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45|善用你與生俱來的貼標籤魔法!

閱讀時間約 13 分鐘

嗨!我是本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的主編雨果.Hugo,目前和閱讀筆耕每雙週輪值一次編輯,帶你一起回顧本週精選文章(每週一上午 6 點派報)。也歡迎大家一起來「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即時交流。

  •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每週一上午六點迎接創作美好時光。
  •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我們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45|善用你與生俱來的貼標籤魔法!

創作者經濟 IMO 📣 週報 #45|善用你與生俱來的貼標籤魔法!

這份電子報每週精選數則「Matters 創作者經濟討論區」的交流,鼓勵大家踴躍說出自己的觀點,所以取「IMO」(In My Opinion)作為名稱中的一部分。

我們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不侷限於寫作)、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上週二是雨果生平第二次玩劇本殺,對於一個新手來說,我覺得我參與了一個難易度偏高的版本,倒是我旁邊的資深玩家玩得津津有味⋯⋯。

劇本殺的類別區分為「推理本」、「還原本」和「恐怖本」,我其實最想玩的是「恐怖本」,為什麼呢?我認為,如果是一群朋友玩劇本殺的目的是要促進感情,恐怖本絕對是首選吧!因為大家有共同的敵人,而且所有人都在同一陣線,然後玩的時候腎上腺素持續刺激分泌,好像又不用耗費什麼腦力,感覺就滿過癮的!

「還原本」則是安排每位玩家有各自不同的背景及故事,再依據玩家的發言內容,去推敲還原人物線之間的關係還有原始的劇本,當然中間也會安插一些玩家間能夠交流對話與索取線索卡的時機,加速遊戲的進行。

雖然過程中也會有玩家台詞,但中間也會需要玩家輪流發言的時刻,這時候就必須字字斟酌,說的太少會被懷疑有鬼,說得太多又容易被抓把柄,尤其是吃完晚餐後昏昏沈沈,更容易露餡(理由很多)。

總之,這場活動結束後,我覺得我生鏽的腦袋也開始運轉了起來,這感覺簡直跟撰寫 IMO 有異曲同工之妙——不囉嗦,趕緊進入本週主題吧!

raw-image

本週焦點

🔸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千人搶破頭要借!「心想弒夫」違法嗎?
🔸 你的情緒是「粗」還是「細」?
🔸 怎麼把冗長的個人簡歷,簡化成 30 秒的自我介紹?
🔸 大量閱讀,還要整理筆記並不定期複習
🔸 電子書與紙本書的競合關係
🔹 雜談種田
🔹 「躺平」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態度?
🔧 GPT-4o:8 種應用解說、最適合大眾的免費 AI?
🔧 驚!OpenAI 的投影片長這樣!
🌍 WTF is web3?FAB DAO 黃豆泥:讓 web3 一詞迷因化吧,理解《分散的謬誤》


❏ 《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千人搶破頭要借!「心想弒夫」違法嗎?律師解釋了 from 聯合新聞網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圖書館日前分享日本翻譯書籍《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六都圖書館預約人數,沒想到總計高達 1754 人等待預約。

由於陽明交大圖書館等待預約人數為 0 人,也讓陽明交大圖書館小編表示,「本校教職員們的婚姻關係良好!」不過此舉卻引來網友批評發言有所不妥,對此小編也出面修改文案,《老公怎麼還不去死》爆紅也引來外界熱議。

如果只是在心裡想想要犯罪,並沒有具體犯罪計畫的,學理上稱為「決意犯」或「思想犯」,刑法上是完全不處罰的。所以各位人妻們在心裡想著《老公怎麼還不去死》,在刑法上是完全沒有問題的,家庭和諧層面不在討論範圍內。

raw-image

閱讀筆耕 🙋 IMO:受眾「幫自己貼」標籤,才高竿

我們曾在第 3 期週報(你喜歡喝什麼?你的下一本讀什麼?)討論過「人格標籤」在文案中的使用,與這則新聞成為強烈對比。

有時,小編們的幽默、創意發揮過頭,錯誤地(歸因)把人們標籤化,引起網友們一片撻伐:

「您的文案標籤化了這本書想表達的訊息、標籤化借閱預約此書的人,也錯誤歸因了預約人數少的來由。」

「預約此書=婚姻、身心靈狀態有問題?沒預約=沒有問題?這是什麼沒有道理的因果關係與二分法?」

「借書的人不代表婚姻關係不好,沒借這本書也不代表婚姻關係良好。我覺得透過表面上的借書數量全是他人的婚姻關係不恰當。」

因此,我讀完後的啟發是,未來若要循著「人格標籤」的思路去執行文案,應該是先定義好一些人格標籤,讓受眾自己(帶入)跳進來,而不是讓文案內容去影射受眾

由受眾「幫自己貼」標籤,才是高明的作法。


❏ 你的情緒是「粗」還是「細」? by Liou YanTing ​

  • 給情緒打個「標籤」吧!

