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期【創作者經濟 IMO】 語音活動,我們邀請到擁有台大生物機電系、MBA 學位的 Boison(張柏崧)來作客,他也是「角隅讀書會」的創辦人。
主持人是 雨果.Hugo ,感謝 Boison 提供字稿讓 @閱讀筆耕 在編輯「人物誌」時省下不少時間,讓我們以文字一起來重溫現場。
台大就學期間,一開始唸的是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 社團活動參加管研社,刺激我對社會科學的興趣,後來報考了台大國際企業所。
出社會後,第一份工作年薪拿到 70 萬以上的 offer,在第三份達到百萬左右。
研究所時期跟朋友搞自學組織,那時候就覺得自學好酷喔!好像一種超能力,能夠學會自己所有想要學的東西。
所以,那陣子就瘋狂研究學習方法、高效筆記之類的技巧,研究研究著——並分享給朋友圈——就變成臉書上的 KOL,突然有一天,好幾家媒體開始來轉載我的文章,甚至還有大企業跟學校單位邀請我去演講。
變成 KOL 是意外,但是這段時間打下了我的自學基礎,再加上我興趣很廣,各種知識領域都有涉略,人生中有好多個從零開始自學打掉重練的經驗:
雖然不算是什麼厲害的大神,可是這些經驗讓我不太害怕打掉重練這件事,也抓到滿滿訣竅要怎麼快速的學習(自學)一個複雜的新領域。
拋開包袱「歸零學習」的心態真的很重要!另外,我也從 Boison 身上學習到「學習如何學習」,遠比單純「學習某件事」更為關鍵!
有些人好奇「角隅讀書會」名稱的由來,其實只是因為線下活動場地,常態性舉辦在 角隅共生空間 Corner co-Living Space 而已(笑)。
有一種比較罕見的聚會形式「Open Mic」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這是一種多人輪番上陣的脫口秀概念,任何人都可以上台分享 15 分鐘,每個人都是聽者,也是講者。
我想讓讀書會的 Spotlight 更去中心、更多元性,每個人都有展現的機會,比起從文本上閱聽到知識,親身參與的體驗更彌足珍貴。
這樣的轉換很不容易!畢竟過去鎂光燈焦點都是在自己身上,像 Boison 這樣不吝分享舞台促成他人成長機會,讓更多人可以往前,難怪角隅讀書會越來越茁壯!
前陣子(轉職當軟體工程師時)停止寫作,那陣子臉書不太紅了,一直找不到一個寫作的平台,後來研究以後,發現電子報可以很好地與朋友聯繫分享我的想法,所以就開始寫電子報,沒有特別想的目的性,就是手癢(笑)。
今年才把電子報取名為「第二人生」,因為我一直在從零開始打造自己的第二人生、第三人生、第四人生⋯⋯所以我覺得在開創「人生第二條路」創造收入跟影響力上,我的經驗還蠻豐富,也可以分享這方面的經驗。
生活沒什麼變化,飯照吃酒照喝,但是隨著訂閱電子報的人越來越多,心中有一種踏實感,也會感覺自己有一群老朋友在等我。每當我冒險完,都會迫不及待的想要寫下來跟他們分享,後來才發現真的有人被我電子報的內容影響而去行動,就蠻感動的!
電子報成為一種用來跟朋友交流的管道,不帶目的性的嘗試,反而讓寫電子報走得更長久。
突然有一天,感覺到某種「有人開始用 Thread」的氛圍我就覺得有戲了,算是某種社群敏感度?
我向來是新科技的早期使用者,Clubhouse 剛開始時我也是有類似的感覺,然後馬上就累積了大量的追蹤者;這次 Thread 的使用其實慢半拍,因為現在在當軟體工程師,雖然有抓到方法但沒時間每天經營,所以就比較佛系的玩。
最讓我開心的是在 Thread 上真的可以接觸到不同類型的人(但未來祖克柏會怎樣改動它的演算法,仍是未定之天),然後跟他們生命產生聯繫交流想法甚至變成朋友,我覺得這就是早期臉書給我的感覺,非常有活力又生機盎然。
剛開始使用的時候蠻氣餒,因為搞不太懂要怎麼才會有流量,因為可以跟別人互動比較好玩嘛!後來摸索了一陣子,發現其實是有一些規律而且非常明顯,逐漸找到樂趣。
最多人關注的其實都是雞湯文。一類是轉貼一些大陸的不知道誰寫的雞湯文,另外一類是國外知名創作者的成功雞湯文,把英文資料整理成中文。
不過開始有人互動以後就放飛自我了,就開始寫自己的雞湯文或知識觀點整理,然後意外的有些也有流量,果然還是自己寫的東西被人看到比較爽!
