,才能夠將母奶從乳頭吸出。所幸經過月子中心期間不斷地練習,我倆合作起來漸入佳境,後來只要我把他就定位,他就能自動導航找到乳頭,咕嚕咕嚕喝得津津有味。看著懷裡的他,我也感覺全身充滿了愛,心中燃起「我要透過豐富、營養的奶水,把愛全都傳遞給他」的想法。

 

很可惜,這種母子之間最親密的連結,因為一場意外被迫嘎然而止。

 

很難想像這麼愛吃、也會吃的孩子,一夕之間就忘了怎麼吸吮和吞嚥。因為腦傷的關係,他的舌頭無法靈活活動,對口腔的敏感度也大幅下降,因此就算吃到他以前很愛的奶嘴,舌頭也只會微弱地動個四五下,就不動了。此外,他的吞嚥能力不穩定,有時能吞,有時卻會被口水嗆咳到面紅耳赤,為了避免在口進食的過程中嗆到肺炎,自發生意外後,他就裝上了鼻胃管,希望藉由鼻胃管的幫助,可以給予他更多時間,慢慢恢復這些基本能力。

 

鼻胃管顧名思義,是從鼻腔進入,通過咽喉、食道,最終進入到胃的管子。孩子目前使用的八號鼻胃管,是一條長80cm、直徑2.7mm的細長管子,管子一頭有可開關的塞子,不用時可關上,避免空氣進入,另一頭則有兩個小洞,能讓食物從管子流到胃。鼻胃管可以幫助無法安全地用口進食,或是無法以口進食足夠養分的孩子,攝取身體所需的養分。


raw-image


測量長度

隨著孩子體型長大,需定期測量鼻胃管的長度。鼻胃管的長度為:從寶寶的鼻尖延伸到耳垂,再延伸到胸骨最下端(劍突)和肚臍之間的位置,每次測量都讓我覺得像在複習高中生物課教的人體的奧妙。確定好長度,即在鼻胃管上做記號。

Source:AboutKidsHealth

Source:AboutKidsHealth

 

放置鼻胃管

  1. 將清洗乾淨的鼻胃管以水潤滑
  2. 孩子平躺,將鼻胃管以幾乎垂直地面的角度插入鼻孔(兩個鼻孔交替使用,類似Covid-19快篩插入鼻子的角度),然後溫柔地將管子伸入。
  3. 到了咽喉部位,需引導孩子做吞嚥的動作,來協助鼻胃管通過。
  4. 放置鼻胃管到做記號的地方,即可用膠布固定在臉上。因為孩子的皮膚嬌嫩,我們會先貼上人工皮,再貼透氣膠布,以保護皮膚不會因為天天撕貼膠布而受傷。
  5. 另外,因為露出在外的鼻胃管容易被拉扯到,所以我們會捲起來,放進可夾在衣服上的平安符袋裡。
  6. 鼻胃管可以留置體內一段時間,不需每天更換,但我們心疼孩子24小時戴著會不舒服,所以晚上睡前會拿掉,隔天早上再放置。家裡每個照顧者包括爸爸、媽媽、奶奶、外婆,都因此練就了能獨立放置鼻胃管的技能,這點曾讓不少社工、老師驚呼。(後記:經詢問腸胃科醫生,他建議不需每天插拔鼻胃管,因為若插入不順,可能會造成喉嚨黏膜受傷,因此後來我們就停止每天插拔鼻胃管的做法)

 

檢查鼻胃管的位置

放置鼻胃管最怕插到肺的支氣管,因為食物進去有可能引發肺炎,因此每次放置鼻胃管,都需要檢查位置是否正確。檢查方式有兩種:

  1. 方法一:以空針筒打空氣進去,用聽診器聽孩子的胃部,是否有空氣進入的咻咻聲?若有,則表示位置正確。確認完記得把空氣反抽出來(如打入2cc空氣就反抽2cc空氣),以免孩子吃入太多空氣不舒服。
  2. 方法二:以空針筒反抽,看是否有前餐的餘奶或胃液被抽出。若有,則位置正確。確認完後,液體要再打回去。

