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森搬家回國使用心得

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最近剛結束了在美國大學的一年交換計畫回到臺灣。回想起前幾週為了打包收拾而做的準備,可以說是心驚膽顫。除了因為我有囤物症,所以短短幾個月就生了一堆東西出來,每次看到宿舍房間擠滿了東西就覺得絕望。身邊的朋友也沒有人寄這麼多東西回臺灣過,所以一切都必須靠自己尋找資源。

心路歷程

最初是先考慮是否要加購托運行李,我搭乘的是華航從紐約飛往臺北的直飛航班,託運行李的費用為$151(以下金額皆為美元USD),雖然以23kg來計算的話,大概是$3多/磅還能接受,但一想到自己要拉兩個行李箱、扛手提行李、背放筆電的書包,還要搬三個大紙箱一路艱辛到機場,只好作罷。之後聽取當地臉書社團一位臺灣人阿姨建議,查看是否有搬家公司可以幫忙寄送行李回去,於是就找到了「尼森環球物流」,而且許多人推薦他們!貨比三家後確認尼森真的是最便宜的選項,而且他們能夠在全美各地平日免費取件&每磅的價格為 $2 + 當月燃料稅!(Dcard上的推薦文章有提到尼森官網有提供運費估算,住在學校宿舍的我因為手邊沒有專業測量器具,雖可以用iPhone的Measure功能和行李秤,但心想反正就是想把東西寄回去所以沒有太在乎計算結果,也不確定自己量的準確性,因此沒有使用到這項服務)

Step 1

因為是去一整個學年,所以放寒假時就知道自己肯定需要慢慢開始準備寄一些行李回家。不過拖延症發作,到了2/20填寫新手上路的Google表單,隔天負責協助我的Carter (Logistics Specialist) 就寄信通知我已收到註冊,但要再完成授權單回傳才算正式開戶。不過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出國讀書和使用海外寄送服務,所以有點嚇到要把信用卡資訊大大方方地給人家,於是又擱置了一段時間,直到4/25才真正完成授權信用卡和開始打包行李(因為後來問了臺灣人阿姨才得知這是業界常規,才發覺是我多少有些小題大作XD)。

Step 1 新手上路

Step 1 新手上路


Step 2

授權後,Carter立即通知我帳號和運單提交連結,並在郵件裡詳細說明Google表單欄位的品項名稱、數量、商品價值、重量可以簡單填寫就好。幸好,不然我紙箱塞滿各種學校周邊商品、衣物、外套、褲子、毛帽、提袋、瑜珈墊等等,不知道要寫到何年何月。他也建議將寄件或取件時間設定在航班前三個工作天(人先到臺灣,他們再寄送行李包裹);以及個人物品的免稅額度為新台幣2萬元,建議申報價值不超過600美元。(我是填$99x3=$597,因為我不確定恰好600美元會不會有影響)然後入關時必須前往紅色申報櫃台,否則就沒有2萬新台幣的免稅額度。

然後,無法斷捨離的我一直到航班(5/6)前兩工作天(5/2)才真的要來約取貨時間。(收拾不完真的好絕望,只能怪自己)我就很慌張地一直打電話給客服(他們超級快就接的!而且還幫我轉給 Carter,聽到熟悉的臺灣口音真的是安心不少!我還問了一個笨問題,說還沒整理完能不能先下單等快遞來收,但果然是不行的哈哈)。

Carter 從頭到尾都很耐心地為我解答問題,同時也幫我預約了 5/3 下午請 FedEx 來取件。同時也寄給我簡單易懂的搬家回國操作說明書,只需要自行列印LABEL母單+子單、報關單並找透明塑膠袋貼在箱子外就好。

Step 3

週五當天,我整個下午都待在宿舍等 FedEx,並與 Carter 保持聯繫(因為如果那天不寄出我就完蛋了,週日晚上就要前往機場,根本等不到週一上班日)。看著樓下人來人往的家長幫忙孩子搬宿舍的東西忙進忙出,我整個心生焦慮,一直在房間來回踱步。結果快到提供給 FedEx 的 Delivery Time Windows期限時,Carter 打給我說取件預約被取消了(嗚嗚嗚,最壞的情況還是發生了)。

不過他也給我了備案那就是自己親送至FedEx Office Print & Ship Center,於是我便找TSA的朋友幫忙載我和三個大紙箱去車程半小時的店面(嗚嗚大大的感謝幫我的Joanne和Cathy)

FedEx 店面

到了店面櫃檯人員提醒我紙箱裝得太滿,導致紙箱交接處非紙箱於是又幫我再加固!

FedEx Office Print & Ship Center

FedEx Office Print & Ship Center

之後就是Do Re Mi So!拿到收據之後就完成寄件了!但他現場沒有幫我測量重量所以我也不知道會是多少錢😬

Step 4

5/7上午回到臺灣領完行李後走紅色的申報櫃檯路線就可以免稅啦!填了這我才後知後覺想說如果提早寄東西的話反而可能要加稅更貴呢!(但還是不應該像我這次收得那麼趕嗚嗚)

海關申報單

海關申報單

Step 5

回臺灣當天就收到FedEx的簡訊通知我下載EZ WAY易利委APP完成紙本委任;隔天FedEx臺灣專員Yuly Chien就寄信聯繫我再提供一次護照影本和海關申報單照片;5/9確認後5/10上午就接到FedEx電話要上門順利收到包裹啦!