交叉著寫,力度拿捏在「介於雞湯文與知識文之間」取中庸之道。本質上同其他社群媒體,先瞭解使用者喜歡什麼,然後很真誠地做自己,才是長久之道,自己經營起來也能發自真心地喜歡。
各平台發文要讓流量爆炸的秘密:
這是我勾勒出來的,各平台使用者輪廓:
感覺 Thread 在台灣開始紅讓 Meta 蠻驚訝的,應該會開始緊抓這個金雞母吧!後續就是品牌商會進來,變得像是臉書一樣無聊⋯⋯。
不過 Thread 目前的演算法好像還蠻公平的,我覺得現很像是早期的臉書,大家真的像是朋友一樣交流,所以重點還是要真誠,然後 take it easy 別汲汲營營寫一堆老韭菜在看的知識文。
後續會怎樣很難講,但 Meta 最近其實也有迭代演算法,試圖讓臉書變得比較有趣,抑制它變成(聲量大的)品牌商或者大 V 用戶的一言堂,或許 Meta 有自覺吧!所以有可能 Thread 會持續往好的方向走也說不定。
但不管怎說,這些臆測都充滿變數,所以重點還是放在自己身上,讓你的受眾記得「你這個人」最重要。換到什麼平台不是重點,隨時打掉重練,確保社群的敏感度還有創作力要越來越強,才是王道。
社群媒體的經營重點在「自己」身上,這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問題在於沒有天份。認真說,問題點可能出在「思考能力不足」。
做筆記其實不是重點!因為筆記會反映你思考的深度,所以重點在於不斷升級自己的思維,然後不斷學習新知。
這邊舉一個大家容易理解的例子,你參加一場陌生聚會,現場有個破冰活動,是讓大家在自己的空白 A4 紙上寫下一些文字做自我介紹,你會怎麼樣描繪呢?你會發現有些人寫下的東西是「加分」的,是一個能妥善激發聯想的鉤子。
過分在意筆記的「形式」是個坑,關鍵是,怎樣把筆記推銷給未來的自己?
再來,就是要找到一個好老師(just like me),真正好的老師是會刺激你去思考,而不是拿一套方法教你照學他的,這樣最後只會學到皮而已。
做筆記的目的不是做筆記本身,而是「升級思維」。
做筆記等於思考,所以重點是「思考很重要」!
不寫筆記也可以,但大部分人其實本來就不喜歡思考了,如果連開始思考的心都沒有那麼很難進步,就像是金庸筆下的張三豐在教太極拳,也是叫張無忌先把招式都背起來,直至背熟了然後再「忘得乾乾淨淨」,所以還是要經歷(做筆記)方法論過程的。
筆記軟體一直在迭代,我是新科技愛用者,但現在的心境覺得「木劍乃至無劍」筆記軟體已經無所謂了,給我一張紙就好了;而且我現在注重的是內化,寫完的筆記如果有幫助你吸引進去,就可以丟掉了。因為我每次都會寫出更好的筆記,所以我沒有那麼在意之前寫的,不用覺得寫完的筆記價值連城,一定要帶著走一輩子(除非那些筆記有商業用途,那就另當別論啦!)
目前是使用 Heptabase,它做到了以前的筆記軟體都做不到的事情,就是可以把心智圖和樹狀圖從紙上搬到電腦螢幕裡,雖然很早之前就有類似的軟體,但只有 Heptabase 讓我覺得它有抓到精髓之所在。
創作者經濟 IMO 電子報:
✔️ 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我們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每個決定都很冒險欸(笑)!
從零開始轉職軟體工程師也超級冒險的,花了兩年時間,一度覺得人生要毀滅了;喝死藤水也是,去搭訕也是,我好像習慣冒險了;然後去年去做直銷也覺得很冒險;去上三階段課程也很冒險,可能會被朋友覺得被洗腦?
人生到現在,已經覺得沒有什麼是冒險了。只要自己用心感受,覺得是好的事情又不違法都可以放手去做,越多的體驗,越會完整你這個人。
放下執著,一切都只是體驗,沒什麼冒險不冒險的,會覺得是冒險就是心中想要緊抓著什麼不放,多數時候都是別人對你的評價。
帶著體驗的心情去做原本害怕的事,好像就沒有這麼害怕,反而會產生一種想要蒐集各式體驗的心情,真是有趣!
之前在當 KOL 的時候,超有社群能量的,這並非了不起的成就,就是一種因為內心害怕寂寞,所以創造了一大堆社群吧!
如何吸引?真誠跟真實吧!還有就是我的人格特質讓人嚮往?因為社會上多數人都不太願意敞開自己,也害怕丟臉,所以我這樣的人變得很稀缺,也容易被看見。
未來的社群發展,就是持續地分享內容與發揮影響力。不過我現在沒有那麼寂寞了,所以我會想要找一小群人一起完成目標,形塑成「互相督促,朝夢想前進」的社團吧!彼此的關係會比較緊密,而且不是亂哄哄的或是我的一言堂,我想要真的嘗試「領導」這件事情,帶著別人一起走一段很長的路,至死方休。
經營社群媒體時應該要做最真實的自己,而不是打造一個理想的人設,否則一但人設崩壞就會被反噬,反而得不償失啊!當我們做真實的自己,別人一定也會察覺出我們的坦然與自在,這樣的狀態是非常吸引人的!
成功有一百種方法,最重要是對你而言,怎麼樣算是成功?
對我來說,要在自己的領域表現出色不一定要有被討厭的勇氣,但如果是活出自己並且影響更多人,確實需要被討厭的勇氣。
當你活出自己時,一定會有人不喜歡你,但你還是可以繼續影響他,某一天他就會喜歡你也說不一定,重點是你能夠真誠的找到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
我的立場就是,每個人一輩子都應該去上一次三階段課程,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你會得到多麼寶貴的東西。至於學費,如果用生命的重量來衡量簡直是便宜。
我自己是收獲很多啦!這就是一個體驗式的課程,我認為人生中最重要的就是體驗;有了體驗,你就能用這些體驗去說一個故事,進而找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而三階段課程的體驗,夠!強!烈!
其實前陣子我也在 Boison 推薦下去上了三階段課程,這課程帶來的體驗真的一輩子難忘,但講再多真的就像在賣課了 XD
對了,再次強調雖然我沒有抽任何佣金,不過有需要課程資訊也可以詢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