嚝野活泉|最美的歸途:聆聽張蓓蓓姊妹講座有感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早上赴思恩堂(中區)聆聽張蓓蓓姊妹一場有關於生死學的講座,講題是:《最美的歸途:身後事我作主 》。張姊妹在九年前突然遭逢喪夫之痛,原本經營美容事業的她,勇敢的重新站起來,投入生命成長課程,活躍在各個成長社群,更特殊是她擔任台中市立殯儀館義工,見識到不少生老病死的個案,同時也將她的所學,不斷透過講座,回饋各地需要幫助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學者則認為:「未知死,焉知生?」張姊妹提醒:「認識死亡,使我們認真嚴肅面對活著的責任,以更積極的心態珍惜生命。」她先虛構一段她跟死神的對話, 提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如果你明天就要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你會如何自處?」答案當然不少:「學原諒別人,也原諒自己」、「在死亡面前,一切無可遁逃 」、「生死之間,愛是一切的答案 」。畢竟是從基督徒的角度說出,我們都了解愛的真諦。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雖然在當今的時空,社會乃至家庭結構,都有非常大的改變,喪禮是否符合對亡者的尊重?乃至對於親友家屬的關懷是否足夠?整個禮儀是否使家屬感到圓滿?彼此關係是否更加和諧?凡此,都仍有自主的空間。因此每個年長者,都應該對自己的身後事,預作安排。財產的分配、醫療的決策、喪禮舉行方式,都應自我作主。

老一代的人對生死觀念非常保守,常回避談自己的身後事,然而現代人觀念已經大大改變。比較願意去談這些事情。張蓓蓓姊妹説得好:「所謂的‘’殯葬自主‘’,就是依照自己的意願想法信仰文化 ,選擇並訂自己身後事的處理模式。 」我想要怎樣的喪禮呢?

包括奠禮方式、相片、衣服 、音樂,這些細節其實都可以自己作決定。甚至,喜歡什麼花、 希望家人怎麼樣追思、 想邀請那些人,預定在自己的葬禮花多少錢,骨灰處理方式,都可以自己作主。

張蓓蓓姊妹問道:「你們有跟家人談過這些問題嗎 ?」也許家人尚無心理準備,甚至有些家人因為孝心,避談這些問題,如果是這樣,當然不必急著談,但也不可以從此就不談 。張蓓蓓姊妹傳授了不少「促談技巧」,都相當實用。總之,讓自己和摯愛告別時「充滿祝福」,是最終的目的。

張蓓蓓姊妹演講結束之前,還播放了樹葬以及海葬影片。她的講述,既週到又充滿溫馨氣氛。

2018年6月知名的體育記者傅達仁先生,由家人陪伴飛往瑞士安樂死。這樣處理身後事,雖然决絶,但他當時已處於胰臟癌未期,出於自由意志,他人無從置喙。但對於基督徒而言,自然生命的死亡,並非一切的終點,還有歿後的永恒生命;自行安樂死,攔阻了上帝永恆的救恩,以我個人的信仰而言,不太能認同。 罹患癌症的作家曹又方女士2001年10月五日在台北西華飯店舉辦「快樂生前告別式」,一時之間在新聞媒體十分轟動。

負責思恩堂樂齡團契的蔣金鳳牧師建議:如將「生前告別式」改稱為「生前感恩聚會」,可能更加適當,我個人相當認同。這一生當中肯定有非常多值得感恩的人,在「大去之日」臨近之際,辦個感恩會道別,倒是非常棒的點子。這些都是實踐「身後事我作主」的實例。