不要小看為情緒命名這個動作,許多研究都發現,當你情緒不好的時候,只要能夠說出情緒的「名字」,這些讓你不舒服的情緒,例如生氣、難過、焦慮等,都會減少許多。 ​

  • 什麼是「情緒顆粒度」?

憤怒的時候,情緒顆粒度普通的人,只能感受到憤怒;而情緒顆粒度細的人,還能知道這個憤怒,是擔心引起的、嫉妒引起的,還是自卑引起的

  • 為什麼有人「一點就爆炸」?

如果一個人對情緒的感覺是模糊的,那麼每一次感覺不好的時候,他大腦啟動的反應都是一樣的,不管事情大小,都是很大、很粗的石頭,朝他滾過來。 ​ 這也解釋了為什麼連雞毛蒜皮的小事,也會爆炸,因為他的大腦已經被「訓練」成,對任何刺激,都有這麼大的情緒反應。

雨果・Hugo 🙋 IMO:把愛傳出去

我曾經實驗過,在負面情緒出現時,正確的辨識並且轉譯成「我現在感到很生氣、憤怒、低落、沮喪⋯⋯」等等語句,竟然會讓此情緒影響身心的強度降不少;然而,若只是陷入情緒泥淖裡面,則會越來越鑽牛角尖。

如果你發現自己長期處於負面情緒充斥的環境,這是一個相當容易可以立即實踐並且見效的方法,也可以大力推廣給周邊的人實踐這個方法,讓愛傳出去。


❏ 怎麼把冗長的個人簡歷,簡化成 30 秒的自我介紹? by 倪爽

  1. 統一語境:按照面試的語境,自我介紹的主題應該是強調「我的特點」、「我的專長」。
  2. 有針對性的表達:針對 HR、業務主管、老闆準備不同版本。俗稱「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褒義)。
  3. 一次說一件事:第二句還是緊扣第一句的主題,展開來再說一遍。勿中途切換話題。
  4. 把個人簡介升級爲個人品牌:品牌營銷的基本要素是「獨特賣點」(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自我介紹也一樣,最需要突出個人特色。
  5. 避免抽象的概念:一定要舉例。
  6. 表達的順利很重要:職場裡的表達,尤其是對不了解情況的人,說話一定要從重要往次要說、從大往小說。即所謂「金字塔」表達方式。
  7. 重複:俗稱「重要的話要說三遍」。如果我跟A老闆面試,自我介紹時說了三件事,而跟B老闆面試,只說了一件事,但舉了三個例子。你說哪個老闆更容易聽懂我的意思?
  8. 聽眾需要的不是「簡單」、而是「容易」:簡潔表達的要點不是少說幾個字,而是讓每個字都很容易理解。
  9. 多練習:一個很有用的輔助技巧是,主動小結一下剛才說的話。
raw-image

閱讀筆耕 🙋 IMO:練習+沙推

不只是面試情境,任何「時間有限」的場景,以上表達原則都能派上用場:

  • 正式場合:會議發言、上台簡報。
  • 非正式場合:上司問你在忙些什麼、你跟利害關係人搭上同一班電梯想把握機會做些簡介。

我覺得很受用的是「金字塔」表達方式——也可以用在書寫;另外「多練習」真的很重要,並搭配在腦海裡事前沙盤推演,以下舉個有點不好意思的例子。

我回憶起軍旅生活,外出洽公提早完事(不提早回營區)要去打盹前,學長教我要先模擬好台詞,就是老闆(連長)突然打電話來問我在做什麼時,我得自然地(揉揉惺忪睡眼)交代我「正在忙的活」,很仰賴事前多多練習+沙推,哈哈!


