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動畫的簡單線條卻建構角色複雜的內心情緒,《再見機器人》看似當前新穎的Ai與機器人題材,內核卻是過往古典時代的老派浪漫(主角DOG與機器人牽手畫面好比想像著台灣瓊瑤電影會用的特寫),以致敬紐約城市街頭與紐約人的多樣性(各種動物)配以七零八零年代迪斯可放克舞曲,包裝著現代人孤獨,恍若描述童貞般介於友情與愛情的素樸情感。
中英文片名,各有指涉「再見機器人」除了電影劇情,因為意外不得不拋棄,暫時跟機器友人說再見。另有更深刻的「告別童貞」意味,如同初戀的美好像是過往雲煙,只能是一種緬懷。而英文名片「機器人之夢」則是巧妙利用擬人化,投射多段夢境表現主角與機器人關係曖昧不明的小劇場。電影以流暢的夢境轉換悲喜交加的戲劇性,體現夢境存在等同於人類存在的慾望投射和想像之物,甚至一如精神分析般指稱著夢境就是慾望的懸置,表示著做夢之人永遠無法達到的真實(REAL)。
《再見機器人》以訂製一個機器人朋友(伴侶)為起點,至於本片到底有沒有機器人感?對於物體、無生命的功能性、Ai機器人可否「學習」人類情感等等問題已非討論範圍,也就是說「機器人的夢」,如同經典的:「仿生人會夢見電子羊嗎?」本身邏輯正確與否,並非本片可以回應對於「機器人議題」的答案。
賣熱狗的臘腸狗老闆
(註1)
關於《動物方程式》藉由動物擬人化的種族平權,暗地裡是人類優越感保守思想的討論部分,請見筆者舊文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6/06/zootopia_2.html
(註2)
因為臨時找不到好的例子,衛道人士請見諒。
關於A片的形式和內容,與關於「實用性」之間,請見筆者舊文
https://notfind2017.blogspot.com/2016/07/aor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