我覺得方法一對於非醫療專業人士比較困難,寶寶那麼小一個,剛開始常找不到他的胃在哪裡,或者被他的呼吸聲、心跳聲干擾而聽錯,後來我透過圖像記憶「胃在他左側尿布邊緣的上方」,才成功聽到打入空氣的聲音,第一次聽到的時候,頓時有種達成以前想當醫生的願望的感覺。

 

鼻胃管餵食

  1. 反折鼻胃管,避免空氣進入胃裡,再打開塞子連接灌食空針筒
  2. 將奶倒入空針筒中,鬆開鼻胃管的反折處,並將空針筒拿到高於胃15公分處,重力即可讓液體慢慢流入到胃裡。運用針筒跟胃部的高低差,可以調配流速,例如針筒拿越高、流速就越快。
  3. 灌完奶後,倒入開水以沖淨鼻胃管內的殘留餘奶,預防細菌生長及鼻胃管堵塞,也順道讓孩子補充水分。
  4. 鼻胃管反折並取下灌食空針筒,塞住塞子,即完成餵食
  5. 餵藥跟餵奶作法相似,會先將藥物磨粉以水溶解,用5cc針筒反抽,再連接鼻胃管注入。注入後一樣要用開水沖淨鼻胃管。
前半生堪稱順遂,直到孩子在保母家遭受嚴重腦傷,才體會到人生的苦悲。希望用文字寫下走過幽谷、迎向光明的心情點滴,賦予這段歷程更正向的意義。聯絡信箱:[email protected]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最近保母虐死一歲男童剴剴的事件,引發社會廣大迴響,雖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議題太廣,失聯的父母、險惡的保母、以及失能的社會安全系統,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但同為保母虐童的受害者家屬,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因為某些細節的雷同,不禁勾起我這一年來的許多感受。 1.保母知人知面不知心
擁有至少兩個小孩是我和先生一致的夢想,就算經歷了小孩受傷的事情,一度打亂了我們的步調,但想到小孩即將滿一歲,我的身心也恢復地差不多,是可以開始準備懷下一胎。 才剛有這樣的念頭,還沒開始計算排卵期,也才剛買了一年份的衛生棉條,結果就意外地發現,我 懷 孕 了 !!
離小孩受傷已經超過半年,生活忙碌又充實,其實很少有機會去回想那一晚,自己究竟經歷了什麼? 總是身邊的人心疼我的遭遇,自己卻本能地想逃避那一晚的感受,因為害怕陷入情緒裡,會讓好不容易步上軌道的生活又感到失控。但同時忍不住擔心,一旦時間久了,這段過去將永遠消失在我的記憶中,以後再也想不起來了。
還記得從醫院接小孩返家照顧一陣子後,他的狀況逐漸穩定,當時的我有很大的焦慮是:我知道社會上有很多資源,能幫助這樣腦傷的孩子恢復,但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要如何取得?我要怎麼做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 面對上述問題,醫院社工是我們第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早療資源即是由社工引介。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
週日早上七點,我還在睡夢中,依稀聽到孩子嗯嗯啊啊叫的聲音,我心想,昨天明明哭鬧到一點才睡,怎麼這麼早就起床呢?排除肚子餓的可能性(自從生病後,他就不太會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我隱隱有不祥的預感,也許,他的大腦又在亂放電,癲癇可能要發作了。   這一個多月來,我們觀察到孩子有些不自主的動作,例如:突
最近保母虐死一歲男童剴剴的事件,引發社會廣大迴響,雖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議題太廣,失聯的父母、險惡的保母、以及失能的社會安全系統,都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但同為保母虐童的受害者家屬,我心裡實在五味雜陳,因為某些細節的雷同,不禁勾起我這一年來的許多感受。 1.保母知人知面不知心
