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赴思恩堂(中區)聆聽張蓓蓓姊妹一場有關於生死學的講座,講題是:《最美的歸途:身後事我作主 》。張姊妹在九年前突然遭逢喪夫之痛,原本經營美容事業的她,勇敢的重新站起來,投入生命成長課程,活躍在各個成長社群,更特殊是她擔任台中市立殯儀館義工,見識到不少生老病死的個案,同時也將她的所學,不斷透過講座,回饋各地需要幫助的人。
孔子曾經說過:「未知生,焉知死?」生死學者則認為:「未知死,焉知生?」張姊妹提醒:「認識死亡,使我們認真嚴肅面對活著的責任,以更積極的心態珍惜生命。」她先虛構一段她跟死神的對話, 提出一個非常有意義的問題: 「如果你明天就要跟這個世界說再見?你會如何自處?」答案當然不少:「學原諒別人,也原諒自己」、「在死亡面前,一切無可遁逃 」、「生死之間,愛是一切的答案 」。畢竟是從基督徒的角度說出,我們都了解愛的真諦。
一旦喪失生命,我相信我們會上天堂。但是身後事,如果沒有事先預作規劃和安排,在傳統以父權為本位的社會, 許多身後的事情往往由長子安排。雖然在當今的時空,社會乃至家庭結構,都有非常大的改變,喪禮是否符合對亡者的尊重?乃至對於親友家屬的關懷是否足夠?整個禮儀是否使家屬感到圓滿?彼此關係是否更加和諧?凡此,都仍有自主的空間。因此每個年長者,都應該對自己的身後事,預作安排。財產的分配、醫療的決策、喪禮舉行方式,都應自我作主。
老一代的人對生死觀念非常保守,常回避談自己的身後事,然而現代人觀念已經大大改變。比較願意去談這些事情。張蓓蓓姊妹説得好:「所謂的‘’殯葬自主‘’,就是依照自己的意願想法信仰文化 ,選擇並訂自己身後事的處理模式。 」我想要怎樣的喪禮呢?
包括奠禮方式、相片、衣服 、音樂,這些細節其實都可以自己作決定。甚至,喜歡什麼花、 希望家人怎麼樣追思、 想邀請那些人,預定在自己的葬禮花多少錢,骨灰處理方式,都可以自己作主。
張蓓蓓姊妹問道:「你們有跟家人談過這些問題嗎 ?」也許家人尚無心理準備,甚至有些家人因為孝心,避談這些問題,如果是這樣,當然不必急著談,但也不可以從此就不談 。張蓓蓓姊妹傳授了不少「促談技巧」,都相當實用。總之,讓自己和摯愛告別時「充滿祝福」,是最終的目的。
張蓓蓓姊妹演講結束之前,還播放了樹葬以及海葬影片。她的講述,既週到又充滿溫馨氣氛。
2018年6月知名的體育記者傅達仁先生,由家人陪伴飛往瑞士安樂死。這樣處理身後事,雖然决絶,但他當時已處於胰臟癌未期,出於自由意志,他人無從置喙。但對於基督徒而言,自然生命的死亡,並非一切的終點,還有歿後的永恒生命;自行安樂死,攔阻了上帝永恆的救恩,以我個人的信仰而言,不太能認同。 罹患癌症的作家曹又方女士2001年10月五日在台北西華飯店舉辦「快樂生前告別式」,一時之間在新聞媒體十分轟動。
負責思恩堂樂齡團契的蔣金鳳牧師建議:如將「生前告別式」改稱為「生前感恩聚會」,可能更加適當,我個人相當認同。這一生當中肯定有非常多值得感恩的人,在「大去之日」臨近之際,辦個感恩會道別,倒是非常棒的點子。這些都是實踐「身後事我作主」的實例。
聽完演講收穫不少。我個人並不忌諱談身後的問題,但因為孩子都在外地生活,也的確不曾跟他們談。雖然我的身體狀況尚可,但聖經説:「我赤身出於母胎,也必赤身歸回;賞賜的是耶和華,收取的也是耶和華。耶和華的名是應當稱頌的。」(《約伯記》一21)神何時收取我的自然生命,是個奧祕,因而張蓓蓓姊妹這類的提醒,對於銀髮族而言,的確有其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