❏ 大量閱讀,還要整理筆記並不定期複習 by sheng_invest

例如我會把所有讀過領導管理技巧的主題,都寫在這棵樹(知識樹)裡,之後再讀新的管理書籍時,就會很有節奏的檢視有什麼知識是我還不會的。

已經熟練的技巧就跳過,還不熟練的觀念或技巧就會用自己的話填在這棵樹上,讓它愈長愈大(例如我邊看 Elon 傳,就一邊去消化什麼事不要學,什麼可以學,可以學的就去加進去)。

閱讀筆耕 🙋 IMO:兩個先決條件

創作者經濟 IMO 週報也從第 34 期開始,於「主編後記」播下種子,寫下一張又一張的卡片盒筆記,推動若干主題知識體系的進展,長成大樹。

做這件事情以前有些先決條件,其一是「不要對每件事情都有反應」,可能十來個你真正感興趣的主題就是極限了;其二是建立好「資訊篩選的標準」,把重中之重的文本都放進去咀嚼、思考、內化——寫下自己的 IMO。

  •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我們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雨果・Hugo 🙋 IMO:筆記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

不要太高估自己的記憶力,也不用強求在每一次學習中 100% 吸收,如果看完一本書或上完一堂課,可以講出 1 至 3 個重點,就已經是很不錯的收穫了!筆記做得再多,事後沒有去回顧學習,內化成知識體系,也等同筆記沒有做。

筆記是一種用於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而不是目的。


❏ 電子書與紙本書的競合關係 by 謝昆霖

⋯⋯幾個報告提及幾個很合理也很明顯的趨勢:閱讀時間碎片化、紙本書籍「銷售總額」逐年下滑。但有一些大家不知道的事情正在發生:電子書崛起得慢,但是對紙本書的替代效應出現了

  1. 現代人閱讀時間碎片化嚴重。能用來閱讀的時間有很強的隨機性、而且必需快速掌握目前的閱讀進度。
  2. 實體書甚難應付碎片化、隨機的閱讀需求。但實體書籍適合用來典藏。「書香」還是有很強的不可替代性。
  3. 「收藏一本書」跟「獲得書裡的知識」逐漸脫勾。尤其知識更迭如此快速的現在,除非是「經典」,或是五年後依然不會有太大變動的知識。
  4. 輕便易攜。電子閱讀三四百克、有的還內附飽讀模式。看都看不完⋯⋯。
  5. 電子書有極為明顯的碳足跡優勢。

雨果・Hugo 🙋 IMO:電子書的潮流趨勢無法抵擋

這幾年大家對於電子書的接受度越來越高,我印象有看過一些人過去表明了「對於電子書的接受度不是那麼高」、「紙本書有不可取代的地位」或是「紙本書閱讀體驗完勝電子書」等立場堅決的言論。

有趣的是,他們之中有越來越多人態度軟化、立場轉換「電子書是超棒的行動圖書館」、「雖然閱讀體驗不如紙本書但方便性完勝」等,現在還能夠堅持只讀紙本書,不碰電子書的人,真的是非常少數了!

我認為電子書就是未來的趨勢,跟智慧型手機一樣。還記得智慧型手機剛發明時,很多人仍舊使用「智障型手機」(僅能夠單純用於撥打接聽、發送簡訊及玩小遊戲),而如今幾年光景過去,還有幾個人手上沒有智慧型手機?

對我來說,電子書帶來無與倫比的方便性,足以讓我忽略其在閱讀體驗方面略遜於紙書的劣勢。我願意犧牲一些閱讀體驗,換取強大的方便性
 

旅讀從心 🙋‍ IMO:電子書與紙本書應該聯合作戰,吸引更多閱讀人口

現代社會吸引人目光的因素太多,走路、通勤、無聊打發時間,時不時打開手機,音樂、網頁、通訊軟體、短影音、遊戲無不滿足著人們的感官刺激。慢慢被寵壞下,現代人對於閱讀這件事漸趨不耐,閱讀時間已逐漸下滑,閱讀人口可能也一樣?