聽完演講收穫不少。我個人並不忌諱談身後的問題,但因為孩子都在外地生活,也的確不曾跟他們談。雖然我的身體狀況尚可,但聖經説:「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一21)神何時收取我的自然生命,是個奧祕,因而張蓓蓓姊妹這類的提醒,對於銀髮族而言,的確有其必要。

raw-image
raw-image
raw-image


avatar-img
6.2K會員
673內容數
沙龍主持人十多年前曾在UDN設置〔韓孟子的藝文空間〕開始數位平台寫作,至今仍然勤於筆耕,作品散見各平台。有基督信仰,思維正向誠摯,擁抱多元價值,對各知識領域都懷有敬意。樂於結交文友,携手同行;共同實現寫作理想。歡迎文友以合宜文字、開放心態暢談世事、分享生活思維與閲讀的蹤跡;更歡迎文友推薦加入,関注贊助,瀏覽追蹤。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韓孟子的藝文沙龍 的其他內容
4月27日是我的生日,想到年逾古稀的我,在職生涯不能說是全無成就,但一切都已經過去,何況學海無涯,學界一代新人換舊人,重提過去的表現,沒有什麼意義。我也很少回顧過去的生活,與自已兩個已成年的兒子,大半「相忘於江湖」,只要他們的家庭成員都平安喜樂,各自的日子過得可以,我也就沒什麼牽掛。
在這段曲折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的性命好像掌握在千夫長手中,事實上是神在整個事件作主掌權。神既應許與保羅同在,就不斷興起幫助他的人,非常之神奇。
《列王紀.上》第五章和第六章敘述所羅門王建造聖殿的前行規劃和建殿過程。所羅門的父王大衛,因為一生征戰,流人血太多,耶和華神並未允准大衛王為祂建築聖殿,但所羅門王深知:這是神賜給他的寶貴的「承平時期」,是建造聖殿的最佳時機。他也明白,完成這項工程是他一生的使命,除了必須尋求資源和幫助,也必須全心投入。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以賽亞書 五十:4-5)
今天的晨更讀經,來到《列王紀.上》4:20-34,經文描述所羅門王統治以色列的盛況;包括他強大的智慧能力、國家的繁榮昌盛,以及和四圍鄰國和平共處,不僅如此,這些國家都來進貢服事他。 在屬靈的層面上,這些經文可以理解為神對於忠誠和智慧的信徒,神必賞賜既大又多的祝福和應許。比如説神賜給所羅門王超越
人壽有時而盡,神的旨意永恒不變。在面臨紛紜複雜的人事糾葛之際,神的啟示是否仍然在自己心中?屬神的子民,是否已經詭隨世俗、不再堅定走神所定的道路?神的話語是信還不信?
4月27日是我的生日,想到年逾古稀的我,在職生涯不能說是全無成就,但一切都已經過去,何況學海無涯,學界一代新人換舊人,重提過去的表現,沒有什麼意義。我也很少回顧過去的生活,與自已兩個已成年的兒子,大半「相忘於江湖」,只要他們的家庭成員都平安喜樂,各自的日子過得可以,我也就沒什麼牽掛。
在這段曲折的事件中,我們看到使徒保羅的性命好像掌握在千夫長手中,事實上是神在整個事件作主掌權。神既應許與保羅同在,就不斷興起幫助他的人,非常之神奇。
《列王紀.上》第五章和第六章敘述所羅門王建造聖殿的前行規劃和建殿過程。所羅門的父王大衛,因為一生征戰,流人血太多,耶和華神並未允准大衛王為祂建築聖殿,但所羅門王深知:這是神賜給他的寶貴的「承平時期」,是建造聖殿的最佳時機。他也明白,完成這項工程是他一生的使命,除了必須尋求資源和幫助,也必須全心投入。
主耶和華賜我受教者的舌頭,使我知道怎樣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主每早晨提醒,提醒我的耳朵,使我能聽,像受教者一樣。主耶和華開通我的耳朵,我並沒有違背,也沒有退後。(以賽亞書 五十:4-5)
