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筆記

含有「數位筆記」共 181 篇內容
全部內容
發佈日期由新至舊
用部落格來建立知識庫的確是一種很好的方式,透過公開分享,可以幫助自己和他人更有效學習。 但在操作的過程中,我發現知識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許多觀點或資訊隨著學習深入,會有不同程度的變動。這也讓我對知識內容有了「重寫」和「更新」的需求,而部落格在這一點上相對限制較多。因此,我開始結合 Obs
早上利用 Obsidian 開一個新的資料庫,學習後端技術並整理知識,建立自己的知識庫。這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新技能,還能為後續的實踐打好基礎。以下是建立知識庫的幾個核心步驟,幫助你有效管理學習內容。 ▋為什麼要建立知識庫? 建立知識庫的核心在於積累足夠的知識,讓自己對一個技能或概念有
在研究生活中,定期回顧學習進展是確保計畫執行力的關鍵。透過三日回顧、目標分析與行動計畫的制定,碩博士生可以隨時掌握學習動態,快速針對阻礙進行調整,讓每一步都朝向研究目標穩步前進。 ▋Task 3.1:三日回顧與標記進度 建立「三日回顧」的習慣,讓每個學習計畫的進展都能被清楚追蹤。每三
Thumbnail
隨著年底將近,許多人正在尋找適合自己的電子手帳。麥克分享了選擇電子紙裝置手帳見解,包括手帳的特性、選擇現成或自製手帳的優缺點,以及幾個推薦的手帳選項。此外,麥克還提供了使用者友善的自製手帳選擇,幫助讀者找到最適合自己需求的電子手帳。如果你也在考慮新的電子手帳,這篇文章可能會有助益。
Thumbnail
對於喜愛學習的人而言,保持好奇並不斷摸索新知是一種樂趣。 而每日分享的300字啟發,就像「羅胖60秒」節目一樣,簡潔而深刻。 透過以下三個步驟,你可以更系統化地建立起這種持續學習的習慣。 1. 每天花60秒記錄一個新發現 無論你從哪裡獲得靈感——書籍、文章、甚至日常
Thumbnail
【如何區分「寫作」與「紀錄」:提升碩博士生研究筆記的管理效能】 ── 1. 研究筆記管理的常見錯誤 2. 寫作與紀錄的有效區分 3. 三步驟達成高效筆記管理 在研究生活中,碩博士生需管理大量的筆記和數據,許多人會發現,這些筆記時常難以重複利用,或者無法推動研究進展。這一問題,往往來自於未
Thumbnail
【利用自由寫作提升研究洞見:打破筆記管理的瓶頸】 ── 1. 碩博士生的筆記管理誤區 2. 洞察驅動筆記法 3. 工程師與園丁的筆記策略 碩博士生在日常研究中,常會遭遇筆記管理的困境。雖然寫了大量的筆記,卻往往難以系統化地連結它們,很多潛在的洞見被分散在各處,無法充分發揮。經過參加Nic
Thumbnail
在美國創作者 Nick Milo 的 *Linking Your Thinking* 工作坊中,他提出了「連結就是思考(Linking is Thinking)」的概念,強調當你在筆記之間建立連結時,你的思維會產生「思想碰撞(Thought Collisions)」,進而深化理解。這讓我開始思考,如
Thumbnail
對碩博士生來說,管理時間和工作效率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課題。然而,你是否也發現,無論工具如何進化、工作效率如何提升,我們的工作時間卻反而變得愈來愈長?羅振宇老師在《啟發俱樂部》中提出的觀點,正好揭示了這種現象的本質:**當生產工具愈進步,我們對它的依賴也就愈高,最終不知不覺地延長了工作時間。**
Thumbnail
最近我在一個知識討論的群組上,剛好討論到一件事,有點像,但好像不太一樣,但又似乎又很像。 群組中剛好討論到"完美主義"這件事,有些人對於消除瑕疵有強烈的欲求,於是便像永動機般停不下來。而我給予的建議是要把事情分割開來,要把注意力著重在效率的完善,而不是結果的完美,應該是完成更多的90分,而不是想辦法拿到一個100分。 雖然起點不同,但似乎導向相同的結果,或許在不知不覺下,有了什麼共同點? 當我們想再多做一點的時候,是否忽略了除了當下時間之外的事,休息!休息是為了走更遠的路,只是有時在某個環節上忘了累,或許從98分到99分讓人很亢奮、或許只是記錄一下,就可以讓研究有更多靈感…雖然我還是對兩者給出了不同的結論,但是這個思考的過程讓我覺得很有趣。 關於群組中的討論,是追尋效率而不是單一結果,目的是讓效率更好。而你的狀況是覺得效率很好(一本萬利?🤪),值得投資更多時間在上面,但其實還是該找到一個平衡點,避免因此過度聚焦在單一工具上忽了的其他事物,失去原本洞察力或敏銳度。
本文回顧了十月幾個重大事件,包括Kakao計劃退出臺灣市場,以及亞馬遜和Boox等品牌推出的新款電子書閱讀器資訊。此外,Inku Calendar的募資和Moaan Inkpalm Minipower也引起廣泛的討論。這些起伏不定的動態讓這個月顯得特別引人注目,讓我們一起探索這些變化帶來的影響。
Thumbnail