收到包裹啦!

三箱大包裹

三箱大包裹



內容總結
尼森環球物流
5
/5
1會員
1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尼爾森公佈2022上半年亞太地區前20大廣告主 及廣告支出最高的產業 文、圖/尼爾森提供   尼爾森透過其尼爾森廣告監測服務Nielsen Ad Intel公佈2022上半年亞太地區10個市場關鍵媒體中的20大廣告主及廣告支出最高的產業。   尼爾森亞太地區商業增長主管Arnaud Frade 表示:「在今日複雜且擁擠的媒體環境中,受眾能於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22-08-23
尼爾森觀察:疫情之下媒體廣告市場質變與挑戰 文、圖/尼爾森提供   雖然媒體廣告市場受新一波疫情影響,但根據尼爾森的研究成果顯示,在經濟衰退時,提高或維持廣告預算的品牌,市場占有率不減反增,可以增加0.5%市占率;反而若暫停或減少廣告露出,將對獲利造成長期影響,不投資反會減少2%市占率;因品牌停止露出損失之獲利則需長時間才得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22-06-07
【紐西蘭】尼爾森 Nelson | 紐西蘭中心 Centre of New Zealand在南島尼爾森 Nelson 有個景點是紐西蘭的中心點 Centre of New Zealand,不知是否可以像日劇「在世界的中心呼喊 …
Thumbnail
avatar
S.L. 走跳人生
2021-02-08
【紐西蘭】尼爾森 Nelson | 徜徉於蕭瑟又帶點朝氣的尼爾森市區紐西蘭自由行第一次來到南島的尼爾森 (Nelson),原先想前往富有百年歷史的大教堂 Nelson Cathedral 走走,卻遇到當日教堂 …
Thumbnail
avatar
S.L. 走跳人生
2021-01-29
尼爾森與 LOTAME 在台灣共同推出零售與快速流通消費品購買行為受眾數據 文、圖/尼爾森提供   尼爾森(紐約證券交易所股票代碼:NLSN)今天宣布在台灣推出一項新的解決方案,將運用消費者實際購物的發票資料,打造通路地點與快速流通消費品FMCG購買行為的受眾數據,協助廣告主及代理商鎖定特定通路消費者及特定產品類別的購買者。這是尼爾森首度在亞洲與全球知名數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20-09-08
尼爾森新聞稿「尼爾森:新冠肺炎 COVID-19 疫情爆發, 在家用餐已成亞洲消費者常態」 文、圖/尼爾森提供   全球測量及數據分析公司尼爾森(Nielsen)針對亞洲消費者進行購買快速流通消費品時的行為調查,研究結果發現明顯的改變:由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簡稱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消費者從行進間的消費模式轉移到在家宅消費以策安全的新常態。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20-04-23
尼爾森任命Luke Verwey為台灣總經理 文、圖/尼爾森提供   全球性的測量和數據資料分析公司尼爾森(NYSE: NLSN)任命Luke Verwey台灣總經理。他將負責台灣尼爾森Connect所有業務,並直接彙報給尼爾森北亞區總裁慎恩喜(Cindy Shin)。   Verwey原擔任日本尼爾森總經理,在服務日本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19-12-23
「台灣尼爾森數位廣告測量服務範圍擴及YouTube行動APP」 文、圖/尼爾森提供   尼爾森於3日宣布數位廣告收視率(Digital Ad Ratings, DAR)新增服務範圍至YouTube行動APP,其涵蓋新增至26個市場包括:比利時、巴西、保加利亞、捷克、希臘、香港、匈牙利、印度、印尼、愛爾蘭、以色列、馬來西亞、墨西哥、荷蘭、紐西蘭、挪威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19-06-04
尼爾森與GroupM聯手提供亞太地區的數位觀眾測量結果 文、圖/尼爾森提供   全球績效管理公司尼爾森公司22日宣布,GroupM(WPP旗下的媒體投資集團)選擇尼爾森為亞太地區主要的數位觀眾測量的合作夥伴。GroupM將使用尼爾森數位廣告收視率衡量8個亞洲市場包括香港、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台灣及泰國觀眾曾接觸過的網路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18-06-25
尼爾森:2017年台灣網購消費者透過行動裝置購物首度超越電腦 文、圖/尼爾森提供   科技發展日益千里,行動裝置成為了全球消費者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必需品」。根據尼爾森,台灣12至65歲消費者在2017年上半年有近4成曾上網購物,其中,表示曾透過行動裝置網購的比率已超越非行動裝置,可見行動裝置網購愈來愈普遍。 台灣網購行為改變 行
Thumbnail
avatar
廣告雜誌
2017-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