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潮》再啟...人道與自由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在被限縮行動的範圍之內的行為就叫做自由嗎?全然接受別人訂定出的規則的行為是自由的嗎?「自由」在哲學中的定義是什麼呢?

「自由」是一個複雜的哲學概念,沒有簡單的定義。在哲學中,自由通常被定義為 「不受外部限制的行為能力」

具體來說,自由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 消極自由:指免於外部強制或干涉的狀態。也就是說,在消極自由的條件下,個體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只要不侵犯他人的權利。
  • 積極自由:指自主地選擇和實現目標的能力。也就是說,在積極自由的條件下,個體不僅可以免於外部強制或干涉,而且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和價值觀來行動。
raw-image

行動限縮與自由

行動範圍受到限制的情況下,是否還能算是自由,這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從消極自由的角度來看,如果個體的行動受到限制,那麼他就不算是自由的。因為他無法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 但是,從積極自由的角度來看,即使個體的行動受到限制,他仍然可以是自由的。只要他能夠自主地選擇和實現自己的目標,那麼他就擁有積極自由。

因此,是否算是自由,取決於如何定義自由。如果將自由定義為消極自由,那麼行動範圍受到限制就意味著自由的喪失。但如果將自由定義為積極自由,那麼即使行動範圍受到限制,也仍然有可能擁有自由。


遵守規則與自由

全然接受別人訂定的規則,是否算是自由,也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 消極自由的角度來看,如果個體被迫遵守他人的規則,那麼他就不算是自由的。因為他無法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 但是,從積極自由的角度來看,即使個體遵守他人的規則,他仍然可以是自由的。只要他能夠自主地選擇遵守這些規則,那麼他就擁有積極自由。

因此,是否算是自由,取決於如何定義自由。如果將自由定義為消極自由,那麼全然接受他人的規則就意味著自由的喪失。但如果將自由定義為積極自由,那麼即使全然接受他人的規則,也仍然有可能擁有自由

自由」是一個複雜的概念,沒有簡單的答案。
在現實生活中,自由往往是有限制的。
我們需要在個人自由和社會秩序之間進行權衡
在當今社會,個人自由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
但是,我們也需要注意,自由並非絕對

在行使自己自由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尊重他人的權利和自由。


2024年重現60年代反越戰-美國校園抗爭支持巴勒斯坦人權及言論自由 ...


影集《狂潮》

raw-image

顯現了年輕人才有的能量與激情,開頭劇中的人物問道:「你願意做到什麼程度,來為你的理想奮鬥?來為你的未來奮鬥?」,預告中我們看到一個充滿弊端的不平等世界,這群青少年只想要公平與正義,但理想卻不是這麼容易實現的,面對困難極端的行為逐漸失控,到底他們必須發出多大的聲音才能喚醒公眾,而這波狂潮是否真的能形成海嘯?

《惡魔教室》(德語:Die Welle)(The Wave《狂潮》)是一部2008年的德國劇情片,《惡魔教室》改編自 Morton Rhue 的小說,這是真實發生在加州某所高中的故事。


群體效應實驗的結果令你震驚! 獨立思考有多難?

從教育及青少年心理的角度,可以發現導演細膩的關懷:

  • 同儕壓力與從眾行為

血氣方剛的青少年無法容忍異己的存在,排外情結強烈;他們重視所謂的意氣與兄弟之情,卻選擇暴力、煽動來解決問題,逐漸帶動社會的混亂。藉著施以同儕的壓力,迫使大家的服從,引發盲目的從眾行為。

  • 親情、友情、愛情、認同感的缺乏

對於「浪潮」產生強烈的認同情緒?仔細觀察不難發現,片中每一位青少年都有不為人知的心靈陰暗面。

  • 忽略了和青少年的心靈成長相關的生命教育

電影敘事了五個階段-意識洗腦、行為規範、支持與反對、失控與回歸現實,看似循序漸進卻引爆一連串無意間的意識侵襲,每個人都是參與者,震撼教育下的不只是連自己都感到驚訝的結局,還有親身體會的深刻記憶。

《狂潮》第一季共六集 Netflix 上線。

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因壓制學生活動及忽視總統論文醜聞而飽受爭議

58會員
502內容數
人活在自己的語言中,語言是人「存在的家」,人在說話,話在說人。語言文字為我們建立了一個平行於現實世界的精神家園,於是,不論我們行了多遠的路,靈魂總有可棲之處。 1|關於變老這件事 變老並不意味著衰敗,而是有更多成長的可能。 2|開始享受獨處 培養獨處的能力,張開雙臂享受屬於自己的自由。 💚🔆 🌷⚘️🌵🌴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