此時電子書與紙本書若是在這紅海(原本既有閱讀市場)中互相競爭,同一塊大餅已經被其他競爭對手影響只會越變越小塊。對我來說,我希望紙本與電子書能夠保持自己各自的優勢,把閱讀人口一起從其他的競爭對手搶回來,一起作大這市場(開創藍海)才是更重要的事情。


Matters 文章推薦策展

❏ 雜談種田 by Ollie Trees

⋯⋯是一次很特別的體驗,也謝謝孔子的「君子不器」帶給我動力。

之後用腦過度還會想再去幫忙,在腦力活與體力活之間切換,生活感覺擁有更多彈性與樂趣。一開始的清理、過程中的照護和最後的收成一定也有不一樣的感受,到時候有去再多拍些照片跟大家分享。

icebee321 🙋 IMO:如臨其境

我們每天輕易購買到的食材,都是農夫們的心血,雖然我只是在看文章,但是從文中的圖片感受到,酷暑日曬下再配上長衫長褲,真的是不易忍受,由此看到農夫的辛苦,不是一般的苦。

而且我很喜歡文中的一句「你所擔心的事情,百分之九十九都不會發生」。因為很多時候,帶給我們恐懼感的,往往是自己的想法。

   

❏ 「躺平」是一種怎樣的生活態度? by Feifei

躺平、躺平主義是 2021 年開始在中國大陸流行的網路詞語,指年輕群體中出現的「與其跟隨社會期望堅持奮鬥,不如選擇『躺平』,無欲無求」的處事態度。

同時期全球各地也出現類似的社會現象,經濟學家和媒體將之成為「大辭職」。

我覺得,人生如果真的無欲無求,那有什麼意思呢?另一方面,人生如果一輩子都是辛勞難堪地過,那也有什麼意思呢?

鬆餅兔 🙋 IMO:放慢腳步,重新省視

引發年輕族群躺平風潮的因素有很多,包括通膨造成低薪高物價、產業外移導致 GDP 虛胖、以及被剝削的居住正義等等,種種因素的結合最終使得這個世代「無法對未來抱有任何期待」,那當然就不需要努力,不如讓大腦舒適地度過每一天。

我想這也是《為美好的世界獻上祝福!》這部作品能夠紅遍全球的主因之一,其核心主旨便是那個飽含躺平思維的阿克西斯教義,它雖然過於極端,但也給了我一個啟發:在這個不友善的世代裡,人們應該活得任性一點,不必太在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

自工業革命和資本主義興起,中產階級的人生已經被工作綁定好長一段時間,在躺平浪潮的低物慾模式下,有望使人們再度重視精神層面,放慢腳步,好好思索自己真正想要的未來。

結論:躺平真棒,大家都來一點吧!😜


創作者與數位生活

❏ GPT-4o:8 種應用解說、最適合大眾的免費 AI?即時對話、語言學習、學科解題家教 by 雷蒙三十

閱讀筆耕 🙋 IMO:for all

這次的 ChatGPT 模型更新不叫 3.5 版本,而是叫 4o。有人(腦補)認為其諧音「for all」 是要傳達「人人都能使用」的宗旨,儘管有次數限制。

順帶一提,如果你想省下超過 50% 的 ChatGPT 升級訂閱費,不妨參考看看這篇〈串流媒體合租平台 GoingBus 開箱體驗〉教學攻略!

  

❏ OpenAI 的投影片長這樣 by CA Abhishek Murarka

Remember, the fastest growing company in the world makes ppt like this. Don't overspend time on Canva and ppt designs.

raw-image

閱讀筆耕 🙋 IMO:仍然有設計過

雖然 OpenAI 這份投影片看起來「很素」,但仍然是有設計過的!我從《 Google 必修的圖表簡報術》找到一些原則來呼應:

  • 靠左對齊:避免置中對齊,以頁面元素和空白製造俐落線條。
  • 短句濃縮:若只能用一句話把資訊傳達給聽眾,你會說些什麼(淬煉出一句簡潔明瞭的主張)?

為聽眾降低認知負荷,把雜訊(佔空間但無法協助理解的視覺元素)給清乾淨,或者⋯⋯打從最一開始就沒有雜訊。

 

雨果・Hugo 🙋 IMO:優秀簡報的要件

回顧〈從簡報設計到醫美品牌的跨界創業思維〉一文,簡報設計師 Richard 認為好的簡報必須具備條件有二:

