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7|如何有效整合多本書籍中的知識?

057|如何有效整合多本書籍中的知識?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我自己很喜歡同時讀多本書。


而且我會先比較每一本書的目錄,


來學習每個作者編排內容的方式。


例如機器學習就有很多的書都在教,


而且裡面的內容也可以差異很大。


有的書可能整本都是理論,


有的書整本都是程式碼,


而理論仔細去比較,


有的又更側重其計算複雜度,


有的又更側重統計收斂速度。


而程式碼的書仔細去比較,


有的著重做多個小專案,


有的又更著重在讓機器學習能在大系統中高效率執行。


那怎麼都是機器學習的書,講的內容會差很多呢?


原因就在寫書的人,他的獨特背景,


看出了機器學習獨特的一面。


所以,當你收集了多本書,


很重要的步驟,


就是去認識書的內容,


如何與作者的背景搭配。


一但有深刻認識後,


下一步就是去收集與比較不同作者,


對同一個話題能提供的觀點。


這些觀點會被我收集進一種稱為「索引筆記」(黃色良品)的筆記。


這種筆記的主要功能,是紀錄一個話題,


在不同書中被描述的方式與觀點。


例如「線性模型」是足夠基本的話題,


但在不同的書中,


會看到不同作者以不同角度在詮釋線性模型。


這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的地方!


透過平行比較不同作者對線性模型的詮釋,


你能全面學習相關的內容,


快速成為專家!

avatar-img
王啟樺的沙龍
559會員
1.8K內容數
Outline as Conten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王啟樺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
Passive Consumption(被動接收) vs. Active Reading(主動閱讀)|真正讓你進化的閱讀差在這裡 碩博士生每天都在讀論文、讀報告、讀教材, 但大多數人其實只是「看過了」,不是「讀進去了」。 讀很多卻吸收很少,記不起重點、寫不出心得, 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你還停
4 個關鍵洞見 + 讓你看懂中美 AI 競爭 + 若不讀,你就可能錯失整個時代的最大機遇 AI 的發展速度,真的快到讓人心驚。 我們常常以為美國在 AI 領域穩居頂尖,可現在中國的 AI 創新力好像開始迎頭趕上,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若我們沒有跟上這波 AI 變革,就可能被遠遠拋在後面,錯失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