擁有至少兩個小孩是我和先生一致的夢想,就算經歷了小孩受傷的事情,一度打亂了我們的步調,但想到小孩即將滿一歲,我的身心也恢復地差不多,是可以開始準備懷下一胎。 才剛有這樣的念頭,還沒開始計算排卵期,也才剛買了一年份的衛生棉條,結果就意外地發現,我 懷 孕 了 !!
離小孩受傷已經超過半年,生活忙碌又充實,其實很少有機會去回想那一晚,自己究竟經歷了什麼? 總是身邊的人心疼我的遭遇,自己卻本能地想逃避那一晚的感受,因為害怕陷入情緒裡,會讓好不容易步上軌道的生活又感到失控。但同時忍不住擔心,一旦時間久了,這段過去將永遠消失在我的記憶中,以後再也想不起來了。
還記得從醫院接小孩返家照顧一陣子後,他的狀況逐漸穩定,當時的我有很大的焦慮是:我知道社會上有很多資源,能幫助這樣腦傷的孩子恢復,但我不知道資源在哪裡?要如何取得?我要怎麼做才不會錯過早療的黃金期? 面對上述問題,醫院社工是我們第一個尋求協助的管道,「第一兒童發展中心」的早療資源即是由社工引介。
「妳心目中理想的家庭生活,究竟是什麼模樣呢?」 那天,和諮商師聊到現在的生活節奏讓我有點卡住時,諮商師反問了我這個問題。我愣住,因為似乎沒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就當了媽媽。 回想在有孩子以前,我喜歡自由的生活,喜歡想出去就出去、想耍廢就耍廢的隨心所欲,我可以滿腔熱血和朋友飛到馬祖北竿跑馬拉松
週日早上七點,我還在睡夢中,依稀聽到孩子嗯嗯啊啊叫的聲音,我心想,昨天明明哭鬧到一點才睡,怎麼這麼早就起床呢?排除肚子餓的可能性(自從生病後,他就不太會因為肚子餓而哭鬧),我隱隱有不祥的預感,也許,他的大腦又在亂放電,癲癇可能要發作了。   這一個多月來,我們觀察到孩子有些不自主的動作,例如:突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中不難發現較默默、較沒有自信的孩子有些共通點是來自較多責備的家庭。例如做不對就遭到批評⋯久了孩子很容易自我連結為:我是很沒有用的、我是很沒有能力的。於是長大後在班上成了凡事不敢先出頭、有想法不敢說出口的人格特質。
Thumbnail
今天回到家,女兒開心的分享著在學校參加的科學社團有多麼的好玩,還拿出道具示範給我們看,我突然在女兒的眼神中看到了光芒,這正是學習的光芒啊!而學習的起點就是「覺得好玩」!
Thumbnail
學習怎麼來?從好奇而產生學習的慾望。年幼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每個小孩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 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在將來的學習上有所成就、能夠熱愛學習這件事、十萬個為什麼不要只在年幼時出現的話,從小培養起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就十分重要了!
Thumbnail
我們家的小孩很常有一個狀況就是玩到不願意去洗澡,有一晚,同樣的情境劇再次上演,我們家三歲的弟弟又不願意去洗澡了,這時候六歲的姊姊問:媽媽現在是幾點?我說:七點半了。姊姊說:喔!那弟弟我們趕快去洗澡,八點有妙妙犬布麗!弟弟竟然眼睛一亮的乖乖跟著姊姊去洗澡。
Thumbnail
Podcast是一個很神奇的媒介,閱讀僅只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透過文字的連結,但podcast是可以用聽的方式連結,彷彿就像是位朋友在與你聊天,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就拉得更近了,生動的聲音語言讓作者的輪廓更加立體,透過説與聽,能更加認識這位作者與他的理念和生活。
Thumbnail
寶可夢在我小時候又稱為神奇寶貝,真的是很神奇的可以老少通吃的口袋怪獸,我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和我弟弟都很入迷,每次跟媽媽出門買東西我們都一定要買個兩隻寶可夢小公仔回家,只是沒想到寶可夢魅力不減,時至今日連我女兒都很喜歡寶可夢!