  1. must have:有效達成簡報目的。
  2. nice to have:使用越少資源越好。

以此標準來審視 OpenAI 這份投影片,雖然很素,但卻符合上述條件,美編的重要性幾乎可以完全忽略了。


創作者經濟與 Web3

❏ WTF is web3?FAB DAO 黃豆泥:讓 Web3 一詞迷因化吧,理解《分散的謬誤》 from 鏈新聞

GAFAM = Google、Amazon、Facebook、Apple、Microsoft

我還記得當時他們的革命熱情,主張人民應該自己掌握權力。結果我們成功實現了革命,將權力下放了嗎?顯然沒有,我們現在處於 GAFAM 主導的世界。我們可能推翻了舊政權,但正如這幅名畫所描繪的那樣,狗去豬來。

⋯⋯任何 IT 技術都具有降低成本/增加投資回報的特色。在這種情況下,它最終將陷入贏者全拿的局面——壟斷/寡頭壟斷。這就是我們的終局。換句話說,我們陷入這種寡頭壟斷的結果也是不可避免的。

Web3 會有所作為嗎?

可能不會,它本質上仍然是一種資訊技術。

Web3 到底是什麼?我很同意唐鳳的定義—web3 就是一種分散(decentralised)的技術傾向,而分散式(distrubuted)帳本與其區塊鏈技術,確實加速了這個傾向,但也別忘了無狀態(stateless)、點對點的網路本質,過去所謂的 Web1.0,也是一種分散式的偉大結構。

閱讀筆耕 🙋 IMO:Web 3 的終局

本文先是娓娓道來 Web1、Web2 和 Web3 在去中心化和中心化方面的歷史演變,然後祭出核心論述,對「Web3 是否能真正實現去中心化」表示質疑,強調市場和技術的終局可能仍是中心化和壟斷,提醒人們保持警惕。

文中引用了多次喬治・歐威爾的金句(分別出自於《動物農莊》和《一九八四》),經典神作總是歷久彌新,且似乎還扮演「先知」預示未來世界的發展。我認為每個對鏈上治理議題(民主 vs 極權、中心化 vs 去中心化⋯⋯)有興趣的朋友們,都應該先細細品味這些作品裡的「神諭」。


電子報的最末,要帶你重溫 5 月 10 日晚上的【創作者經濟 IMO】線上語音活動,當天邀請到《學習星系》站長安寶寶來作客。

❏ IMO 人物誌|零基礎自架《學習星系》網站心路歷程 ft. 安寶寶

安寶寶是一位從零開始(沒有程式背景),一磚一瓦建立起自架站的創作者,只花了 5 天就架設完成,而且她是打從一開始就決定要有「自己的家」。

不論您是新人創作者,或者是闖蕩一段時間後「想要買房」的老練創作者,相信都能從這集訪談帶走不少收穫;也會圍繞在這個網站的主題(閱讀、架站、線上課程筆記)做展開⋯⋯。

raw-image
learning how to say something in 30 seconds that takes most people 5 minutes is a big unlock.
學習如何在 30 秒內說出大多數人需要 5 分鐘的內容是一個巨大的解鎖
 
——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Share

❏ 投資加密貨幣,懂這些就夠了!從新手到穩健獲利的全方位幣圈入門課

浩瀚的區塊鏈世界不是只有比特幣而已,如果你想要有系統地學習這些知識,並且不受人數、時間、場地(海外地區朋友敲碗已久)的限制,可以研究一下課綱,報名《鏈習生》平台這門新手友善的線上課程:

投資加密貨幣,懂這些就夠了!從新手到穩健獲利的全方位幣圈入門課

另一門課重視實戰,由美國私募基金分析師領軍的專業幣圈投資顧問團隊「呢喃貓」手把手帶大家從習得的知識基礎上,把一身的武功實際運用出來。

股票操盤人轉戰幣圈! 精選 10 招實戰獲利策略

不論你是完全零基礎的投資小白,或是希望提升獲利能力的新手,都是最適合這些課程的學員;還可以在學員專屬 LINE 社群即時交流,閱讀筆耕也在群裡,歡迎前來與我相認!😊

結帳時輸入【創作者經濟 IMO】專屬優惠碼「IMO300」,都可以折減 300 元,讓我們在 Web3 世界裡一起成長學習,更要獲利!💪

11.1K會員
634內容數
關注各種對「創作者經營」有益的各種話題,例如創作技巧、心態及習慣養成、閱聽方法(輸入)、筆記方法(輸出)、文案、SEO、社群經營、數位行銷、數據分析、不同創作平台比較⋯⋯終而實現創作有價,結成「創作者經濟」的果實。 免費訂閱電子報 https://creatoreconomyimo.substack.com/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