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寶一歲半開胃造口後,終於能像一般小孩一樣,開始吃副食品了!
出院前,醫院營養師來進行營養評估,並教我們如何準備副食品,這篇文章即是營養師衛教的內容及我實際執行的心得,提供給有需要的爸爸媽媽參考。
內容可能不適合每個小孩,像是健康的小孩活動量大,需要的熱量會更多;對需要生酮飲食控制癲癇的小孩來說,就要減少五穀根莖類的攝取,因此若有疑問,建議找專業的營養師進行個別評估喔!
(我會趁大寶生病住院時,請醫師會診營養師來進行營養評估,看目前副食品準備的量是否符合他的需求)
1.營養需求計算
基礎代謝量(大卡) = 0.167*體重(公斤) + 1517.4*身高(公尺) - 617.6
以Schofield公式可計算出孩子的基礎代謝量(BMR),了解一天所需的熱量。
以我家小孩當時身高79公分、體重11.8公斤去計算,他每日的熱量需求為583大卡。
2.蛋白質需求計算
蛋白質需求(克) = 2.1 (克/公斤) *體重(公斤)
以我家小孩體重11.8公斤計算,他每日應攝取24.8克蛋白質。
3.實際攝取飲食量計算
當時我家小孩每天喝4餐奶(能恩水解1),每餐150cc。
以能恩水解1的營養標示換算,他每天攝取的熱量及蛋白質為402大卡/7.8克,距離目標值583大卡/24.8公克差距甚遠,因此有必要進行飲食調整。
4.飲食調整建議
營養師建議2餐奶增加熱量,方法有二:
- 一樣喝能恩水解1,但奶量由150cc增加到180cc或210cc
- 維持150cc奶量,但換成小安素。小安素的營養濃度較高,熱量是能恩水解1的1.5倍
另外2餐改為副食品,每天應攝取:
- 2份全榖雜糧類,每份熱量70大卡
- 1~2份蛋豆魚肉類,每份熱量70大卡
- 2~3份蔬菜類,每份熱量25大卡
調整過後,整天的熱量提升至570大卡,蛋白質也增加到24克,接近目標值(583大卡/24.8公克)了。
5.實際執行心得
奶的部分,我們選擇換成小安素,讓他可以維持奶量,避免喝太多容易吐。
至於副食品,因為要學習去計算食物的份量,需花點時間適應,但上手之後不會很難。
營養師給了我們一本食物份量代換表(可至醫院網站下載),我根據家裡常煮的食物,歸納出以下的食物代換表:

每次我會準備三四天的量,一週準備兩次。每次的副食品紀錄大致長這樣:
8餐(每餐150cc)
糙米飯 360克
水煮蛋4顆、咖哩雞80克、烤魚20克
炒高麗菜 320克
小番茄20顆
橄欖油少許
五穀根莖跟蛋白質類我比較認真計算,其他的就隨意。大人都有大小餐了,小孩偶爾吃多吃少也不會怎樣。
需留意,南瓜、地瓜、馬鈴薯…都是屬於全榖雜糧類,白飯要減量;多吃紅肉(如牛肉、豬肉)和蛋黃,可以補鐵。蔬菜類因為熱量低,所以我會多盛一些;水果類則因為營養師沒特別說要吃多少,我怕小孩體重長太快,所以只敢加一點。
油脂類很重要,可以預防便祕,灌食時也比較不容易卡管,所以我會在分裝完副食品後,淋一小匙在每份食物泥上。營養師說任何液體油類都可以,我常用初榨橄欖油和芝麻油,也有家長推薦亞麻籽油、酪梨油、苦茶油或印加果油。
另外,因為小孩已經超過一歲,沒有飲食禁忌,所以我們讓他跟著大人一起吃,沒有另外煮給他吃。當然,有人會把食材通通放進電鍋蒸,反正最後都要打成食物泥,看不出食物的原型,但我覺得儀式感要有,希望他能嘗到色香味俱全的食物,所以該炒的、該煎的都不可少。

每次打好食物泥,都有種做法式濃湯的感覺,好好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