今天的晨更讀經,來到《列王紀.上》4:20-34,經文描述所羅門王統治以色列的盛況;包括他強大的智慧能力、國家的繁榮昌盛,以及和四圍鄰國和平共處,不僅如此,這些國家都來進貢服事他。 在屬靈的層面上,這些經文可以理解為神對於忠誠和智慧的信徒,神必賞賜既大又多的祝福和應許。比如説神賜給所羅門王超越
人壽有時而盡,神的旨意永恒不變。在面臨紛紜複雜的人事糾葛之際,神的啟示是否仍然在自己心中?屬神的子民,是否已經詭隨世俗、不再堅定走神所定的道路?神的話語是信還不信?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Thumbnail
我幾年前在社大上課,有位同學說到她公公過世了,有幾天要回南部的鄉下辦喪事。   村子裏當地的葬儀社找她的婆婆,希望給他辦,但小叔們決定要給龍巖辦,「我婆婆最後一次做決定的希望落空了。」   再下一次上課,她說到她的公公來託夢的事。   是這樣的。前幾天他們回去,她小叔將人家包來的奠儀用橡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在現代社會,人們害怕死亡,禮儀師應該是教育業,打造一個讓人不害怕死亡的世界。本書為讀者提供對生死議題的思考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本文介紹了善終的態度和安寧療護的觀念,鼓勵人們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
Thumbnail
「從此之後,我跟墳墓之間,再沒有別人擋住了!」  「這就是當年父母過世的感受。」 出發前一段LIne的對話,把作者勾來高雄,跟學長 聊聊 生死議題,作者以自身的故事引出對於生死議題的思考,並以文學、宗教等元素作為例子來闡述。文字內容洋溢著對生死議題的深刻思索,帶有關懷和情感。
Thumbnail
坊間有淺顯易懂談死亡的書好像沒這麼多(還是有但我沒發現?歡迎推薦 我從年初開始經歷了家人的離世 雖然祂的身體已經不好了好一陣子,但要面對離開的那刻真的不太簡單 回想著以前的點點滴滴,都覺得祂的離世不太真實 從那之後,我一直想找書,讓我的小孩慢慢也能懂的這些很難被提起的話題 突然
Thumbnail
人死後的命運和去了哪裡,有關宗教、哲學和個人信仰問題,不同的文化和信仰都有不同看法。也因為每個人對死亡的看法不同,所以這些都沒有一個正確答案,也不分對與錯。無論是什麼信仰與觀點,勸人向善、發人省思,都是值得鼓勵的好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份信仰,它會帶領我們到達目的地。即便狂風巨浪,也能乘風破浪。
Thumbnail
25歲服役退伍那年,我參加了人生的第一場葬禮,那時我以孝子的身分參與了家父的告別式,經歷死亡,方能切身理解箇中之味;才剛剛成為職場的新鮮人,行禮如儀的陌生場面,尚未社會化的我,面對生老病死的人生旅程,著實上了一堂「再見,再也不見」的先修課。 五一勞動節起了大早,南下出席家祭告別式,遇見多年未曾
Thumbnail
母親病逝後,我按她的要求處理後事,遭到親戚的非議。透過這段經歷,我反思葬禮的意義以及我們對逝者的尊重。
Thumbnail
我幾年前在社大上課,有位同學說到她公公過世了,有幾天要回南部的鄉下辦喪事。   村子裏當地的葬儀社找她的婆婆,希望給他辦,但小叔們決定要給龍巖辦,「我婆婆最後一次做決定的希望落空了。」   再下一次上課,她說到她的公公來託夢的事。   是這樣的。前幾天他們回去,她小叔將人家包來的奠儀用橡
Thumbnail
「死亡」看似離我們很遙遠,但它來臨時總是令人措手不及 ,與生命告別是人生必經的過程,也是必修的課題。
Thumbnail
對我來說,民間的死亡描述,都美化了親人離世的哀愁,作為一個陪伴者,我是看著阿嬤淡出、褪去我的生命,並非等到阿嬤搶救無效才算是真正的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