Thumbnail
孩子還小時,父母幾乎撐起了孩子的全世界,孩子學習的視野來自父母、孩子擅長的領域來自父母,你說,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重不重要啊?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因為工作環境無預警的變得不穩定,連帶自己的心態上也一直呈現浮動的狀態,一直在思考離開工作環境與創業的可能性,但創業畢竟耗費心力又礙於孩子年齡還小仍是需要陪伴的年紀,還沒辦法可以這麼灑脫的的說離職就離職。
Thumbnail
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在說餐廳吃飯時看到三種媽媽與三種小孩,第一種是媽媽在聊天,孩子在發呆,第二種是媽媽在聊天,孩子專注看平板,第三種媽媽是能從包包變出很多小玩意例如:故事書、彩色筆、玩具讓小孩可以在一旁玩。哪一種媽媽的方式比較好呢?
Thumbnail
有了孩子後,生活上的大大小小決定都是圍繞著孩子打轉,犧牲了不少自我,但也從中體會到了純粹的愛…
Thumbnail
接下來第二部分我們持續討論美國總統大選如何佈局, 以及選前一週到年底的操作策略建議 分析兩位候選人政策利多/ 利空的板塊和股票
Thumbnail
🤔為什麼團長的能力是死亡筆記本? 🤔為什麼像是死亡筆記本呢? 🤨作者巧思-讓妮翁死亡合理的幾個伏筆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中不難發現較默默、較沒有自信的孩子有些共通點是來自較多責備的家庭。例如做不對就遭到批評⋯久了孩子很容易自我連結為:我是很沒有用的、我是很沒有能力的。於是長大後在班上成了凡事不敢先出頭、有想法不敢說出口的人格特質。
Thumbnail
今天回到家,女兒開心的分享著在學校參加的科學社團有多麼的好玩,還拿出道具示範給我們看,我突然在女兒的眼神中看到了光芒,這正是學習的光芒啊!而學習的起點就是「覺得好玩」!
Thumbnail
學習怎麼來?從好奇而產生學習的慾望。年幼的孩子總是對世界充滿好奇,每個小孩總是有十萬個為什麼, 若我們希望孩子能在將來的學習上有所成就、能夠熱愛學習這件事、十萬個為什麼不要只在年幼時出現的話,從小培養起思考的習慣與能力就十分重要了!
Thumbnail
我們家的小孩很常有一個狀況就是玩到不願意去洗澡,有一晚,同樣的情境劇再次上演,我們家三歲的弟弟又不願意去洗澡了,這時候六歲的姊姊問:媽媽現在是幾點?我說:七點半了。姊姊說:喔!那弟弟我們趕快去洗澡,八點有妙妙犬布麗!弟弟竟然眼睛一亮的乖乖跟著姊姊去洗澡。
Thumbnail
Podcast是一個很神奇的媒介,閱讀僅只是作者與讀者之間透過文字的連結,但podcast是可以用聽的方式連結,彷彿就像是位朋友在與你聊天,創作者與聽眾之間的距離就拉得更近了,生動的聲音語言讓作者的輪廓更加立體,透過説與聽,能更加認識這位作者與他的理念和生活。
Thumbnail
寶可夢在我小時候又稱為神奇寶貝,真的是很神奇的可以老少通吃的口袋怪獸,我自己小時候也很喜歡,和我弟弟都很入迷,每次跟媽媽出門買東西我們都一定要買個兩隻寶可夢小公仔回家,只是沒想到寶可夢魅力不減,時至今日連我女兒都很喜歡寶可夢!
Thumbnail
孩子還小時,父母幾乎撐起了孩子的全世界,孩子學習的視野來自父母、孩子擅長的領域來自父母,你說,父母在孩子的幼年時期重不重要啊?
Thumbnail
從去年開始因為工作環境無預警的變得不穩定,連帶自己的心態上也一直呈現浮動的狀態,一直在思考離開工作環境與創業的可能性,但創業畢竟耗費心力又礙於孩子年齡還小仍是需要陪伴的年紀,還沒辦法可以這麼灑脫的的說離職就離職。
Thumbnail
網路上看到一篇文章,是在說餐廳吃飯時看到三種媽媽與三種小孩,第一種是媽媽在聊天,孩子在發呆,第二種是媽媽在聊天,孩子專注看平板,第三種媽媽是能從包包變出很多小玩意例如:故事書、彩色筆、玩具讓小孩可以在一旁玩。哪一種媽媽的方式比較好呢?
Thumbnail
有了孩子後,生活上的大大小小決定都是圍繞著孩子打轉,犧牲了不少自我,但也從中體會到了純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